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

过敏是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或致敏原,如灰尘、皮屑、某些食物,所做出的反应。在这个类别你可以找到与食物过敏、眼鼻过敏、皮肤过敏,或其他所有类型过敏相关的介绍。

常识

过敏

甲醛是什么味道?含量过高或致过敏、中毒!5个有效去除甲醛的方法

有过敏体质的人,最怕不知道过敏原,无法预防,只能任由症状反复发作。在居家环境中,甲醛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致敏因素。甲醛无色无味,却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生活用品中,例如家具、衣物及餐具等。 当人体吸入或接触到高浓度甲醛时,可能会引发过敏性鼻炎、接触性皮肤炎,若长期暴露,更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那么,我们该如何降低甲醛带来的危害呢?《Hello健康》将为您说明什么是甲醛、哪些物品可能含有甲醛及如何减少环境中的甲醛浓度,以帮助您在日常生活中远离甲醛,降低长期暴露对健康的影响。 甲醛是什么?有味道吗? 甲醛(Formaldehyde)是一种无色、带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易燃气体,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第一类致癌物。 甲醛有多种工业用途,例如: 作为防腐剂,用于合成板材或涂料,以延长家具的使用寿命 作为定型剂,提升衣物或织物的抗皱、防缩性能 事实上,甲醛并非只存在于工业产品中,动植物以及人体在代谢过程中,也会自然产生少量甲醛。 哪些东西含有甲醛? 甲醛常见于家具或装修材料中,但在日常生活里,也有许多物品可能含有甲醛,包括: 室内装潢相关可能含有甲醛的用品 黏合剂与胶水:如黏胶、浆糊、橡胶接合剂 家具与金属制品:如木制家具、防锈处理用品 装修材料:如人造板材、塑料地板、化学纤维材料、地毯等 涂料与漆料:如油漆、亮光漆、上漆物品、防蚀涂料及乳胶漆 生活相关可能含有甲醛的用品 卫浴与个人护理用品:如牙膏、漱口水、除臭剂、洗发液、护发素及沐浴用品 化妆与美妆用品:如化妆品、指甲油、美发造型用品 纺织与衣物:经甲醛树脂处理过的衣物,常标示为抗皱、防水、防虫、防霉、防汗或防缩的纺织品 清洁与消毒用品:如家用清洁液、空气清新剂、消毒剂,以及磨光剂与打亮剂 摄影及冲洗用品:如感光纸、稳定剂、显影剂 餐饮相关可能含有甲醛的来源 非法添加的食物:部分不法商家可能将甲醛作为漂白剂或防腐剂,加入食品中,例如腐竹、米粉、牛肚、鸡脚等。 餐具与器皿:由三聚氰胺与甲醛合成的美耐皿餐具,例如路边摊常见的筷子、碗盘。 农业用途:甲醛也可能被用于熏蒸或消毒,应用在蔬菜、农作物、种子及根部处理。 甲醛浓度过高,可能引发过敏或中毒 一般情况下: 室内甲醛浓度:约 0.02–4ppm 室外(都市地区)甲醛浓度:约0.001–0.02ppm 当人体吸入仅0.1–0.5ppm的甲醛时,就可能出现鼻腔与眼睛的刺激感,并影响神经系统。 若长时间吸入或接触高浓度甲醛,则可能引发以下健康问题: 1. 吸入高浓度甲醛的可能暴露途径 新装修的室内环境:居住或逗留在甲醛浓度较高的新装潢房屋。 家具及日常用品:长期使用含有甲醛的家具、建材或生活用品。 职业暴露:因工作需求,长时间待在处理或生产甲醛相关制品的工厂或工作场所。 短期接触甲醛可能出现的症状: 过敏性鼻炎 气喘 眼睛不适(如刺激感或流泪) 嗅觉异常 肺功能异常 肝功能异常 免疫功能异常 长期接触甲醛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慢性呼吸道疾病 鼻咽癌、鼻腔癌、鼻窦癌 大肠癌 脑瘤 月经紊乱 基因毒性(可能导致细胞 DNA 损伤) 2.接触高浓度甲醛的可能暴露途径 家具:直接接触或使用含甲醛的人造板材、木制家具 衣物:经甲醛树脂处理过的纺织品,如抗皱、防缩或防霉衣物 化妆与个人护理品:部分化妆品、指甲油、洗发液、护发素 清洁与消毒用品:如家用清洁液、消毒剂、空气清新剂 短期接触甲醛最常见的反应为接触性皮肤炎,可能出现以下病征: 皮肤发痒 皮肤红肿 丘疹 水泡 水泡破裂后出现干燥、结痂、脱屑或色素沉着 除甲醛的方法 甲醛在高浓度时气味刺鼻,但在低浓度时往往难以察觉。每个人对气味的敏感度也不同,因此即使甲醛已超标,也可能被误认为是其他气味。 因此,与其依靠嗅觉来判断,更重要的是主动降低环境中的甲醛浓度,并减少使用含高浓度甲醛的用品。以下提供5个有效的减少甲醛方法: 保持通风:这是最有效的方式。新装修或新添置家具的房间,应开窗并使用电风扇,以维持空气对流和室内通风。 清洗新衣物:新购买的衣物在穿着前应先清洗,避免因残留甲醛而引发接触性皮肤炎。 避免使用高风险餐具或食物:尽量少用美耐皿餐具,并避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品。 使用空气净化器:选择具备医疗级滤网材质的空气清新机,有助降低室内空气中的甲醛浓度。 选购低甲醛建材与家具:优先选择环保、低甲醛的绿建材或家具,以减少甲醛释放。

