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又称恶性肿瘤,癌症的发生是因为致癌基因被活化,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增生,进而形成肿瘤,如果持续恶化、形成恶性肿瘤,就是所谓的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 2018 年夺去近千万条人命,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因癌症死亡;新加坡癌症注册局公布的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20年,本地有8万零753人患癌,男性3万9393人,女性4万1360人。另有2万8926人不敌癌症逝世,男性1万5894人,女性1万3032人。这相当于每天有约44人确诊癌症,16人因癌症丧命。

常识

癌症

发烧、咳嗽可能是淋巴癌!了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6大症状、分期及治疗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22年的癌症登记报告,新加坡有约1,150千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死亡率约361例。 为何会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有哪些治疗方法?《Hello健康》为您说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起因、症状、分期及治疗。 什么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淋巴瘤指人体中的淋巴球转为恶性肿瘤,生长的部位不受限制,可从单一的淋巴结扩散至全身,俗称淋巴癌。淋巴癌又可分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以及何杰金氏淋巴瘤。在新加坡,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发生率远高于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又以下列2种最为常见: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非特定周边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TCL-NOS) 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原因 目前医学界认为可能导致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原因: 免疫系统功能不全:曾接受器官移植并服用免疫制剂者,或本身有免疫系统疾病,如红斑性狼疮或HIV感染者,较容易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细菌、病毒感染:病毒会影响淋巴球,进一步转变成淋巴癌;有可能造成感染的病毒,例如第1型人类T淋巴球细胞性病毒HTLV-I、C型肝炎病毒或伊波病毒(Epstein-Barr virus)。 环境:长期暴露在杀虫剂或染发剂等化学制剂环境中,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机率也较高。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症状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依侵犯部位不同,会出现6大症状: 局部或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常见的淋巴结肿大部位如颈部、胯下、鼠蹊部。 肝脾系统:若肝脾肿大,会造成腹痛。 肠道系统:肠道系统的淋巴肿大会出现胃溃疡、胃出血或胃穿孔等问题。 呼吸系统:以咳嗽或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 骨髓系统:若骨髓遭侵犯,造血功能会变差引发贫血;血小板减少则会造成不正常之出血。 神经系统:癌细胞入侵脊椎管造成疼痛、感觉异常,甚至出现神智异常。 除了上述症状外,病患也会有发烧、夜间盗汗、体重减轻或疲劳等问题。 淋巴癌分期:第一、二、三、四期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临床上以侵犯广泛程度作为分期基准,其差异说明如下: 第一期:仅有1处淋巴结有癌细胞。 第二期:2处以上的淋巴结有癌细胞,且这2处淋巴结在横膈膜的同一侧。 第三期:癌细胞已扩散至横膈膜的2侧。 第四期:身体有多处淋巴结被癌细胞侵犯,或是单一脏器伴随远端癌细胞侵犯,例如肝或肺。 以上4期皆有A、B期之分,若病患症状出现超过38度发烧、夜间盗汗、体重在半年内突然减轻10%时,可诊断为B期,若无这些症状者则为A期。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诊断方法 除了询问病史、临床症状之外,医生也会藉由下列方式检测其他器官是否受到癌细胞的侵犯: 触诊:触摸颈部、胯下、鼠蹊部是否有不正常的淋巴结肿大。 抽血:若有贫血、血小板减少,可能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所造成。 胸部X光:检查胸腔是否有遭癌细胞侵犯。 腹部超音波:侦测肝脏或脾脏是否有被侵犯迹象。 骨髓切片:检查骨髓是否受到侵犯。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3种治疗方法 放射线治疗:以钴六十为主,主要治疗第1、第2期的病患。 化学治疗:若为恶性肿瘤病患,则需使用化疗。化疗为每3至4周施打1次,总共需要6至8个疗程;部分医生会采取密集治疗的方式,提高治疗效率,每周施打1次化疗,隔周使用不同的药物来减少抗药性。 混合放射线与化学治疗:适合肿瘤侵犯至鼻腔、脑部、脊椎或是肿瘤已经大于8公分的病患。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癌症分类

