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妈咪育珍在产后回诊时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向我诉苦说:“我老公完全没有主动关心我,也不懂得体会母乳喂养的辛苦……”
像育珍这样的产妇其实不少。许多妈咪在产后因为要承担照顾小宝宝的责任,又要面对身体修复等挑战,情绪上往往容易陷入低潮。本文将为您介绍产后忧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的成因与症状,并提供简单的方法让您检视自己是否有相关迹象,帮助您及时调整,做个快乐的妈咪。
产后忧郁3大原因
从怀孕初期到产后,产妇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经历许多变化。有些人会变得特别容易哭泣,或是常常感到焦虑,遇到事情时也容易自责。其实这些情况都可能与产后忧郁有关。以下是3个常见的原因,可能会导致产后忧郁:
- 生理因素:从怀孕开始,体内雌激素和黄体素等荷尔蒙会快速变化,让妈咪的情绪起伏较大。此外,产后若出现身体不适,如分娩过程的疼痛、会阴部的疼痛,或是哺乳过程不顺利,也都会让产妇更容易感到忧郁。
- 心理因素:对于当“母亲”这个角色,产妇可能会感受到心理压力,也会担心产后身材无法恢复,这些因素都容易让她们感到焦虑,甚至认为自己无法承担责任,从而引发忧郁。
- 外在因素:婚姻关系、婆媳问题、经济压力以及工作环境等都会影响产妇的情绪,如果家人和朋友没有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关心与支持,也更容易让产妇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
提醒所有妈咪,如果您发现自己情绪低落,最好能主动告诉身边的人。家人也应多加留意产妇的情绪变化,例如心情低落、容易焦虑、烦躁、暴怒、哭泣、失眠或没有胃口等。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就必须尽快寻求医生的协助与辅导。
11种常见产后忧郁症状
分娩后,妈妈们因雌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下降,常会感到疲累和精神不振,再加上新陈代谢与免疫系统的变化,也可能引起疲劳和情绪波动。以下是产后忧郁症的11种常见症状:
- 食欲不振:食欲不振,吃不下饭,或变得特别挑食。
- 失眠: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或者因为睡不着而一直看电视,结果更难入眠。
- 强烈烦躁不安:遇到一点小事就容易失去耐性。
- 无止尽的疲劳感:明明没有做什么,却还是感到非常疲惫。
- 性致缺缺:对另一半提不起“性”趣,或总是被动配合。
- 缺乏目标、动力:生活顿失目标,连平常喜欢做的事情都丧失兴趣。
- 容易感到内疚:若不慎被丈夫、婆婆或是他人责备,容易放大负面情绪。
- 情绪起伏很大:开心的时间维持短暂,下一秒可能又被忧郁所笼罩。
- 觉得带宝宝很烦:突然觉得宝宝是生活中的负担,出现“被拖累”的想法。
- 容易牵怒家人、朋友:例如常会指使丈夫,或对亲近的人发脾气。
- 出现伤害自己或宝宝的想法:当出现把宝宝视为威胁,或是讨厌自己的想法时,务必要赶快寻求专业协助
产后忧郁可分几种类型?
其实产后忧郁可细分为三种类型:产后情绪低落(Postpartum Blues)、产后忧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和产后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虽然部分症状可能会重叠,但严重程度各有不同。
据统计,大约有50%到80%的妈妈会经历产后情绪低落,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其中有10%到20%的妈妈会罹患产后忧郁症,尤其首次生产的妈咪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不过,只要家人给予充分的支持,大多数都能顺利度过难关。以下将为您列出不同类型的产后忧郁:
检视产后忧郁指数
生产后,产妇容易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如果没有及时重视这些心理变化,情况严重时可能会演变成产后忧郁症。许多妈咪在产后只顾着照顾宝宝,而忽略了自己的情绪变化,甚至可能出现轻生或伤害宝宝的念头,却浑然不觉,其实这正是产后忧郁症在作祟。
建议妈咪在产后1个月时,可以透过产后忧郁自我检测来检视自己的心情与感受,并请您依照当下真实的情绪,回答以下问题:
- 是否常被情绪低落、忧郁或感觉未来没有希望所困扰?
- 是否常对事物失去兴趣或做事没有愉悦感?
- 是否会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紧张,或觉得不安?
- 曾经有伤害自己,或是伤害孩子的念头?
如果上述现象确实出现在您身上,建议您尽快告诉家人,或向妇产科医生或儿科医生寻求协助,以避免发生伤害。
产后忧郁不是一个人的事
有些长辈会以过来人的身份说:“我们也生过小孩,以前都是这样养的。”然而,这样的话往往只会让正处在压力和焦虑中的妈咪更难过,甚至觉得自己好像没有能力照顾好小宝宝。
产后坐月子期间其实是产后忧郁症的高发期。老公和家人除了协助照顾宝宝之外,也可以多关心妈咪是否有需要帮忙的地方,让她有一些喘息的时间,并以鼓励与关怀取代责备。
另外,也应该让产妇有适当的情绪抒发管道,避免压力不断累积。我也建议妈咪们在坐月子期间不要让身心过度劳累,应多补充睡眠和休息,以增进身心与情绪的平衡与协调。
如果妈咪们的忧郁症状持续超过两周,且情况越来越严重,甚至已经难以照顾宝宝,请务必立刻就医寻求专业协助。同时也呼吁新手爸爸们多分担妻子的辛劳与忧愁,协助照顾宝宝,才能避免新手妈妈陷入手忙脚乱、身心俱疲的状况。
※本文由台湾郭安妮医师授权提供;未经同意,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