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避孕药是透过口服荷尔蒙来模拟女性的月经周期,但究竟是什么成分让它发挥如此神奇的效果呢?《Hello健康》特别邀请台湾”大象医师”为您解开避孕药的神秘面纱,一起认识“雌激素”和“黄体素”在避孕药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为您解答挑选避孕药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作者 : 台湾大象醫師
避孕药的由来
避孕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要课题。早在西元前,埃及法老就已使用类似保险套的工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提到,当时的妇女会利用多种植物混合来避孕。而在古代中国,妇女甚至曾使用含铅或汞的物质来避孕,甚至导致胎儿夭折。
20世纪:开始认识雌激素、黄体素
之所以会采用这些极端的方法,主要是因为当时人们尚未理解女性排卵的原理,所以一直找不到真正有效的避孕方式。直到 20 世纪,避孕才迎来真正的革命。科学家开始深入了解雌激素和黄体素的化学结构,并着手研发人工合成的雌激素与黄体素,开启了现代避孕药的新篇章。
除了技术上的突破,避孕的真正改革也发生在 20 世纪。这场变革离不开三位关键人物:玛格丽特·桑格女士(Margaret Sanger)、凯瑟琳·麦科密克女士(Katharine McCormick),以及生物学家格雷戈里·平克斯(Gregory Pincus),他们三位都是美国人。
桑格女士是美国计划生育联盟(American Birth Control League,后续转为Planned Parenthood)创办人;为何桑格女士有这么强烈的动机要提倡节育呢? 主要原因不是来自于别人,而是来自于她的妈妈。桑格女士的妈妈怀孕了足足18次,生下了11个孩子,且在仅仅50岁出头就过去(编按:死亡)了。
桑格女士从小看着母亲一生都在怀孕与生子中度过,这让她对节育的理念越来越坚定。她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
“在可以自由掌控我们的身体自主权之前,没有一个女人可以说她是自由的;在可以自主的决定是否要成为母亲之前,没有一个女人可以说她是自由的。”
桑格女士
1960年:美国FDA认证黄体素可用于避孕
之后桑格女士多方奔走,资助多位科学家进行开发,直到1960年5月9日,美国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才真正认可口服黄体素可用于避孕,女性们的自主权才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避孕药的成分
其实市面上的避孕药原理很单纯,就是用口服贺尔蒙的方式来模拟女性体内的月经周期。所以按照周期吃的避孕药都含有“雌激素”跟“黄体素”,其分别功能如下:
先提一个有趣的观念,避孕药起始阶段,其实是以“雌激素”作为主要的避孕风险;后来考量副作用的关系,开始降低雌激素的含量,改以黄体素为主要的避孕成分。除了上图的详细机转之外,大家只要记住一个简单的观念就好 :
我很清楚,很多人只要听到贺尔蒙都会非常担忧,但不管是癌症风险还是血栓风险等,这些听起来令人害怕的议题,真的如此骇人吗? 我在后面会跟大家详细介绍。
雌激素对人体的好处
其实,适量的雌激素还能带来以下益处:
- 维持骨质的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 在停经前,雌激素可帮助子宫内膜增生,以利于怀
- 保持皮肤的光泽以及阴道的润滑
- 有助于让心情保持平稳,减少情绪波动
除了以上提到的益处,其实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含量普遍非常低,更重要的是,即使不服用避孕药,女性的卵巢也会自然分泌雌激素,而皮肤和脂肪组织同样能转化出不同类型的雌激素。换句话说,雌激素本来就是人体内自然存在、且对健康至关重要的荷尔蒙。
避孕药该怎么选?
