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加坡癌症登记处(Singapore Cancer Registry)1968年至2017年的数据,新加坡口腔癌的整体发病率在过去40年间并未持续上升,反而呈现下降趋势。不过,在不同族群中,趋势略有差异:在60岁及以上的华裔女性中,口腔癌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相对地,印度裔女性及60岁以上男性的发病率则呈下降趋势。
虽然许多口腔癌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能成功康复,但仍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言语不清等后遗影响。因此,若属于高风险族群——例如有嚼食槟榔或吸烟习惯者——建议可在每天早晨刷牙时,留意口腔内部是否出现白斑、红斑或黏膜异常等变化。
不少人常误以为这些口腔症状只是年龄增长或牙周病所致,因而忽略其严重性;事实上,这些症状很可能是口腔癌的早期警讯。
今天,《Hello健康》将为您介绍口腔癌变的10大前兆,并教您如何进行口腔自我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异常、尽早就医,提高康复机会。
口腔癌前兆会痛吗?10大口腔癌警讯一次看
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内部的恶性肿瘤总称,多数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可出现在口腔的不同部位,包括嘴唇、舌头、口底、颊黏膜、牙龈、上颚及腭骨等处。
在口腔癌早期阶段,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疼痛。许多患者在进食或说话时并无异样,因而容易忽略病变;往往要到肿瘤扩散、病情恶化为晚期时才求医,这也使得患者错过了早期发现与治疗的最佳时机。
口腔癌多见于45岁以上人群,但任何年龄层皆可能罹患,其中以男性患者较为常见。以下列出口腔癌最常见的10种早期征兆,若您发现自己口腔中有类似症状,建议尽早就医检查:
口腔癌前兆1:白斑
口腔内出现白斑是口腔癌最常见的早期征兆之一,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发生在颊黏膜、牙龈黏膜及下唇等部位。若白斑出现在舌头两侧或下唇区域,因这些位置较容易受到摩擦与刺激,更容易出现细胞发育异常,甚至发展为恶性肿瘤。
研究显示,白斑恶变的发生率约为3.6%至17.5%,另外约有近19.9%的白斑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因此,一旦发现口腔内有持续不退的白斑,应尽快由牙医或耳鼻喉专科医生进行检查,以确认是否为口腔癌或癌前病变的表现。
口腔癌前兆2:红斑
在新加坡,红斑、白斑及疣状增生是最常见的口腔癌前兆。红斑指的是口腔黏膜上出现的红色斑块,常见于口底、舌头两侧、大臼齿后方的组织垫及软腭等位置。
若发现红斑面积突然扩大、容易出血,或伴随长期无法痊愈的溃疡,便可能是口腔组织发生病变的征兆。此类病变若未及时处理,演变为口腔癌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口腔癌前兆3: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ral Submucous Fibrosi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指口腔黏膜下组织层出现纤维化与疤痕形成的现象。患者可能会逐渐对辛辣、酸性或刺激性食物产生敏感或疼痛感,并出现黏膜泛白、质地变硬等症状。
在新加坡,引发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 长期嚼食槟榔(常与烟草并用)
- 吸烟或使用烟草制品
- 营养不良(例如缺乏铁质或维生素)
- 遗传因素或个体敏感性差异
