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和发展失调

基因遗传或突变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如唐氏症、自闭症、语言障碍等发展性疾病。这些情况虽可能带来挑战,但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理解与疼爱。本分类将协助家长更深入认识相关疾病的成因、症状与照护方式,以耐心与接纳陪伴这群慢飞天使健康成长,迈出属于他们的步伐。

常识

行为和发展失调

什么是 ADHD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儿童常见症状、特征、诊断与治疗全解析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是儿童常见的发育问题。患有 ADHD 的孩子往往坐不住、总是跑来跑去,无法安静地听故事或专心吃饭,常常令父母感到头痛。 有些新手爸妈可能以为孩子这些表现只是单纯调皮捣蛋,但事实上,ADHD 反映的是大脑功能上的异常,需要给予重视。今天,《Hello健康》就要带各位家长了解 ADHD 的判别方法,以及如何陪伴孩子面对并克服过动症。 ADHD是什么?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俗称“过动儿”,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是一种与大脑功能失调相关的神经发展迟缓疾病。目前尚无明确的致病原因,但研究显示,ADHD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先天遗传 孕期不良习惯:孕妇在怀孕期间若有抽烟或饮酒行为,会增加孩子患 ADHD 的风险。 多数 ADHD 患者的大脑神经传导物质存在失衡现象,例如负责讯息传递的多巴胺(Dopamine)分泌量低于常人;此外,前额叶、大脑基底核与小脑的体积较小,前额叶活动也较不活跃。这些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差异,会导致患者在行为上更容易表现出冲动,以及难以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不集中就是过动儿吗?ADHD 的症状与特征 许多人误以为孩子只要好动,就等于患有ADHD。事实上,ADHD的诊断需结合以下3大核心特征来判断: 注意力不集中:比同龄孩子更容易分心,常弄丢物品,缺乏组织能力。 过度活跃、躁动:无法长时间安静坐着,例如排队时不耐烦、总是动来动去。 冲动行为:常在未经过思考时就采取行动,容易影响或伤害他人,也常打断别人说话或进行中的活动。 ADHD的其他诊断标准 过动症的诊断并非只靠症状来判断,还必须符合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标准,才能进一步确认是否属于ADHD: 症状在12岁之前出现。 出现至少两种以上的症状,并持续6个月以上。 症状出现在两个或以上的情境(如学校、家庭)。 明显造成学业、社交或日常功能的困扰或损害。 症状并非由其他精神疾病所引起。 只有在符合这些要点,并经由专业医生检查与评估后,才能判定孩子是否患有ADHD。因此,父母不需要因为孩子调皮好动就过度担心,应参考诊断准则,并寻求专业意见,避免自行下结论。 过动症评估表 若您担心孩子可能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可先填写中文版 SWAN 线上量表进行初步评估。SWAN 量表是国际间常用的 ADHD 评估工具之一,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即使测验分数偏高,也不代表孩子一定患有ADHD。 最终仍需透过专业医生的观察、临床诊断与多次评估,才能确认是否存在 ADHD。 SWAN 专注力及自制力量表 过动儿的智商和一般人不同吗? 患有ADHD的孩子,智商与一般人并无差异,他们同样可以在普通班级学习。只是由于难以长时间专注与常常躁动,导致学业表现可能不如预期。 因此,关键在于透过合适的学习与行为治疗方式,帮助ADHD孩子提升学习动机、建立自信心,从而发挥他们本有的潜能。 如何治疗 ADHD?常见的治疗方法 ADHD 是可以透过多种方式来治疗和管理的,常见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透过长期服药,可帮助改善注意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的症状。药物治疗通常与其他疗法搭配使用,能让整体成效更佳。 行为管理:由于ADHD孩子在理解力与专注力上有限,单纯不断提醒往往效果不大。相反地,需要让孩子明确理解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区分哪些行为可以接受,哪些必须避免。 认知行为治疗(CBT):适用于8岁以上的儿童与青少年。主要目标是调整思维模式,培养自我控制与管理技巧,并学习如何处理负面情绪与想法。 亲职训练:父母在治疗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透过训练,父母可以更清楚理解ADHD的特性,学习如何运用认知与行为方法来引导孩子,同时也学会接纳与支持家中有ADHD孩子的事实。。 父母如何陪伴ADHD孩子? 患有ADHD的孩子,因为学习表现不理想、行为较为躁动,往往容易在学校被同龄人孤立,进而产生自卑或孤独感。除了需要老师的理解与关怀,父母的陪伴与支持也同样关键: 无条件的爱:要时时提醒自己,爱孩子并不取决于他们的表现,而是持续存在。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父母稳定而真挚的爱。 给予肯定与鼓励:当ADHD孩子在生活中有任何小小的进步,父母都应及时给予称赞与鼓励,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帮助发现优点:引导孩子认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让孩子通过发现自身的优点来建立价值感,重建自信心。 拥有ADHD孩子的父母,往往承受着沉重的身心压力。因为需要长时间投入照顾,许多父母常会忽略自身的生活需求与心理健康。 其实,父母除了要照顾孩子,更要学会照顾自己。只有当父母保持身心安稳,才能成为孩子最坚强、最可靠的后盾。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