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女生只要月经快来了,情绪就变得异常敏感,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烦躁、生气或难过,或是觉得全身提不起劲,甚至感到头痛或腰痛,浑身不舒服;事实上,这些症状很可能都是“经前症候群”的表现。
《Hello健康》为您介绍经前症候群,解说经前症候群的危险因子、症状及改善方法。
经前综合症(PMS)是什么?
经前综合症是指在月经来前约 3 至 10 天,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变化,或头痛、乳房疼痛、胸部胀痛等生理症状;属于身心症的一种,英文为 Premenstrual Syndrome,简称 PMS。
在新加坡,都市生活压力、饮食习惯与睡眠不足,可能让 PMS 症状在本地女性中更为常见。若症状影响到工作、学习或日常生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寻求帮助:
经前症候群的定义
- 美国妇产科医学会:经前综合症需符合连续 3 次月经周期中,在月经来前 5 天,无论心理或生理方面,至少出现 1 种症状,并对患者的人际关系、社交或工作造成影响;相关症状会在月经来潮后 4 天内消失。
- 美国精神医学会:在过去 1 年的大多数月经周期中,于月经来前 1 周,至少出现以下症状中的 5 种或以上(其中至少包含 1 种主要症状);相关症状会在月经来潮几天内缓解,并在月经来潮 1 周内完全消失。
主要症状 | 相关症状 |
情绪波动、突然感到难过,或对他人拒绝特别敏感 |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倦、缺乏活力 |
生气、易怒容易生气或易怒 | 食欲变化、暴饮暴食或过量进食 |
感到绝望、情绪低落,容易自我批评 | 容易疲倦、缺乏活力,觉得无法应付或失控 |
紧张、焦虑,或觉得被冷落 | 乳房疼痛、腹胀、体重增加、关节或肌肉酸痛 |
睡眠过多或不足 |
月经前有哪些征兆?经前综合症的症状
经前综合症的症状通常会在月经来潮后逐渐缓解,并会在下次月经前再次出现。其症状大致可分为 3 个方面:
- 情绪反应:紧张、焦虑、情绪低落或忧郁、易怒、情绪不稳
- 生理症状:头痛、背痛、腰痛、乳房疼痛、关节或肌肉酸痛、恶心、腹痛、腹胀、四肢浮肿、体重增加、腹泻
- 行为表现: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倦、睡眠过多或不足、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协调力变差
这 8 类人最容易有经前综合症
经前综合症常见于 25 至 35 岁的女性,尤其以下 8 类人发生率更高:
- 25 至 35 岁、月经不规律的女性
- 体重波动大、饮食不均衡
- 有吸烟或饮酒习惯
- 长期缺乏运动
- 长期承受身心压力、婚姻关系不和谐,或曾患有抑郁症、焦虑症
- 曾怀孕、流产,或有产后抑郁症
- 母亲或姐妹也有经前综合症
- 因服用避孕药或荷尔蒙药物而感到明显不适
月经前下腹抽痛怎么办?3 个阶段改善经前综合症
根据美国妇产科医学会(ACOG)的指引,经前综合症可分为 3 个阶段进行改善:
阶段1. 自行调整生活方式
- 饮食健康、均衡:少吃高油、高糖、高钠及生冷食物,例如炸物、麻辣锅、泡面、甜点和冰品;同时适量摄取咖啡、巧克力等容易影响自律神经和血压的食物。
- 补充营养:额外补充有助稳定情绪的营养素,例如钙或维生素 B6。
-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 2 至 3 次有氧运动,每次至少 30 分钟。
- 调适压力:根据个人喜好和习惯,通过瑜伽、冥想、辅导、按摩、旅游或听音乐等方式舒缓压力。
- 规律且充足的睡眠:无论工作日或周末,都尽量在同一时间睡觉和起床,每天睡足 7 至 8 小时。
阶段2. 药物治疗
在完成第 1 阶段的自我调整后,若症状仍无明显改善,可到医院向妇科、心理医学科或精神科医生咨询,并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 抗焦虑药物、低剂量抗忧郁药物:缓解焦虑、易怒等情绪症状。
- 内分泌调节药物、口服避孕药:通过调节荷尔蒙,抑制雌激素和黄体酮的波动,从而减少因荷尔蒙波动引起的症状。
- 利尿剂:缓解水肿、腹胀。
- 止痛药:缓解头痛、腰痛或其他疼痛症状。
阶段3. 长期药物治疗
若经前综合症的症状十分严重,甚至伴随精神疾病,可能需要接受药物治疗数周以上,并持续观察临床疗效。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