更多 癌症 相关文章

肝癌

罹患肝癌有哪些警讯?肝癌前兆、症状、诊断一览

肝癌之所以可怕是因为肝癌通常没有特别容易让人察觉的症状。肝脏是沉默的器官,这主要是肝脏没有神经分布,这也是为什么早期肝癌并不会有疼痛感,让罹癌患者容易掉以轻心。所以当发现肝癌时,经常已经是末期。本文将带你来了解肝癌的症状、前兆与诊断。 肝癌的症状与前兆 虽然肝癌症状不明显,但随着肝癌细胞的增生和肿瘤位置的不同等等,我们的身体上还是渐渐会出现一些警讯与前兆,包括: 上腹部胀痛 由于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所以小型肝癌大多不会带来疼痛。不过,肝脏表面的包膜上却是有痛觉神经的。所以,如果肿瘤刚好长在此处,就算再小,一旦顶到包膜就可能引起上腹部胀痛。 黄疸 癌细胞如果长在胆管附近,一但癌细胞入侵,就会因肝内胆管扩张而出现黄疸。若肿瘤过大,以致大部分的肝脏组织被肝癌组织所取代时,也会引发黄疸产生。 下肢水肿、腹水、吐血 癌细胞如果长在肝门静脉附近,很容易跑进血管内,让肝门静脉压力升高,造成下肢水肿、腹水,引起腹胀或食道静脉瘤破裂出血,轻者可能解黑便或血便,重者则可能大量吐血,有生命危险。 急性腹痛 若肿瘤血管破裂出血(所谓的肝癌破裂),会突然引起腹部剧烈疼痛,甚至引发休克与昏厥。 若出现下列症状也要注意: 疲倦 食欲不振 腹胀 体重减轻 若到了肝癌晚期,癌细胞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则会引起不同的症状: 转移至骨骼引发疼痛 转移至脑部引发头痛、恶心、意识昏迷 转移至肺部引发咳嗽、咳血 肝癌的诊断 肝癌的诊断方法如下: 血液检查 抽血检验是筛检肝癌十分方便的方式。血清中的“胎儿蛋白”(Alpha-Fetoprotein,简称 AFP)的数据可以作为诊断肝癌的指标,若超过标准,就要当心。 不过肝脏发炎之后,胎儿蛋白数值也可能会升高;一般而言孕妇的胎儿蛋白数值也会升高。由此可知,验血发现胎儿蛋白异常千万别妄下罹癌的定论,应该再配合其他的检查才能确诊。 影像检查 肝癌确诊前后的影像检查目的,包括: 找出可能为癌症的区域 帮助医生针对可疑区域进行检体切片 检查癌症扩散程度 引导治疗 确认癌症治疗是否有效 确认癌症是否复发 影像检查能够弥补血液检查,种类包括限制: 腹部超音波扫描:超音波是肝脏最常见的首项检查,无须入侵人体,即使小至1公分的肿瘤也能测出来。 电脑断层(CT scan):能够找出超音波扫描无法测出的浸润型肿瘤,是肝癌定位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也可用来精准辅助切片。若确诊肝癌通常还会加做胸部电脑断层扫描,来确定癌细胞是否有扩散。 磁振造影(MRI):能够找出超音波扫描无法测出的浸润型肿瘤。有时能分辨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同时还可查看肝脏周围的血管是否有阻塞,并显示癌细胞是否已扩散到其他部位。 血管摄影(Angiography):若胎儿蛋白持续上升,而其他检查都无法发现肝癌时,就需要施做血管摄影,这项检查需要入侵人体,也会带给患者不适。 病理组织诊断 取肝组织做病理检查是诊断肝癌最准确的办法,比如肝穿刺。 肝穿刺 肝穿刺又称为肝切片,是用细针刺入病人的肝脏采取组织来做检验。但如果病人有腹水、意识不清,就不适宜做这个检查。切片采检种类包括: 针穿刺切片:以针头穿刺皮肤入肝脏病灶地区取得检体,通常会藉由超音波或电脑断层扫描引导完成。 腹腔镜切片:切片检体可以再进行腹腔镜同时采取,这样医生可以看到肝脏表面并针对异常区域采样。 手术切片:透过手术移除部分或整个肿瘤,以及周围部分正常肝组织,并进行采检。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肝癌

