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躁症

肠躁症候群(又称大肠激躁症,英文: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盛行率约达 15%。典型症状包括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也可能伴随腹胀及排便不净感。目前治疗方式以药物调理、益生菌补充、高纤饮食以及调整生活习惯为主。

常识

肠躁症

肚子痛却拉不出、频频放屁?可能是肠躁症!5 大饮食原则

肠躁症的定义 肠躁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又称为大肠激躁症),又称大肠激躁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原因是肠道功能异常,导致大肠蠕动不规律。 一般情况下,食物经过小肠后进入结肠,结肠会吸收剩余的水分,将食物残渣压缩成粪便,再推动到直肠排出。 但在 IBS 患者身上,肠道的肌肉收缩变得异常: 收缩过快 :容易导致腹泻 收缩过慢 :容易导致 即使没有粪便,肠道肌肉也可能不规则收缩,引发腹痛、腹胀或放屁过多等不适。 肠躁症候群常见症状 肠躁症的症状主要发生在肠道内,通常呈现反覆发作,轻微时只是偶尔腹泻,但若长期存在,可能越来越频繁,影响生活品质。常见症状包括: 腹胀、肠胃多气:常常容易放屁,或感觉肠子充满空气。 腹部绞痛或痉挛:肚子会突然抽痛或有紧缩感。 排便异常:有时便秘、有时腹泻,两种情况会交替出现。 大便带黏液:排便时可见白色或透明黏液。 排便不完全感:解便后仍觉得肚子没排干净。 肠道蠕动异常:肠子收缩太快或太慢,导致频繁的便意或不顺畅。 除了肠胃道本身的不适,肠躁症患者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身体其他部位的症状,包括: 头痛、头晕:常伴随肠胃不适一同发生。 倦怠、疲劳感:即使没有做剧烈活动,也容易感到精力不足。 泌尿道不适:如频尿、排尿不顺畅或下腹部不适。 肠躁症候群可能的诱因 虽然确切原因仍不明,但研究发现神经系统与肠道的互动异常是主要机制。患者的结肠会对来自大脑的讯号产生过度反应,进而引发肠道不适。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 饮食因素 吃东西后容易触发症状,但目前没有明确的特定食物。 有些人可能对乳制品、咖啡因、或高脂食物更敏感。 心理与压力 焦虑、忧郁、长期紧张压力,都会放大肠道反应。 荷尔蒙变化 女性在月经周期期间,常出现症状加剧。 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例如抗生素,可能打乱肠道菌群,引发症状。 肠道感染 曾感染如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等消化道细菌的人,日后更容易发生肠躁症候群。 肠躁症候群的风险因素 肠躁症候群在一般人群中相当普遍,每 100 人约有 10~15 人会受影响。以下是已知的风险因素: 家族病史:若家族中有人患有肠躁症候群,罹患的风险会增加。 压力与荷尔蒙:长期处于压力下,或体内荷尔蒙分泌异常(如月经周期波动),都可能触发或加重症状。 年龄:多见于 45 岁以下的人群,部分患者在青春期就可能出现轻微症状,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 性别: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两倍,显示女性较容易受到影响。 肠躁症的诊断 目前,医生诊断肠躁症主要依据罗马 IV 标准(Rome IV criteria)。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排便习惯,例如: 腹痛的性质:疼痛的频率、部位及是否因排便而缓解。 粪便的型态:包括便秘型、腹泻型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型。 排便频率:是否出现过于频繁或过少的情况。 透过这些临床症状的评估,医生可判断患者是否符合肠躁症候群的诊断标准。 罗马IV标准(Rome IV criteria)  在诊断前至少 6 个月,患者需出现反覆性的腹痛,并且在 过去 3 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发生 1 次。 需同时伴随以下症状中的至少 2 项:  与排便有关(排便后腹痛会缓解或加剧) […]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