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又称食源性感染,是指因摄取受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而引发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这类传染病原也容易通过飞沫、粪口等接触方式传播,导致腹泻群聚事件。

常识

食物中毒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什么?形成原因与高风险食物一次看懂

近期台湾宝林茶室(Poh Lin Tea House)爆发一起罕见且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根据台湾卫福部的检测结果,经对死者遗体与疑似中毒患者的样本进行分析,共检出22份样本含有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又称米酵菌酸)。确认这是台湾本地首起邦克列酸中毒个案。截至6月11日,事件共造成6人死亡,其余患者仍在医院接受治疗与监测。 邦克列酸是一种由椰子、玉米或淀粉类食物受污染发酵后产生的高毒性代谢物,摄入后可造成肝脏、肾脏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严重时可致命。究竟这种毒素是如何产生?哪些食物风险最高?若不慎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又该如何处理与预防?《Hello医师》为您整理以下重点,一起了解并远离邦克列酸中毒的风险。 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是什么?如何产生? 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 是一种由特定细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天然毒素。这种物质最早在被污染的发酵食品中被发现,尤其是以椰子、玉米、木薯或其他淀粉类食材为原料的传统发酵制品。邦克列酸是由一种名为米曲霉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 的细菌在发酵环境中产生的。当发酵条件不当、环境温度偏高或卫生不佳时,细菌容易繁殖并分泌这种剧毒物质。 邦克列酸是一种罕见但高毒性的粒线体毒素,由细菌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亦称椰毒伯克氏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与植物表面,当玉米、椰子或其他淀粉类食物在卫生条件不佳的情况下进行发酵时,就可能让细菌繁殖并产生邦克列酸毒素。研究显示,摄氏22至30度是最适合该细菌生长与产毒的温度区间,因此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如印尼、中国及莫桑比克)都曾发生过与邦克列酸相关的严重食物中毒事件。 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是一种极度稳定且高毒性的天然毒素,一旦形成于食物中,即使经过清洗、浸泡、煮沸或高压烹调,也无法去除或破坏其毒性。研究显示,邦克列酸的致死剂量极低:成人只需摄入约1至1.5毫克即可能造成死亡;在动物实验中,大鼠摄入每100克体重约2毫克 的邦克列酸后,会在2至5小时内死亡。 邦克列酸的主要生长条件 温度范围: 约22°C至33°C为最适合的繁殖环境。 酸碱值(pH): 6.5至 8.0,即略偏中性或弱碱性的环境最利于毒素生成。 氯化钠浓度: 低盐环境(少于1.5–2%NaCl)有助细菌生长;过高盐分会抑制其活性。 脂质来源: 毒素生成常与油脂含量较高的食材有关,尤其是含有甘油、油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及椰子油脂(20–50% 浓度)的食物,例如椰浆、发酵椰肉或油脂丰富的玉米制品。 