探索更多过敏分类

更多 过敏 相关文章

眼睛过敏/鼻子过敏

常见过敏药物有哪些?盘点5大常用药物类别,这类类固醇须注意副作用

鼻子过敏往往让人十分困扰,即使许多人已经尽量改善居家环境,例如勤打扫、使用除湿机、定期更换床单,甚至与宠物分房,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仍可能没有明显缓解。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就需要透过药物来控制症状。但市面上的过敏药选择非常多,要如何判断哪一种最适合自己、效果最好呢? 《Hello健康》为您整理常见的过敏药种类、作用与常见药名,让你一次掌握哪些药物较适合自己,以及哪些药物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过敏药有5大类 过敏治疗药物主要分为5大类: 抗组织胺(Antihistamines) 类固醇(Corticosteroids) 去充血剂(Decongestants) 肥大细胞稳定剂(Mast cell stabilizers) 白三烯素受体拮抗剂(Leukotriene antagonists) 上述药物皆能用于治疗或缓解过敏性鼻炎,但依据给药途径及成分,可进一步区分不同类别。以下将依序说明。 1. 抗组织胺 第一型组织胺受体阻断剂(H1 receptor blocker),主要通过抑制组织胺介导的过敏反应,在改善鼻痒、流涕及喷嚏等症状上效果良好,但对鼻塞的疗效有限。 依使用方式可分为: 口服抗组织胺:以第二代抗组织胺为主要药物,通常在1小时内即可缓解大部分眼部与鼻部症状,对鼻塞的改善效果属中等。 抗组织胺鼻喷剂:药效来得更快,最短可在30分钟内缓解眼鼻症状。 依成分则可分为: 第一代抗组织胺:具中枢抑制作用,常见副作用包括镇静、嗜睡、疲倦及注意力下降,并伴随轻度抗胆碱作用(anti-cholinergic effect),可能引起排尿困难、便秘及口干。因此,儿童及前列腺肥大患者应避免使用,且用药后应避免驾驶或操作机械。 第二代抗组织胺:由于不穿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因此无明显中枢抑制副作用(如镇静或嗜睡)。安全性较高,且药效持续时间较长,一般每日仅需服用1至2次,使用便利。 常见药名: 第一代口服抗组织胺:佩你安锭(Pilian Tablet)、特息敏锭(Dex-CTM Tablet)、希普利敏液(Cypromin Solution)、胜克敏液(Cetirizine Oral Solution) 第二代口服抗组织胺:停敏膜衣锭(Denosin FC)、艾来锭(Allegra Tablet)、驱异乐膜衣锭(Xyzal Film-coated Tablet) 抗组织胺鼻喷剂:喷立停(Azetin Nasal Spray) 2. 类固醇 类固醇药物能够抑制发炎反应,减少过敏介质的释放及其化学作用,并稳定血管壁,降低渗出液的产生。对过敏性鼻炎的各类症状,例如鼻痒、流鼻水、打喷嚏以及鼻塞,都有明显的疗效。 依使用方式可分为: 口服类固醇:能有效控制过敏性鼻炎症状,但因潜在副作用较多,不宜长期使用。一般仅在严重或急性发作时,短期处方。 类固醇鼻喷剂:属第一线治疗药物,在长期控制过敏性鼻炎上疗效确切。除缓解典型鼻炎症状外,对改善鼻塞及嗅觉恢复亦有效。药效约于6–12小时后出现,最佳疗效需连续使用数日方能达成。 常见药名: 口服类固醇:普力多宁锭(Predonine Tablet)、必尔生口服液(Kidsolone Oral Solution) 类固醇鼻喷剂:艾敏释(Avamys Nasal Spray)、内舒拿(Nasonex Aqueous Nasal Spray) 3. 去充血剂(去鼻塞充血剂) 能够让鼻腔黏膜血管收缩,从而减轻鼻塞症状。通常会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提升疗效。 依使用方法可分为: 去充血鼻喷剂:常见于药房,用于快速改善鼻塞症状,但对打喷嚏、流鼻水等其他症状无效。若连续使用超过3–5天,可能诱发药物性鼻炎,导致反弹性鼻塞,不宜长期使用。(延伸阅读:鼻塞狂喷更糟!鼻喷剂 3 种类型、作用和用法一次看懂) 口服去充血剂:具血管收缩作用,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悸及散瞳等副作用。临床使用率较低,不适用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甲状腺亢进患者及儿童。 常见药名: 去充血鼻喷剂:医鼻易(Sindecon Nasal Spray)、欧治鼻(Otrivin Nasal Spray) […]