前面提到过,“黄体素”是目前避孕药的主要成分,而市面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黄体素,这些成分都是人工合成的,用以模拟人体天然荷尔蒙的作用。我已将第一至第四代的黄体素成分整理在下图中,方便大家参考。
第一、二代避孕药
在早期的第一、二代避孕药中,由于所使用的黄体素是由“雄性素”衍生而来,因此常伴随一些雄性素相关的副作用。除了容易长痤疮(青春痘的一种表现)之外,还可能导致皮肤偏油、水肿、体重增加,以及血脂异常。这些副作用让人较难接受。其中,第一代黄体素因雄性素副作用过强,目前已经不再使用。
市面上一些价格较实惠的避孕药,以及第一代的事后避孕药,其实都含有第二代黄体素左炔诺孕酮(Levonorgestrel,简称 LNG)。听到这里大家不用过于担心,因为短期服用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影响。它的原始学名是”Norgestrel”,后来因为采用的是其左旋(Levorotary)对映体,所以命名为”Levo-norgestrel”。其化学结构如下:
第三代避孕药
了减少第二代黄体素带来的副作用,科学家在其化学结构上做了改良,研发出第三代的黄体素,最常见的就是去氧孕酮(Desogestrel) 和孕二烯酮(Gestodene)。
含有第三代黄体素的避孕药,最大的优点是较不容易引起痤疮、体重增加、多毛或血脂异常。不过,它的缺点是可能增加血栓的风险。幸运的是,除了高危险群以外,亚洲女性本身的血栓风险相对较低,因此整体风险仍属可控。其化学结构如下:
第四代避孕药
进入第四代黄体素后,可以说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 屈螺酮(Drospirenone,简称 DRSP) 为例,它的原型来自利尿剂,因此相关的避孕药反而具备“抗水肿”的效果,对担心体重增加或浮肿的女性来说特别受欢迎。另一种常被归为第四代的黄体素是 醋酸环丙孕酮(Cyproterone Acetate,简称 CPA)。不过这里需要特别说明,它之所以被称为第四代,主要是基于“发明时间的先后排序”;如果从化学结构来看,CPA 实际上属于第一代黄体素。
从效果来看,不论是含有DRSP还是 CPA(Cyproterone Acetate) 的黄体素,都具有“抗雄性素”的作用,因此能改善因雄性素过高引起的症状,例如多毛和痤疮。不过,大象医师也提醒,虽然降低雄性素带来了这些好处,但也可能伴随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是性欲(Libido)可能会稍微下降,这一点需要特别留意。
避孕药禁忌症
禁忌1.肝功能相关异常
这里有两个重要观念,其中之一是避孕药中的雌激素主要由肝脏代谢,代谢过程主要依赖 CYP450 酵素系统。因此,若女性有肝功能相关异常,包括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肝指数异常等情况,就不适合使用避孕药。
禁忌2.乳癌高风险族群
第二个重点是,对于乳癌高风险族群,并不适合服用避孕药。虽然稍后会说明,避孕药增加乳癌风险的幅度其实非常低,但即使风险仅是微幅上升,对于属于高风险的女性来说,仍然建议避免使用。乳癌高风险族群如下:
- 若在二等亲内(包括祖母、外婆、母亲、姐妹或女儿)有一人曾罹患乳癌。
- 若有一名女性亲属在 40 岁之前被诊断出乳癌。
- 若有一位一等亲(如母亲、姐妹或女儿)曾罹患双侧乳癌。
- 若家族中有男性成员曾罹患乳癌。
禁忌3.血栓高危险群
第三点是,雌激素与黄体素都可能增加血栓的风险。虽然在亚洲女性中,血栓发生率整体非常低,但若您属于以下血栓高危险群,为了安全起见,仍不建议使用避孕药。高危群如下 :
- 有深层静脉栓塞(DVT)族群
- 过去曾有中风、肺栓塞等族群
- 长期站立、坐着的族群(空服员、需长时间搭机者、柜台人员等等)
- 抽烟族群
- 肥胖族群(BMI>27)
- 年纪大的族群
- 有凝血相关基因异常者
哺乳期建议选择雌激素较低的避孕药
避孕药会造成血栓吗?