为何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毒性如此强? 台湾大学毒理研究所教授姜至刚说,人体内的粒线体(mitochondria)就像细胞的“发电厂”,负责制造三磷酸腺苷(ATP)——这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分子。邦克列酸进入体内后,会抑制粒线体中 ATP 的生成过程,使细胞瞬间失去能量供应。 姜至刚也说,由唐菖蒲伯克氏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属于一种粒线体毒素(mitochondrial toxin)。该毒素会干扰细胞能量代谢,阻断粒线体生成三磷酸腺苷(ATP)的能力。当细胞无法产生能量时,体内耗氧量较高的器官最先受到损伤,包括:肝脏衰竭、代谢性酸中毒,甚至脑部、心脏肌肉全都因此而瘫痪。 因此,即使即使浓度极低也可能致命。摄入后,毒素会迅速干扰身体能量代谢与细胞功能,使耗氧量高的器官(如肝脏、心脏与大脑)受到严重影响。早期症状(摄入后数小时内) 包括:明显的身体无力或头晕、腹痛、恶心与呕吐、腹泻与脱水等。随着病情恶化,患者的肠胃道功能会迅速衰退,导致肠黏膜受损与血便等症状。在重症阶段,可能出现:血压急剧下降、呼吸困难、心律不整、心肺功能停止(OHCA,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等。 根据研究资料,邦克列酸属于一种高稳定性、长半衰期的天然毒素。其在人体内的半衰期约为102小时,也就是说,即使没有继续摄入,体内毒素浓度每经过约四天才会减少一半。由于邦克列酸在体内分解缓慢,毒性会持续累积,因此中毒后症状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迅速恶化,导致严重的肝、肾及中枢神经损伤,并可能造成多重器官衰竭。临床文献显示,邦克列酸中毒的死亡率介于 30% 至 100% 之间,视摄入剂量、患者健康状况与治疗时机而定。 邦克列酸最常出现的6种高风险食物 邦克列酸通常在淀粉类或油脂含量高的食物被长时间发酵、浸泡或储存不当时形成。当环境温度偏高、空气流通不佳时,细菌更容易繁殖并分泌毒素。以下6类食物是最常被发现含有邦克列酸风险的食品类型: 发酵玉米面粉:未经冷藏或发酵过久的玉米粉,是邦克列酸生成的主要来源之一。 变质的淀粉类食品:如发酵时间过长或保存不当的粉类制品。 黑木耳与白木耳(泡发过久者):若干木耳长时间浸泡在室温水中,容易被细菌污染并产生毒素。 糯米与汤圆类制品:尤其是使用隔夜或未妥善保存的糯米浆发酵制成者。 马铃薯粉制品:如粉条、粉皮、粉团等若储存温度过高或发酵不当,可能产生毒素。 甘薯粉制品:同样在长时间潮湿储存或重复发酵条件下,可能成为邦克列酸的温床。 邦克列酸中毒的10大症状 邦克列酸是一种高毒性天然毒素,可严重损伤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初期的症状常与一般食物中毒或消化不良相似,因此容易被忽视。若在进食后2小时内出现以下任一症状,应立即就医: 胃部不适 恶心或呕吐 腹胀与腹痛 全身无力、乏力感 头晕或头痛 嗜睡或意识模糊 器官充血或水肿(尤其是肝脏与肾脏) 急性肝肾功能受损(肝酵素升高、尿量减少) 少尿或血尿 严重个案可致死亡(死亡率介于30%–100%) 不慎摄入邦克列酸怎么办? 目前,邦克列酸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一旦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只能透过支持性治疗(supportive treatment)来维持身体功能,包括补充体液、电解质平衡与监测肝、肾功能。若怀疑自己或他人食用含有邦克列酸的食物,应立即采取以下步骤: 尽快就医:立即前往最近的医院急诊部。邦克列酸毒性极强,拖延就医可能导致严重肝肾损伤或休克。到院时请告知医生曾食用的食物种类、时间与数量。 […]