复发率高的肝癌:认识分期、分类与存活率

肝癌(Liver Cancer)是新加坡十大癌症排名第五名,男性排名第五的癌症。一旦肝癌确诊后,医生接着就要判定癌细胞转移的状况,好为接下来的治疗做准备,这时候肝癌的分期就成了极度重要的指标。本文将为你介绍肝癌的种类以及肝癌的分期系统。 肝癌的分类 肝癌依照病理的分类,临床上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 肝细胞癌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简称 HCC)就是俗称的肝癌(Hepatoma),源自于肝脏中的肝细胞恶性变化所产生的肿瘤。肝癌常常发生于慢性 B 型、C 型肝炎患者以及肝脏硬化受损的患者身上,占成人肝癌约 75%–85%,是新加坡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尤其在男性中发病率较高。 胆管癌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发生于组成胆管的细胞,约占肝癌发生率的 5–10%。胆管癌可分成“近端胆管癌”与“末稍胆管癌”。近端胆管癌发生于靠近胆管的上端,接近胆囊的位置。末端胆管癌则是位于靠近胆管的下端。 血管肉瘤 血管肉瘤(Angiosarcoma)也被称为血管瘤(Hemangiosarcoma),是一种极罕见的癌症,只占肝癌发生率的 0.1–2%。它源自肝脏的血管内,多见于60–70岁的男性。 肝母细胞瘤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也是非常罕见的肝癌种类。大多发生于儿童身上,通常是四岁以下的儿童,且以男孩居多。 肝癌的分期 肝癌确诊后,医生需要判定癌细胞转移的状况,好依据做出治疗计划,肝癌的分期就成了极度重要的指标。 癌症分期的数字愈小,代表癌细胞转移与扩散愈少。可分为早期,也就是第一期。以此类推,晚期就是第四期。在英文的用法中,会以罗马数字来标明,第一期是 I,第四期就是 IV。而我们为了分类更加详尽,还会以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来区分同一个分期内程度不同的严重状况。 肝癌有几种不同的分期系统,以下介绍的是依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简称 AJCC)的肝癌分期,以英文缩写来称之,又称 TMN 癌症分期系统: 肿瘤(Tumor,简称 T):肿瘤多大了?肝脏中有几颗肿瘤?肿瘤是否已扩散至肝脏里的静脉血管。 淋巴结(Node,简称 N):癌细胞是否已扩散至周边的淋巴结。 转移(Metastasis,简称 M):癌细胞是否转移到离病灶更远的脏器,如肺部等。 T、N、M 三组缩写后面也会接续数字与其他英文字母。英文字母排序愈后面,或是数字愈多,则代表癌细胞发展地愈完整,详细内容可以从下列图表得知: 肝癌第 1 期 第 1a 期:单一肝癌肿瘤大小为两公分以下,尚未入侵至血管(T1a);癌细胞尚未转移至周遭的淋巴结(N0);癌细胞尚未转移至远端的器官(M0)。 第 1b 期:单一肝癌肿瘤大小为两公分以上,尚未入侵至血管(T1b);癌细胞尚未转移至周遭的淋巴结(No);癌细胞尚未转移至远端的器官(M0)。 肝癌第 2 期 单一肝癌肿瘤大小为两公分以上,且癌细胞已入侵至血管,或是有多个肝癌肿瘤,但是大小都不超过五公分(T2);癌细胞尚未转移至周遭的淋巴结(N0);癌细胞尚未转移至远端的器官(M0)。 肝癌第 3 期 第 3a 期:有多个肿瘤,而且其中至少有一颗肿瘤大于五公分(T3);癌细胞尚未转移至周遭的淋巴结(N0);癌细胞尚未转移至远端的器官(M0)。 第 3b 期:至少一个肿瘤,无论大小为何,已侵犯肝脏的大静脉的主要分支(肝门脉和肝静脉)(T4);癌细胞尚未转移至周遭的淋巴结(N0);癌细胞尚未转移至远端的器官(M0)。 肝癌第 4 期 第 4a 期:至少有一个肿瘤或是多个肿瘤(无论大小为何)已侵犯至周边的淋巴结(N1); 癌细胞尚未转移至远端的器官(M0)。 第 4b 期:至少有一个肿瘤或是多个肿瘤(无论大小为何)(T1~4);癌细胞也许已侵犯至周边的淋巴结,也许没有(N1~4);癌细胞已转移至远端的器官(M1)。 肝癌存活率与复发 癌症是一个愈早发现治疗效果愈好的疾病,而其治疗效果、复发和存活率又以是否出现远端转移为一个明显的分水岭。而就肝癌而言,肿瘤尺寸、数量与癌细胞是否侵犯到肝脏的血管或胆管,则是影响肝癌存活率与预后的重要因素。 肝癌第 1 期 一年存活率:85% 三年存活率:65% 五年存活率:50% 肝癌第 2 期 一年存活率:75% 三年存活率:45% 五年存活率:25% 肝癌第 3 期 一年存活率:25~55% 三年存活率:0~15% 五年存活率:0~8% 肝癌第 4 期 一年存活率:15% 三年存活率:5% […]