过敏

每5人就有1人过敏!全面了解过敏的类型、症状、成因、治疗与预防

过敏的定义 过敏不单是一种疾病,其实也是身体的一种保护反应。当免疫系统把某些外来物质(过敏原)视为威胁时,就会产生过度反应,引起发炎和各种过敏症状。常见的过敏相关疾病包括:湿疹(Eczema)、肠胃不适、过敏性鼻炎、哮喘(Asthma)、过敏性结膜炎和异位性皮肤炎。若情况严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过敏的种类与症状 过敏反应会因过敏原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从接触部位开始,最常见影响的部位是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大多数过敏虽然只会造成不适,不至于危及生命,但也可能恶化成全身性过敏反应,也就是所谓的过敏性休克(Anaphylaxis)。这种情况在发作后的5至15分钟内就可能致命,必须立即送医。 以下是8种过敏反应可能造成的身体症状: 1.湿疹 皮肤干燥 皮肤发痒 皮肤起疹子 2.过敏性鼻炎 鼻塞 流鼻水 打喷嚏 流眼泪 眼睛、鼻子、喉咙、嘴巴、嘴唇发痒 眼皮、嘴巴或呼吸道肿胀 3.过敏性结膜炎 眼睛红肿 眼睛干痒 流眼泪 烧灼感 异物感 眼睛分泌物增多 结膜充血 4.肠胃道问题 腹泻 胃痛 恶心及呕吐 体重减轻 5.荨麻疹(Urticaria,又称风疹) 皮肤起疹、长红班 皮肤出现肿块 异常发痒 6.口腔过敏症候群 喉咙发痒 嘴巴发痒 嘴唇发痒 7.气喘 咳嗽 呼吸急促 呼吸伴有喘鸣声 8. 全身性过敏反应 强烈瘙痒,尤其是脚底、手掌或头皮 荨麻疹 眼睛、嘴巴、喉咙肿胀 低血压 腹痛 恶心、呕吐 气喘症状:喘鸣、胸闷、呼吸困难、咳嗽 严重时可能出现晕眩、昏厥,甚至失去意识 何时该求医? 如果出现过敏症状,而市场上售卖的非处方抗过敏药物无法有效缓解,就应当尽快向医生咨询,寻求专业的诊断与治疗。若在使用新的处方抗过敏药物时反而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联系开药的医生寻求协助。 如果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拨打995或当地急救电话寻求紧急医疗协助。若身边有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Epinephrine, EpiPen),应立刻注射,并马上送医。 曾经发生过严重过敏或过敏性休克的人,建议尽早向过敏与免疫专科医生评估。因为这类情况的诊断与管理较复杂,需要专科长期跟进与照护。 过敏的成因 过敏往往受到家族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医学上,过敏也称为“异位性”(Atopy)反应,例如异位性皮肤炎就是一种典型的过敏相关疾病。 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的形成,主要涉及三个关键因素:过敏原、免疫球蛋白E(IgE)以及肥大细胞(Mast cells)。 