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不正与牙齿矫正一直是牙科治疗中常见的项目之一。咬合不正不仅会影响外观,部分情况严重者,还可能引发头痛、肩颈僵硬、甚至听力减退等症状。若问题未能及时正视和矫正,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并进一步影响日常生活。那么,咬合不正有哪些类型?应如何进行矫正?若不及时处理,又会带来哪些风险?《Hello健康》将在本文为你详细解说。
什么是咬合不正
咬合不正(Malocclusion)是指牙齿排列不整齐的情况,通常由上下颌骨的牙齿排列不规则,或是口腔肌肉功能异常所引起。常见的例子包括暴牙、门牙前突、前牙错咬、深咬,以及牙缝过大等,均属于咬合不正的范畴。
咬合不正不仅仅表现为牙齿排列不整齐,也可能导致外观出现以下特征:
- 戽斗:俗称“月亮脸”,表现为下颌明显前突。
- 牙齿内缩:外观上表现为下巴后缩,常与戽斗前突同时出现。除了牙齿矫正外,部分情况还需配合正颌手术。
- 颜面歪斜:上下颌骨发育不对称或暴牙问题,可能导致脸部出现歪斜。
咬合不正的成因大致可分为先天与后天因素,两者所占比例大约各半。
主要原因包括:
- 基因遗传:例如牙齿较大而颌骨空间不足,导致牙齿排列不整齐;相反,若牙齿过小而颌骨过大,则容易出现牙缝过宽的情况。若上下颌骨的大小不协调,也会造成牙齿错咬。
- 环境因素:口腔与周边器官长时间处于不平衡状态,例如长期吮吸手指、习惯用口呼吸、偏向单侧咀嚼,或经常托腮,这些习惯都会影响牙弓的发育与牙齿角度,进而引起咬合不正。
咬合不正何时需要进行矫正?
许多人认为牙齿矫正的最佳时机是在大约12岁,其实并不完全正确。由于每个人的颌骨发育时间不同,有些儿童在乳牙尚未完全替换时,就已经需要接受矫正;而有些人则需等到恒牙全部长齐后,才适合进行治疗。
部分患者的治疗甚至需要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乳牙期先行矫正,第二阶段则在恒牙完全替换后,配合全口固定式矫正器进行。但这种方式整体治疗周期会较长。
因此,何时开始矫正应由专业牙医进行全面评估后,才能确定最合适的时机。
咬合不正需要多久才能完成矫正?
矫正所需的时间,必须根据患者咬合不正的严重程度,由牙科医生评估后才能得出最准确的判断。一般来说,治疗时间可能从大约6个月到2年以上不等。

咬合不正的矫正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
- 牙套矫正:牙套主要分为传统牙套与隐形牙套。传统牙套俗称“钢牙”,是在牙齿表面黏上矫正器,并以矫正钢丝进行调整。隐形牙套近年来愈加普及,外观较美观且更容易清洁,但其限制在于患者每天需佩戴至少20小时以上,才能达到明显的矫正效果。
- 正颌手术:若咬合不正仅为牙齿排列不齐,一般只需配戴牙套即可。然而,当涉及戽斗、暴牙或下颌后缩等骨骼异常时,便需要进行正颌手术。此手术会将颌骨切开、重新调整至理想位置,再配合牙套达到最佳矫正效果。
- 拔牙:对于齿列过度拥挤的患者,可能需要透过拔牙为牙弓腾出足够空间,让牙齿排列整齐。拔除牙齿的数量则需根据患者的具体咬合情况,由牙医评估决定。(延伸阅读:避免干性齿槽炎:拔牙后的5个护理重点)
咬合不正不矫正 恐影响到全身
咬合不正若未及时矫正,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在长期下引发以下问题,甚至增加全身性疾病的风险,因此不容忽视:
- 咀嚼功能障碍:无法将食物充分咀嚼,增加肠胃消化系统的负担。
- 容易蛀牙与牙周病:牙齿排列不整齐时,食物残渣容易堆积在齿缝,清洁不易,因而提高蛀牙及牙周病的风险。
- 发音障碍:部分患者在说话时会出现漏风或发音不清,尤其需要牙齿辅助的音更明显受到影响。
- 颞颌关节病变:颞颌关节位于耳前,是下颌骨与颞骨的连接处,负责口腔开合。若牙齿排列异常,可能改变开合角度,长期下来会造成关节疼痛,严重时甚至引发偏头痛与肩颈酸痛。
- 口腔黏膜易受伤:牙齿位置异常时,咀嚼过程中容易咬伤或刮伤口腔黏膜。
咬合不正的日常保养
在进行咬合不正的矫正治疗过程中,建议配合以下日常护理,以达到更理想的矫正效果:
- 牙齿与口腔清洁:佩戴传统牙套的患者,应使用牙间刷仔细清洁每颗矫正器周围的缝隙,以降低蛀牙及牙周病的风险。
- 配戴维持器:矫正完成后,仍需持续佩戴维持器以稳定牙齿位置。若未依照牙医指示确实佩戴,牙齿可能移回原位,导致矫正成效白费。
- 调整饮食习惯:在佩戴牙套期间,牙齿容易感到酸软,清洁也较困难。应尽量避免容易卡在牙缝的食物或黏性食物;食用水果或肉类时,建议先切成小块,以减少咀嚼负担。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