胰脏癌

胰脏癌7大症状前兆!“癌王”胰脏癌原因、存活率、治疗一次看

胰脏癌早期几乎无症状,但一旦发病后转移快、治愈率低,仅有2成病患存活,因此又称为“癌王”,诸多名人如苹果创办人贾伯斯等,都因胰脏癌而相继辞世;究竟胰脏癌存活率多少?是否能在初期就诊断出来进行治疗?本文将一一介绍胰脏癌的成因、症状、诊断与治疗。 胰脏位置在哪?功能是什么? 胰脏又称为胰腺,是位于后腹膜腔的器官,其主要功能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胰岛素与升糖素分泌,可负责调控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之外,还具有分泌胰液的功能。胰液内含蛋白酶、淀粉酶等,是人体行消化作用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酵素。 胰脏癌原因?为什么难发现? 胰脏的成因就如同许多癌症一样,没有标准答案,但如今有许多报告研究显示,糖尿病、抽菸、酗酒、肥胖等被视为胰脏癌生成的危险因子之一。当胰脏细胞发生癌变就会形成胰脏癌,其中有92%为腺癌,然而其高死亡率主要原因大概可囊括成以下2点: 位置:胰脏所在的后腹膜腔位于脊椎后侧,可说是相当隐密的位置,这也造成胰脏发生癌病变时,比较难以及早发现。 症状不明显:胰脏癌初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可言,导致许多患者产生不适,前往医院检查时才发现病情已经相当严重。 胰脏癌7大前兆症状 胰脏癌出现症状的时候,通常代表肿瘤已经成长到一定大小,若您发现自己有以下疑似胰脏癌的症状,请一定要尽早前往医院检查,避免延误治疗: 1.黄疸 黄疸可说是胰脏癌病患最常出现的症状。变大的恶性肿瘤可能压迫到总胆管,使得肝脏分泌的胆汁无法顺利进入小肠分解胆红素,进而导致黄疸。 患者皮肤和眼白会泛黄,尿液颜色偏棕、大便颜色呈现灰或白色或是因为脂肪无法被分解而浮于水面,另外还可能有皮肤发痒的症状。 2.腹痛或背痛 变大的胰脏肿瘤可能会压迫到其他器官或周围神经,导致背痛或腹痛。这些症状通常会慢速推进,导致患者腹痛情形可能长达半年以上,而且会在平躺或伸张脊椎时加剧症状。 3.体重异常下降 食欲下降、消化不良都可能导致胰脏癌患者的体重减轻。 4.恶心、呕吐 若肿瘤压迫到胃部,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这也会导致体重下降与降低进食意愿。 5.胆囊、肝脏肿大 当肿瘤压迫到总胆管,无法输送出去的胆汁可能会在胆囊积聚,导致胆囊肿大。若肿瘤扩散至肝脏,则会出现肝脏肿大的情形。 6.糖尿病 虽然较罕见,但胰脏癌可能会破坏胰岛素的产生,进而引发糖尿病(Diabetes)。 7.血栓 在某些状况下,胰脏癌患者可能会有深层静脉血栓的问题。患者的小腿可能会肿胀、疼痛,如血栓剥落留到肺部可能导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胰脏癌的高风险族群 符合以下状况者有较高机率罹患胰脏癌: 年龄较高:胰脏癌好发于长者,以60岁以上的患者居多。 胰脏癌家族史:当亲戚或家人患有胰脏癌,你的罹癌风险也较一般人高。 基因变异:有PRSS1, SPINK1, CFTR, Chymotrypsin C(CTRC)基因变异者,可能有较高的机率罹患胰脏炎或胰脏癌。其中PRSS1与SPINK1基因变异者更比一般人多出50~80倍罹癌机率,属于胰脏癌的超高风险群。 值得一提的是,其他还有BRCA1, BRCA2, CDKN2A, MLH1, ATM, TP53这几种基因变异与胰脏癌相关,不过它们同时也跟其他疾病有所关联。比如BRCA1和BRCA2变异就是乳癌和卵巢癌的关键风险因子。 