当过敏者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把这些外来物质视为有害,并产生大量IgE抗体。这些抗体会附着在皮肤、鼻腔、上呼吸道黏膜以及消化道等部位的肥大细胞上,这个过程称为致敏化(Sensitization)。 当身体第二次接触同样的过敏原时,这些带有IgE的肥大细胞会释放化学物质,例如组织胺(Histamine)和血小板活化因子,从而引发各种过敏症状。 生活中常见的过敏原 一般常见的过敏原可分为5类: 吸入性过敏原:尘螨、蟑螂、霉菌、花粉、动物毛屑、灰尘、空气污染 食物性过敏原:牛奶、鸡蛋、花生、小麦、海鲜、坚果类、部分药物 接触性过敏原:毛发、染料、化妆品、常青藤、钱币中的镍、手套中的乳胶 注入性过敏原:昆虫毒液、药物注射 药物过敏:常见于青霉素或含青霉素成分的抗生素 过敏的风险与并发症 具有过敏体质的人,都是过敏疾病的高风险族群。过敏体质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后天饮食以及生活环境等多重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过敏大多从孩童时期就会出现,但也有部分患者在年纪较大时才发作,例如异位性皮肤炎。 根据新加坡及国际研究,过敏是非常普遍的健康问题,尤其在青壮年阶段更为常见。数据显示,15至44岁属于过敏的高发年龄层,而随着年龄增长,过敏症状往往会逐渐减轻。 过敏体质的高风险人群包括: 有家族过敏史(例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有哮喘、湿疹、过敏性鼻炎) 患有哮喘、异位性皮肤炎或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或尘螨多的环境 生活习惯中接触烟草烟雾或其他过敏原 孩童与青少年(免疫系统尚在发展,反应更明显) 此外,过敏也可能进一步引发过敏性休克、哮喘、鼻窦炎,甚至鼻部或肺部感染等呼吸道并发症。 过敏的诊断与治疗 过敏的诊断方式 在诊断过敏时,医生通常会先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与病史,再作出专业判断,找出可能的过敏触发因素。确诊后,医生可能会建议你每天记录过敏症状,并写下怀疑的过敏因子。 详细记下每天吃过的食物和饮料。 在进行过敏评估时,应先避免接触或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以免干扰症状观察与判断。 如果仍然找不到过敏原因,医生可能会安排血液检查或皮肤点刺测试。不过,这些检测有时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因此最终的诊断仍需依照医生的专业评估为准。 血液检测 皮肤测试 过敏的治疗方式 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避免接触过敏原。不过,由于过敏的触发因素往往很复杂,仅靠避免并不一定足够,有时仍需要透过药物治疗来控制症状。过敏原治疗方式包括: […]


眼睛过敏/鼻子过敏

洗鼻子能治好過敏?洗完鼻水反而更多?教您洗鼻器正確用法!

