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加坡国家神经科学研究所(NNI)和卫生部的数据,新加坡也面临失智症人口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全国约有超过9万人患有失智症,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这个数字预计在2030年将突破15万人。
随着失智患者增多,大家对失智症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究竟失智症就是阿兹海默症?失智症可活多久?《Hello健康》为您说明失智症常见的5大问题。
失智症5大常见问题
1.失智症就是阿兹海默症?
不少人会将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当作是失智症(Dementia)的代名词,但其实这并不完全准确,阿尔茨海默症只是失智症的其中一种类型。
失智症大致可分为两种:退化性及血管性,但也有患者同时存在2种或以上病因,失智症主要类型如下:
退化性失智症
失智症是由于大脑神经细胞退化或病变所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研究认为可能与遗传基因、头部外伤、心血管健康以及大脑健康等因素有关。
- 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最常见的失智症类型,约50~60%失智患者属于此类,早期病征为记忆力衰退,无法辨认时间、地点与人物。
- 额颞叶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不同于阿兹海默症是记忆力退化,额颞叶型失智症的早期病征为行为异常、执行功能缺损及语言障碍。
- 路易氏体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第2常见的退化性失智症,患者除了有认知功能障碍外,早期可能出现身体僵硬、手抖及走路不稳等状况,并伴随较明显的精神症状如情绪不稳及幻觉。
血管性失智症
因脑中风或慢性脑血管病变,造成脑部血液循环不良,使脑细胞死亡造成智力减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2大原因。
一般中风后病人若存活下来,约有5%病人会有失智症状,且有25%病患会于5年或以上时间罹患失智症,其特性包括认知功能突然恶化、行动迟缓与精神症状。
2.失智症可以治愈吗?
失智症的治疗可分为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等2种,两者皆无法阻止或恢复已经受损的大脑细胞,仅能改善症状或延缓病情恶化的速度,因此失智症可说是无法根治的疾病。
然而,透过药物治疗与非药物疗法如认知训练、怀旧治疗等方式,可有效控制病情,延缓患者入住护理机构的时间,同时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并减轻照顾者的身心负担。
3.失智症可以活多久?平均寿命大约多少?
依据病患的年纪、治疗时机、照护状况及病程演进速度(轻度、中度、重度及末期)等因素,失智症发病后的存活年数各有不同,但平均约5~8年。
由于失智症患者的自理能力与生理机能会逐步退化,发病年龄成为影响余命的关键因素。65至70岁发病者平均可存活约10至11年,而90岁以上发病者的平均寿命则缩短至约3至4年。因此失智症无法治愈,所以即早诊断及治疗,才可有效控制病况、延缓病情的恶化速度。
4.失智症可以预防吗?
失智症的成因较为复杂,如同癌症般难以归咎为单一原因,且病程演进时间长。以阿兹海默症为例,患者可能早在发病前20年,大脑其实在症状出现前多年就可能开始出现病变,因此唯有及早预防、趋吉避凶,才能防患未然、有效降低失智症的发病风险。以下简列预防失智症的重点:
趋吉:增加大脑保护因子
- 规律运动
- 从事脑力活动(计算、脑力激荡、安排行程)
- 采用地中海饮食
- 增加社交互动(与好友吃饭、参加兴趣社团、参与志工活动)
- 维持健康体重
避凶:远离失智症危险因子
- 三高(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
- 头部外伤
- 抽烟
- 忧郁
- 听力障碍
5.年纪大就容易罹患老人痴呆及失智症?
由于失智症在发病前的发展过程漫长,且成因复杂,因此年龄虽非失智症的致病因素,但却是最主要的间接因素。
然而,即使年数已高,但身体健康,没有三高(三高患者为中风高危险群,而中风又会导致血管性失智症),应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可有效降低失智症的发病风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