其他遗传疾病:例如黑斑息肉症候群,又称珀茨-杰格斯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或是林奇症候群( Lynch syndrome ,又称遗传性非息肉结直肠癌HNPCC) 胰脏发炎:先前提到部分变异基因会造成遗传性胰脏炎,然而即便与遗传无关,胰脏发炎者仍需小心恐有较高机会罹患胰脏癌。 抽菸、酗酒、嗜食加工肉品都可能导致慢性病,提高罹癌风险。 胰脏癌的诊断方式 多数情况下,健康检查并不适用于预防胰脏癌,因为常规的检查几乎不会特别针对胰脏,这也是为何胰脏癌初期不易发现的原因之一。 胰脏癌的检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肿瘤标记:又称肿瘤指数,主要有CEA和CA 19-9两种,但在检查准确性上都不太足够,这是因为患者也可能因为其他疾病而导致肿瘤指数上升。 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提供横断面影像,主要用于检查胰脏癌是否有扩散到周遭的器官。 核磁共振扫描(MRI):适合观察胰管和胆管有无病变,也可跟血管摄影一起进行。 超音波检查:由于腹痛是胰脏癌的常见症状之一,如果患者有腹痛情形,通常会用腹部超音波做初步检查,若怀疑是胰脏癌,则可能会再做CT或MRI等其他影像检查。 血管摄影(Angiography):透过将显影剂注入血管中,再透过X光照射观看特定区域的血流有无被阻断或是有异常增生(可能是为了供给肿瘤而新生的血管)。 内视镜逆行性胆胰道摄影(ERCP):从喉咙放入内视镜,直到内视镜抵达小肠前段,以便确认胆管和胰管有无堵塞。此检查也可以同时采取肿瘤组织,用于活体切片检查。 活体切片检查:采取一部份的肿瘤组织透过显微镜观察后,做出进一步判断(胰脏癌分期或是接下来的疗程)。 胰脏癌的分期 胰脏癌治疗方式? 胰脏癌的治疗得视情况而定,如果肿瘤可被切除,一般会以手术治疗优先。如果肿瘤在胰脏头部或扩散至十二指肠的话,就可能会使用惠普式手术(Whipple operation,又称十二指肠切除术)将肿瘤切除;如果肿瘤在胰脏体部或尾部的话,则可能使用胰脏尾部切除术(Distal pancreatectomy)。 胰脏癌存活率? 前面提过胰脏癌初期不易发现,尤其非胰脏头部的肿瘤,往往拖到很后期才会因压迫或扩散而出现明显症状,因此许多病人确诊后可能已达胰脏癌末期。 根据新加坡癌症协会发布的《新加坡癌症登记年报2021》,该年死于胰脏癌者则有2,604人,超过8成的高死亡率,可能是因为高达90%的胰脏癌患者无法透过手术根除,导致5年存活率不超过5%。 虽然有全胰脏切除手术(Total pancreatectomy)的方式,但此手术容易破坏内分泌与外分泌机能,因此通常不会采取胰脏全部切除的手术。 对于肿瘤过大、无法根除的胰脏癌末期病患,医生可能采用放疗和化疗减缓病人的不适以延续生命,或是透过胃部绕道手术,引流淤积的胆汁到小肠,改善末期患者的生活品质。 胰脏癌如何预防? 由于大多数的癌症成因皆不明,建议大家能不要吸烟、少喝酒、避免接触化学药剂、健康饮食、规律运动等健康生活习惯,降低诱发癌症生成的危险因子。不过,胰脏癌狡猾的之处也在于早期几乎无症状,检查也特别繁琐、发生率低,因此建议有胰脏癌家族史或遗传基因变异的高风险群,应同时定期安排检查,以确保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优势。 对于一般人来说,建议仍应以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为重,远比定期检查更加实际;同时,时时留心自己的身体变化,若有不适,不妨尽早至医院检查。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6大症状前兆!掌握甲状腺肿瘤原因、种类及治疗