过敏性鼻炎患者,尤其是有过敏儿童的家长们,为了改善孩子的过敏症状,常会积极寻找各种可能的改善方法,其中洗鼻(鼻腔冲洗)就是一种常见选择。 不少家长听说洗鼻可以缓解过敏,纷纷购买洗鼻器帮孩子清洗鼻腔,但洗完后不仅过敏症状未见改善,鼻水反而增多,让家长感到困惑。 让《Hello健康》为您介绍洗鼻器,告诉您洗鼻器是否能治疗鼻部过敏、哪些人适合使用,以及正确的洗鼻方法。 洗鼻器介绍 洗鼻器是一种用来清洁鼻腔的工具,分为手动和电动两种(诊所多采用电动型),属于低风险的一级医疗器械。 洗鼻器通过将生理盐水注入鼻腔,经由鼻前庭、鼻窦和鼻咽部,最终从另一侧鼻孔或口腔排出。此过程能冲洗出鼻腔内的细菌、污垢及过敏原,有助于过滤杂质和有害物质、软化粘稠分泌物,并恢复鼻腔湿润,从而缓解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洗鼻只是辅助疗法,过敏症状应优先通过药物治疗 从上述介绍可知,洗鼻器通过物理方式清除鼻腔内的污垢和过敏原,而生理盐水本身并不具备治疗鼻炎的效果。就像冲洗身体一样,水只能带走表面的脏污,但不能治疗体内的疾病。 鼻子过敏是因为鼻腔黏膜接触到过敏原而引发,因此使用洗鼻器清除过敏原,确实有助缓解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然而,洗鼻在治疗鼻炎(如过敏性鼻炎、鼻窦炎)中仅起辅助作用,若症状严重,仍需以药物治疗为主。 英国于2007年曾针对使用生理盐水洗鼻对改善慢性鼻窦炎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类固醇鼻喷剂在改善慢性鼻窦炎方面的效果优于生理盐水洗鼻 使用生理盐水洗鼻可帮助改善慢性鼻窦炎 使用抗组胺药物配合生理盐水洗鼻,可提升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效果 生理盐水洗鼻改善慢性鼻窦炎的效果,与按摩鼻腔和鼻窦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高渗盐水和等渗盐水在改善鼻窦炎方面,效果无显著差异 该研究同时明确指出,缓解慢性鼻窦炎症状应以类固醇鼻喷剂和抗组胺药物为主,辅以生理盐水洗鼻,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不过,若鼻炎症状较轻,平时确实可以通过洗鼻作为日常保养,帮助缓解不适。 洗鼻的常见适应症 一般来说,临床上鼻腔清洗主要用于以下情况: 有黏稠鼻涕时 慢性鼻窦炎 萎缩性鼻炎 头颈部放射治疗后 鼻腔手术后 这4类人最适合洗鼻 以下4类人群最适合在工作结束后或症状出现时洗鼻,有助清除鼻腔内的粉尘、过敏原、炎症物质及分泌物,减轻鼻腔和呼吸道负担: 经常接触废气工作者(如交通警察、工厂工人) 在多粉尘环境下工作的人员(例如工地工人、装修工人等) 居住在空气污染严重区域的居民 过敏性鼻炎严重或正在接受鼻炎治疗的患者 洗鼻子的步骤 清洁双手:使用肥皂清洗双手。 准备温盐水:将生理盐水倒入鼻腔冲洗瓶中,调节水温至30至35摄氏度,或加入专用洗鼻盐。根据说明加入适量温开水,均匀摇晃瓶身,直到盐粉完全溶解。 将瓶口顶住鼻孔:低头靠近洗手盆,微张嘴巴,用口呼吸。 轻轻挤压瓶身:瓶口紧贴鼻孔,轻轻挤压瓶身,让约半瓶盐水注入鼻腔,从另一侧鼻孔或口腔流出。 排出鼻腔盐水:洗完一侧后,勿捏鼻子,轻轻用纸巾擤出鼻腔内的水分。 清洗另一侧鼻孔:重复步骤3至5,清洗另一侧鼻孔。 完全排出清洗液:轻轻左右摇头,缓缓吹气,将鼻腔内的液体完全排出。 清洗洗鼻器与晾干:用清水彻底清洗洗鼻器,并置于通风处晾干。 不可不知!洗鼻8大注意事项 以生理盐水或洗鼻盐调制的盐水,对鼻腔黏膜刺激小,伤害低,是鼻腔清洗的最佳选择。 切勿使用自来水、蒸馏水、眼药水用生理盐水或自行调配浓度不明的盐水,以免引起鼻腔黏膜水肿、胀痛,甚至感染发炎。 可使用无碘盐,以每500毫升水加入4.5克盐调配盐水。不建议使用海盐,除了价格较高外,还可能含有海洋生物残骸或排泄物。 盐水温度应控制在30至35°C之间,过低或过高都会刺激鼻腔黏膜,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不适或过敏反应。 洗鼻时水流力度不宜过强,避免刺激鼻黏膜造成肿胀甚至流鼻血。 使用洗鼻器后,务必彻底清洗并晾干,建议每三个月更换一次,以防细菌滋生。 洗鼻器属于辅助用品,建议使用前咨询医生意见,使用频率建议早晚各一次或每晚一次即可。 建议在持有药商许可的药房购买具备医疗器械认证的合格洗鼻器,避免购买品质不佳的产品。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皮肤过敏