这种病变会导致大量胶原蛋白沉积在黏膜下层,使血管变窄、表皮变薄,进而削弱口腔的防护能力。长期下来,致癌物更容易穿透表皮屏障,诱发细胞变异,增加恶性肿瘤(口腔癌)的风险。
口腔癌前兆4:疣状上皮增生
疣状上皮增生(Verrucous Hyperplasia)是常见的口腔黏膜癌前病变之一,通常与长期嚼食槟榔或烟草所造成的慢性刺激有关。由于黏膜表皮细胞受到持续摩擦或化学刺激,表层组织会异常增生,形成疣状或花椰菜状的外观。
根据角化程度不同,这些增生组织可能呈现白色或红色。疣状上皮增生常见于口角、口腔底部及双颊内侧等部位。
此类病变若未及时处理,可能进一步演变为疣状癌或口腔鳞状细胞癌。因此,一旦发现口腔内出现表面粗糙、隆起或持续生长的疣状组织,应尽快寻求牙医或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评估与治疗。
口腔癌前兆5:口腔溃疡
许多人认为口腔溃疡只是“上火”或压力大所引起,但若溃疡持续超过两周仍未愈合,就应提高警觉。尤其在并非糖尿病患者的情况下,长期不愈的口腔溃疡,可能暗示口腔黏膜出现异常细胞变化。
若发现口腔内有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的溃疡、疼痛或出血点,应尽快前往医院或牙科诊所,进行口腔检查及活体组织切片(活检)。
口腔癌前兆6:碰触后容易出血的肿块
若在口腔内发现不明原因的肿块或隆起物,并在轻轻碰触时容易出血或疼痛,应立即提高警觉。
此类症状可能代表口腔黏膜或深层组织出现异常增生,若伴随肿块持续扩大、质地变硬、表面粗糙或颜色改变,更应尽早就医检查。
口腔癌前兆7:口腔黏膜颜色出现改变
若发现口腔黏膜的颜色出现异常变化,例如变成白色、红色、褐色或黑色,且这些色斑无法擦除,就应提高警觉。
此外,若口腔内原本存在的色素痣突然变大、隆起、表面粗糙,或伴随溃疡、出血及颜色变化,也可能是口腔癌或癌前病变的征兆。
口腔癌前兆8:张口困难、角度受限
若发现张口受限或开口角度变小,应特别留意是否为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所致。这种情况常见于长期嚼食槟榔或烟草制品者,由于口腔黏膜组织出现纤维化及硬化,导致嘴巴无法正常开合。
患者可能因此出现进食困难、咀嚼疼痛或说话不便等情况。
口腔癌前兆9:舌头运动异常与知觉改变
若出现舌头活动受限或感觉异常,应提高警觉。这种情况可能是舌部神经或肌肉受到肿瘤侵犯所引起。
患者可能感到舌头僵硬、说话不清、咀嚼与吞咽困难,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舌头单侧麻木或失去知觉。
口腔癌前兆10:腭骨局部肿大与牙齿摇动
当腭骨(上颚骨)出现局部性肿大时,患者可能会发现脸部两侧不对称,有时还会伴随牙齿松动或摇动的情况。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牙周病或牙齿老化所致,但实际上也可能是口腔癌或骨骼相关病变的早期征兆。
以上提到的10种口腔癌前兆或癌前病变,并非每一种都会发展为癌症,但若长期忽视或延迟治疗,将大幅提高日后罹患口腔癌的风险。
口腔癌自我检查
若希望及早发现口腔癌或癌前病变,建议可在每天刷牙或漱口时,花几分钟进行自我检查。只需利用镜子与手指,仔细观察以下4个重点部位:
- 嘴唇:用手指轻轻将下唇拉下,检查黏膜的颜色与组织是否正常;再将上唇翻开,观察有无白斑、红斑或肿块。
- 两颊内侧:用手指扳开脸颊内侧,查看是否有红、白或深色斑点。同时用指尖轻压牙齿与脸颊之间的部位,确认是否平滑或有硬块。
- 舌头:将头部稍微后仰、嘴巴张大,检查舌面颜色与表面状况,再把舌头从左侧移动到右侧,观察其灵活度,并检查舌头两侧是否有肿块或疼痛点。
- 口腔底:以一根手指轻触口腔底部(舌头下方),查看是否有异常硬块、隆起或疼痛感。
除了自我检查外,也应养成定期到牙科或医院进行专业口腔检查的习惯。若发现任何可疑症状,或口腔内的伤口、溃疡超过两周仍未愈合,应立即就医,让医生进行评估与诊断,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大幅提升康复机会。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