避孕药中常见的雌激素──炔雌醇(Ethinyl estradiol),是在 1983 年时于人体自然雌激素──雌二醇的第十七个碳位上加上一个乙炔基。这样的结构修饰能减缓药物的代谢速度,从而提高口服避孕药的效果。
前面提到过,雌激素主要经由肝脏代谢,会影响肝脏制造凝血因子的功能,从而增加血栓风险。许多人一听到“血栓”就会非常担心,但其实风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根据研究,没有使用避孕药的族群中,每 1 万人约有 3 人发生血栓;使用避孕药的族群则约为每 1 万人 6 人,看似风险增加了一倍,但整体仍属非常低。尤其在亚洲人群中,血栓风险远低于西方人。例如文献数据显示,每 10 万名美国人中约有 117 人发生血栓,而亚洲地区仅约 16 人,不到美国人的 20%。
我们体内的凝血能力与抗凝血能力其实始终处于平衡状态;虽然大家常听说雌激素会增加血栓风险,但事实上,在低剂量雌激素(如 35 微克以下的炔雌醇 Ethinyl estradiol)下,血栓风险并不会上升,甚至可能降低,真正会增加血栓风险的是较高剂量的雌激素。
此外,事前避孕药通常是雌激素与黄体素的搭配,而黄体素也会调节雌激素的作用。根据之前的说明,黄体素可分为第一至第四代,其中第三代和第四代的抗雄性素效果较强,因此更常被使用,但这类黄体素同时也与血栓风险略有增加有关。
避孕药真的会造成癌症吗?
这是一个几乎在坊间广泛流传的观念,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曾发表一项涵盖 15 万名女性的研究,结果发现:若在过去 10 年内曾使用过避孕药,乳癌风险会有轻微上升;但若超过 10 年没有使用,乳癌风险则会回到与一般人相同的水平。
同样有一项刊登在知名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的研究,追踪了 180 万名女性,平均追踪时间长达 10.9 年。结果显示,无论是使用口服避孕药、阴道环,还是子宫内避孕器,都会导致乳癌风险上升。以下为研究中列出的相对风险:
读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吓一跳,心想:“糟了,那我肯定不能再吃避孕药了!”不过,事实真的如此吗?
这些风险听起来好像很可怕,但换个角度来看,在有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当中,每年大约只有 7,690 位里多 1 位会罹患乳癌。换句话说,机率其实非常低。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随着年龄增加,本身就是乳癌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说避孕药“会造成”乳癌并不正确;较贴切的说法是,它可能让风险略微上升。不过,年纪增长才是真正关键。以新加坡为例,40–44 岁若有二等血亲罹患过乳癌,或所有 45–69 岁的女性,都建议至少每两年接受一次乳癌筛检。
避孕药的好处
聊完乳癌,我们也该看看避孕药带来的好处。虽然大家常把焦点放在潜在风险,但有一项知名期刊的长期研究发现,避孕药不仅能降低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及大肠癌的风险,而且这种保护效果还能持续超过 30 年!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一项整合超过 50 篇期刊的研究中发现,服用口服避孕药超过 10 年的女性,卵巢癌的发生率可下降超过一半。
总的来说,避孕药对 大肠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 都有一定的保护效果。以子宫内膜癌为例,长期暴露在雌激素环境下的女性,例如患有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族群,就是属于子宫内膜癌的高风险群体,而她们正是能从避孕药中受益的一群人。
听完大象医师的详细说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避孕药背后藏着许多学问,而我们平常担心的疑虑,往往是多虑了。多亏了科学家和医生们不断的研究与努力,我们今天才有这么多种类的避孕药可以选择。更重要的是,避孕药的作用远不止避孕——它还能帮助调经、减少子宫肌瘤、降低某些癌症的风险,甚至改善雄性素过高的问题。
- 大象医师IG原文 : https://reurl.cc/WGVZEL
- 大象医师官方Line : https://lin.ee/Kojgfhz
- 避孕药大表格免费下载 : https://reurl.cc/3xZlN8
※本文由大象医师授权提供;未经同意,请勿擅自转载。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大象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