类固醇药膏副作用很多?6大迷思破解!正确皮肤擦法公开

类固醇药膏是十分常见的外用药物,尽管药效优异却伴随恶名昭彰的副作用,许多人不是害怕使用,便是将类固醇药膏当成万用药。 但您知道,某些皮肤问题使用类固醇药膏,反而易使症状加重吗?然而,在符合规范的使用下,类固醇药膏不仅副作用极低,还可快速改善症状,减少药剂吸收。 究竟我们该对类固醇抱有什么态度?就让《Hello健康》和您分享类固醇药膏的副作用,教你如何使用类固醇药膏(1天擦几次、擦多少的量),以及解答类固醇药膏常见6大迷思。 类固醇药膏副作用 类固醇具备抗发炎、调节免疫的作用,而类固醇药膏依据强度、剂型(如软膏、乳膏等)则区分成许多种类,不同强度和剂型适用的疾病与部位皆不一样。 常见的类固醇药膏副作用如下: 皮肤损伤:长期使用皮肤会变薄、变红,胯下、腋下、前臂和背部等部位则容易出现皮肤萎缩或紫斑。 脸部病灶:脸部颜色变红,血管变得更加明显,脸上容易出现青春痘和毛囊炎。 引发感染:若使用于霉菌、病毒感染之病症,可能因类固醇抑制人体免疫能力,而导致感染恶化。 体内吸收:若使用量过多,可能因皮肤吸收而影响全身系统,提高糖尿病、高血压、肌肉不适及月亮脸等病症的风险。 由上述说明来看,类固醇药膏确实存有多种副作用,但若使用方法正确,不仅可将类固醇药膏副作用影响降到最低,更可在短时间内改善皮肤问题。 无论是治疗过敏、风湿炎症、免疫和皮肤疾病,当免疫反应较强烈时,即可透过类固醇适时踩下煞车,让症状获得更良好的控制。因此,在皮肤出现问题时,依据医生指示以正确方法适量且定期地涂抹患部,才可尽速改善病况。 若使用不当或未按照医嘱定期使用,不仅可能吸收多余的药剂,病情也可能反覆发作,造成未来需要花费更多心力、时间与金钱来治疗,也会增加身体负担。 类固醇药膏6大迷思 1.类固醇药膏擦越厚越好? 类固醇药膏使用上以可覆盖患部为主,用量仅需薄薄一层。由于不同身体部位,药剂的吸收能力也会不同,因此每个部位所需涂抹的分量也会不同。 读者们可使用以下 “指尖用量表” 简易估算涂抹分量: FTU(Finger tip unit)意为指尖单位,意指将药膏像挤牙膏一样,挤在手指指尖上。1FTU所含药膏量约0.5公克。 手掌两面:1 FTU 脚掌两面:2 FTU 胸部和腹部:7 FTU 背部和臀部:7 FTU 单条腿:6 FTU 单只手臂:3 FTU 脸部和颈部:2.5 FTU 2.类固醇药膏止痒效果不好,1天要擦好几次? 