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曾报导过,有病人因小伤口感染而引发败血症(Sepsis),在短短几天内病情迅速恶化,不幸离世。
败血症是一种因免疫系统对感染反应过度而引起的严重疾病。身体在对抗细菌或病毒时,免疫反应可能过度活跃,导致全身性发炎反应症候群(SIRS),这也是诊断败血症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新加坡本地医疗机构的数据,每年约有5,000人因败血症相关并发症死亡,主要源于肺炎及泌尿道感染等常见疾病。研究也显示,在加护病房的高风险病患中,约16.6%入院时已出现败血症,其中超过一半(约 55.5%)发展为败血性休克。败血症患者的30天死亡率约为19%,三年内的累计死亡率更高达32%。
这些数据提醒我们,败血症并非罕见疾病,而是新加坡公共健康需严正关注的问题。
败血症的原因
许多感染都可能引发败血症。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例如年长者、慢性病患者或免疫系统受损者),一旦血液受到细菌入侵,就可能发展为败血症。
除了细菌之外,病毒或霉菌感染也可能导致败血症,但发生率相对较低。
当血液受到细菌感染时,称为菌血症(Bacteremia)。若未及时或妥善治疗,菌血症可进一步恶化成败血症。若患者本身已有疾病正在接受治疗,并长期使用抗生素,发生二次感染时,细菌可能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使治疗更加困难。
以下为常见的败血症病因:
- 肺炎(Pneumonia)
- 腹部感染(Abdominal infection)
- 肾脏感染(Kidney infection)
- 泌尿道感染(UTI)
- 血液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败血症的2类感染症状
1. 轻微感染与SIRS指标
轻微感染也是判断是否出现全身性发炎反应症候群(SIRS)的依据。若患者在感染时,至少同时出现以下2项或以上症状,则需警惕可能发展为败血症:
- 体温异常:发烧超过摄氏38度,或体温过低低于摄氏36度
- 心跳加快:每分钟超过90次。
- 呼吸急促:每分钟超过20次。
2. 严重感染与败血性休克
当感染加剧并导致血压过低时,患者可能进入败血性休克(Septic shock)。这是败血症最危急的阶段,需立即送院治疗。
以下为严重感染时常见的症状:
- 皮肤出现红色斑块
- 血小板数量下降
- 呼吸困难
- 极度虚弱
- 意识丧失或昏迷
败血症的治疗与预防
在败血症的早期阶段尽快接受治疗,可大幅降低死亡风险。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1. 使用抗生素(Antibiotic)
抗生素是治疗败血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抑制感染扩散。临床上,为了尽快控制细菌的扩散,医生通常会先给予广谱抗生素,而不是等待确认病原菌种类后才使用特定抗生素。
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通过静脉注射(IV)大量输入抗生素,同时搭配输液与营养补给,以稳定血压和支持身体功能。
感染导致肾脏受损,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血液透析(俗称“洗肾”),以协助维持肾脏功能。
2. 切除感染的组织
若感染范围严重,医生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切除受感染的组织,以防止细菌进一步扩散。
日常生活中,若因意外造成伤口,应及时清洁并进行适当消毒处理,避免细菌入侵。若出现疑似感染的迹象,应立即就医,以降低败血症发生的风险。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更需要特别留意,因为一旦发展成败血症,容易因二次感染而使病情迅速恶化。
败血症的后遗症
大约有一半的败血症患者,即使成功康复,仍可能留下后遗症。由于曾经历严重的全身感染,患者体内可能形成血栓。血栓会阻碍血液将氧气输送至各个器官,增加器官衰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