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 )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女性病患发生率竟为男性3倍以上;根据新加坡国家疾病登记办公室(National Registry of Diseases Office, NRDO)发布的《2022年新加坡癌症登记报告》,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2018至2022年间持续上升,究竟甲状腺癌有哪些前兆?甲状腺癌原因有哪些?会出现何种症状?《Hello健康》和你深入认识,一起对抗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是什么?甲状腺位置解说 甲状腺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形状如同一只蝴蝶,包覆在脖子气管前方,分为左右两叶,中间由峡部连接,平均长度约2.5~4公分、宽度1.5~2公分,用来分泌甲状腺素,并掌管全身的新陈代谢,影响血压、心跳、体温及体重的变化。当甲状腺的正常细胞变成异常细胞,并失控不停生长时,就会引发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6大症状前兆 以下为甲状腺癌最常见的6大前兆,若发现自己出现下列症状,请尽快就医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颈部出现肿块 声音沙哑 持续喉咙痛 吞咽困难 久咳不愈 呼吸不顺 甲状腺肿瘤分4种 根据癌变细胞不同,甲状腺癌可分成以下4种类型: 1.甲状腺乳突癌 乳突癌好发年龄段为30~45岁,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且预后最好的类型,约占甲状腺癌患者中的80%为乳突癌。乳突癌是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病变所导致,容易发生在碘摄取过多的病患身上。由于肿瘤生长缓慢,通常会停留在局部数年,易导致患者轻忽,近3成病人于诊断时已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但不易发生远端转移,因此病患存活率较高。 2.甲状腺滤泡癌 滤泡癌常见于年纪约40~50岁的病患,发生率仅次于乳突癌,占甲状腺癌15%。与乳突癌一样是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病变所引发的,容易发生在日常饮食缺碘的病患身上;肿瘤常经由血液流动转移至肺或肝脏等器官,较少出现转移到局部淋巴结的状况。 3.甲状腺髓质癌 髓质癌好发于40岁以上之女性,约占甲状腺癌3%。髓质癌主要由滤泡旁的C细胞产生癌变形成恶性肿瘤,其肿瘤恶性程度较上述2种的甲状腺癌更高,不仅能藉由甲状腺内淋巴转移至腺内其他部位或局部淋巴结,也可藉由血流而转移到远处器官,如肺、骨骼及肝脏等。 4.甲状腺未分化癌 未分化癌好发于60岁以上之年长者,多数病患身上长年存在甲状腺结节;或是曾患分化良好型甲状腺癌(尤其乳突癌),可能经由原先甲状腺癌细胞变性而发展成未分化型癌。 