一般而言,类固醇的作用是藉由让皮肤消炎,进而逐渐达到止痒效果,并无立即性止痒功效,但部分类固醇药膏会添加抗组织胺、薄荷或局部麻醉药,以增强使用后的快速止痒效果。 若患者一天当中重复涂抹类固醇于同部位数次(超过建议次数),虽然会进一步舒缓患部或发痒处症状,但也会提高药剂吸收量与副作用,因此建议一日涂抹1~2次即可。 3.类固醇药膏能治疗所有皮肤问题?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类固醇药膏是他们家中的 “常备药”,只要皮肤搔痒不止,就会拿家人或家中未使用完毕的类固醇药膏来涂抹。 但由于类固醇药膏的强度可分为7级,未经医生建议擅自涂抹,不仅未达到理想疗效,甚至可能因过敏或药效过强而引发其它症状。因此建议先与医生谘询后再行使用。 ”如有皮肤感染,应避免单独使用类固醇类药物” 霉菌感染皮肤病和开放性伤口千万不要使用类固醇药膏。举凡香港脚、股癣、灰指甲皆为夏日常见的霉菌感染皮肤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为圆圈型或环状脱屑,并会出现水泡、红、痒及脱皮等与湿疹类似的症状。 由于类固醇具有免疫抑制功效,使用类固醇药膏涂抹感染处,不仅无法杀死霉菌,更可能使病况恶化。而开放性伤口则可能因为类固醇而抑制伤口愈合,延后痊愈时间。 4.擦类固醇药膏让皮肤变薄,能不擦就不擦? 长期使用类固醇药膏确实容易出现皮肤变薄、萎缩等副作用,也可能造成毛囊发炎、刺痛及感染,但若依照上述方式,根据医师指示正确使用,副作用的风险极低。 若因担忧副作用而未按时正常擦药,导致病情恶化,以至未来反覆就医或必须使用更强效的药膏治疗,反而得不偿失。 5.很多地方都很痒,一次擦整片效果更好? 类固醇药膏应使用于患部,涂抹面积过大,反而会让皮肤吸收多余药剂,提高副作用风险。建议以上述FTU指尖单位用量表,依据不同部位,在患部上涂抹适量药膏。 6.类固醇药膏皮肤会变黑? 人体皮肤若出现发炎情况(如青春痘、湿疹),黑色素细胞会因刺激而产生较多黑色素,长期下来色素便会在皮肤内累积与沉淀,导致肤色变深。 然而,正处发炎期时,皮肤血管扩张造成皮肤变红,因此看不到色素沉淀,但随着类固醇药膏逐渐发效,皮肤消炎,底下的色素沉淀便会顿时变得显眼。 若有美白考量者,可询问皮肤科医生或药剂师,有无相关药物或雷射可淡化黑斑。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皮肤过敏