更多 食物中毒 相关文章

食物中毒

什么是食物中毒?症状、原因与治疗方式全解析

新闻中常见的食物中毒事件,多与食用不新鲜或受污染的食材有关,尤其是海鲜及肉类。但究竟,吃坏肚子就等于食物中毒吗? 又该如何分辨与处理?食物中毒是指摄入被细菌、病毒或毒素污染的食物后,导致身体出现不适反应的情况。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 《Hello健康》将为您解析关于食物中毒的各种常识——包括其定义、病征、症状及缓解与预防方法,帮助您在面对类似情况时,能正确判断与应对。 拉肚子想吐=食物中毒?了解食物中毒的定义 许多人以为只要拉肚子或呕吐就是食物中毒,但在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定义中,食物中毒有更严格的标准。根据公共卫生单位的定义,“食物中毒事件”通常指两人或以上在食用相同食物后,出现相似症状的情况。 此外,若符合以下条件,也可被视为食物中毒事件: 检出肉毒杆菌毒素,或人体样本中检测出相同毒素 在可疑食品样本中发现相同致病菌或毒素 摄入食物中含有化学物质或天然毒素,造成急性中毒反应 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认与特定食物摄入相关 换句话说,严格意义上的食物中毒不仅是单纯肠胃不适,还包括明确的病原、毒素检测及流行病学追踪。 食物中毒的5大类型 根据中毒原因,食物中毒一般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 细菌性食物中毒:由食用受细菌污染的食物所引起,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杆菌、肠炎孤菌、肉毒杆菌、仙人掌杆菌及蜡样芽孢杆菌等食物。 病毒性食物中毒:食物被病毒污染所致,常见病毒包括A型肝炎病毒、急性E型肝炎、诺罗病毒或沙波病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因摄入含有重金属、农药或非法化学添加物的食物所造成。 动物性天然毒素中毒:摄食含有天然毒素的动物性食品所致,例如:河豚、蟾蜍、热带海鱼及贝类毒素。 植物性天然毒素中毒:食用含毒植物或处理不当的植物性食物,例如发芽马铃薯、野芋、野生菇类及大花曼陀罗等的植物。 此外,若食用受寄生虫(如海兽胃线虫)感染且未彻底煮熟的海鲜,同样可能引发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7大常见原因 导致食物中毒的原因多样,但多数与食物处理与储存方式有关。以下是常见的7大风险因素: 食物烹调后在室温下放置过久:细菌会在摄氏5°C至60°C的“危险温度区间”快速繁殖。 生食与熟食交叉污染:未分开处理或使用相同器具切生、熟食,容易造成细菌传播。 食品处理人员卫生习惯不良:未彻底洗手、佩戴手套或在患病时准备食物,皆可能污染食材。 烹调或储存设备未清洁干净:如砧板、刀具、餐具或烹饪器具残留细菌,增加感染风险。 冷藏或加热不足:冷藏温度过高或加热未彻底,无法有效杀菌,使细菌持续生长。 饮用或使用受污染的水源:使用未经净化的水烹调或清洗食材,可能导致细菌或寄生虫感染。 误食含天然毒素的食物:例如未煮熟的河豚、野芋或有毒野菇等,皆可能引起急性中毒。 食物中毒的常见病征与症状 食物中毒的症状严重程度,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中毒原因以及摄入的毒素或细菌量。一般来说,免疫力较弱的个体,如年长者、儿童或慢性病患者,症状往往会较为严重。多数患者会在进食受污染食物后的1至36小时内出现症状,其中以呕吐与腹泻最为常见。 其他常见症状包括: 腹泻 恶心、呕吐 腹痛或绞痛 发烧 头痛 全身虚弱 血便或脓便 食物中毒怎么办?多久才能康复? 一般情况下,若患者体质健康、免疫力正常,食物中毒的症状通常会在2至3天内逐渐缓解。但若感染较严重或摄入毒素量较高,康复时间可能需7至10天。对于年长者、儿童、孕妇或抵抗力较弱的患者,若症状持续数天仍未好转,或出现血便、脓便、严重呕吐与脱水,应立即就医。 医生会进行详细诊断,包括检验患者的尿液、粪便或呕吐物,以找出中毒源头;依据检测结果,对症给予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治疗及同时确保患者摄取足够水分与电解质,以防止因腹泻或呕吐导致脱水。 在居家照护方面,患者如出现恶心或呕吐,应暂时停止进食,让胃部休息,并持续补充水分或口服电解质饮品。其照护方式与轻度肠胃炎相似,应特别留意以下事项: 逐步恢复清淡饮食(如粥、汤水、烫熟蔬菜) 避免油腻、辛辣或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个人与厨房卫生 若发现症状加重或怀疑摄入有毒物质,应立即前往医院,接受专业评估与治疗。 食物中毒怎么办?多久才能康复? 一般情况下,若患者体质健康、症状较轻,食物中毒通常会在2至3天内逐渐好转;但若情况较严重,康复可能需时7至10天。若患者属于以下群体,应格外留意并尽早就医: 年长者 幼童 孕妇 症状持续数天仍未缓解者 出现血便或脓便的患者 医生会先进行详细诊断,并透过尿液、粪便或呕吐物检测以查明中毒原因,再根据结果对症用药,包括抗生素或其他适当药物。同时会确保患者补充足够水分与电解质,以防因频繁腹泻或呕吐而脱水。 在居家照护方面,若患者感到恶心或持续呕吐,建议暂时停止进食,让胃部休息,并以小口多次方式补充水分或电解质饮料。其照护原则与轻度肠胃炎相似,应注意以下事项: 症状缓解后再逐步恢复清淡饮食(如粥、汤水等) 避免油腻、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保持厨房与食具清洁,防止再次感染 若患者出现高烧、意识不清、严重脱水或持续性呕吐,应立即前往医院,接受医生的专业评估与治疗。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