类固醇药膏强度分7级,皮肤痒擦哪款?选用4重点一次看

当医生开立类固醇外用药膏时,有些病患会说:“类固醇药膏副作用很强,我一定要用吗?” 另一派病患则可能说:“请问有强一点的类固醇药膏吗?我皮肤痒一直好不了。” 其实类固醇药膏种类繁多,弃而不用或药效太强,都可能影响复原效果。 《Hello健康》为您详解类固醇药膏的种类、常见药名,说明类固醇药膏选用指南,让您下次再买类固醇药膏时不再 “blur like sotong”。 外用类固醇药膏4大作用 外用类固醇药膏主要有4大作用,主要针对皮肤方面的疾病: 抗发炎:治疗皮肤过敏、湿疹、皮肤炎、眼睑炎与结膜炎等症状。 免疫抑制:抑制淋巴球的活性,并影响细胞酵素作用,治疗过敏性、接触性皮肤炎及扁平苔癣皮肤病。 抑制增生:暂时干扰表皮细胞内DNA的合成,治疗干癣(牛皮癣)。 血管收缩:使真皮上层微血管收缩,减少红斑。 类固醇药膏选用4重点 不同于口服类固醇,类固醇药膏可在药局买到,因此许多民众多是藉由 “身边朋友用了好了,你快买来试试?”、“药房推荐” 等方式选购类固醇药膏,但无论是药性过强、过弱,或是剂型不对(软膏、乳膏)皆可能拖延症状缓解速度,反而让身体吸收更多药剂。 以下《Hello健康》从强度、剂型、部位及年纪等4个层面一一为你介绍,让你知道哪一种类固醇药膏最适合自己。 1.类固醇药膏强度有7级 不同国家、机构对于类固醇的强度分级不一,本篇以新加坡常见的美国分类系统来介绍。 美国分类系统依据外用类固醇引起血管收缩、抗发炎程度,将不同剂型的类固醇药膏分为7级,第1级最强效,第7级最弱效,其分级、成分、剂量及常见药名如下所示。需特别注意的是,相同浓度的类固醇药膏由于剂型不同(如软膏、凝胶等),强度也会不同。 2.类固醇药膏剂型选对,擦起来事半功倍 从上表可知类固醇药膏可能有不同剂型,如软膏或乳膏等。剂型会影响类固醇的强度,即使成分与浓度相同,不同剂型的药效强度也会不一样,因此依症状与涂抹处选择合适的剂型非常重要。 类固醇剂型大致可分以下5种: 软膏、油膏(Ointment):黏稠度最高,可增加皮肤吸收率,并具保护软化效果,缺点是太油腻,适用于治疗光滑无毛发、干燥或角质化的部位。 乳膏(Cream):容易推展,可水洗且不油腻,适合涂抹于皮肤湿润或流汗部位,但部分药膏会添加防腐剂,因此较容易导致过敏。 凝胶(Gel):质地清爽,适用于脸部毛发处,但缺乏保护效果和软化特性。此外,因含较有高浓度的酒精或丙二醇,容易造成皮肤干燥和刺激感。 洗剂、胶液(Lotion、Solution):延展性佳,可用于大面积病灶、毛发部位及皮肤容易摩擦处。使用上较难控制用量,容易浪费。 泡沫液(Foam):新类剂型,药物释出能力较传统剂型佳,而且因不含界面活性剂、丙二醇,较不易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3.类固醇药膏擦拭部位不同,身体吸收量有差 皮肤角质厚度及湿润度会影响药剂吸收程度,举例而言,发炎及脱屑的皮肤的吸收力,就比正常皮肤还好,因为受损皮肤的角质较薄。 以下为身体各处的吸收比例: 脚掌:0.14% 手掌:0.83% 前臂:0.1% 头皮:3.5% 前额:6.0% 下腭:13% 生殖器:42% 从上述数据可知,生殖器的吸收率较其他皮肤部位高非常多,因此就不适合选用药效强度太高的类固醇药膏。 4.擦类固醇药膏3类人要注意 孩童:孩童皮肤薄,吸收率较高,且皮肤屏障发育尚未完全,身体较不易代谢药剂,因此适合使用第5~7级弱效类固醇药膏。 孕妇:研究证实孕妇于怀孕时期涂抹大量强效或超强效的外用类固醇,虽不会增加先天畸形、早产与胎儿死亡等风险,但胎儿出生体重过轻的风险会增加7倍,因此建议遵循医生指示使用合适的类固醇药膏或其他皮肤药物,避免擅自购买药物使用。 年长者:长者皮肤较薄,适合使用弱效类固醇,并需避免长期频繁使用,以防皮肤变得更薄,导致老人性紫班出现。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