未分化癌在甲状腺患者中仅占1%,因病情经常快速恶化,发现罹癌时,通常已无法手术根除,而且患者对于化学药物治疗和放射线治疗的效果也不佳,因此治疗的预后极差,患者的存活率一般不超过2年。 甲状腺癌原因? 甲状腺癌的原因复杂,目前学界认为符合以下任1状况者,罹患甲状腺癌的风险较高: 曾接受头颈部放射线照射治疗(600~2000cGY)者: 儿童或青春期曾接受头颈部放射线照射治疗,于20年内产生良性甲状腺病变或甲状腺癌风险较高。 家族遗传: 约有1/4的甲状腺髓质癌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桥本氏甲状腺炎: 慢性甲状腺炎的一种,病发后会造成身体免疫系统失调,产生甲状腺的抗体,让免疫系统去攻击甲状腺,使甲状腺功能低下,出现甲状腺弥漫性中度肿大等症状。少数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可能会与甲状腺淋巴瘤的发生有关。 甲状腺癌的检查与诊断 抽血检查: 透过抽血检查,可先判断甲状腺功能有无异常,再做进一步的诊断。 甲状腺超音波检查: 可以测量甲状腺结节大小和数量,以及判断结节是否为恶性,评估有无需要使用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 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 利用空针抽吸甲状腺结节或被疑似病灶之甲状腺组织之细胞,置于玻片染色,即可进行检查,此方法无需进行任何麻醉,为诊断甲状腺癌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 甲状腺癌的4种治疗方式 1.甲状腺切除术 最主要治疗甲状腺癌的方式,即切除部分或全部甲状腺,种类包括部分甲状腺切除术、单侧叶甲状腺切除术、近全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全切除术等。病人会在接受全身麻醉后进行手术。若接受甲状腺全切除的病患,必须终身服用甲状腺素。 2.放射性碘(I-131)治疗 甲状腺癌病患于接受甲状腺切除术后,有超过90%的人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组织,因此医生会利用甲状腺癌细胞可以摄取碘的特性,采用放射线来杀死甲状腺癌细胞,来作为外科手术的辅助性治疗。 3.体外放射线治疗 可用于清除手术残留之甲状腺癌细胞,也用于极恶性的未分化癌患者。其对放射性碘治疗几乎无反应,医生常会采体外放射线治疗来破坏癌组织,以减缓癌细胞的生长及减轻病患痛楚,但无法治愈癌症。 4.标靶治疗 如雷莎瓦(Nexar)和乐卫玛(Lenvima)等标靶药物,可用于治疗对放射性碘反应较差之局部或转移性甲状腺癌。 适量补碘!4方法保护甲状腺 尽管甲状腺癌的发病原因仍不清楚,民众仍可以参考以下建议,调整生活型态以保持甲状腺健康: 1.摄取适量的碘 碘是人体所需的1种微量矿物质,食物所含的碘在食用后会经肠道吸收,并透过血液循环再由甲状腺进行浓缩,将无机碘转为有机碘,最后和甲状腺球蛋白结合。当碘摄取不足时,会促使脑下垂体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影响甲状腺功能;当碘摄取过量时,正常人可经由尿液排出,但有些人却因长期碘摄取过量,使甲状腺受到抑制,导致甲状腺肿大。因此,平时应适量摄取碘,而成人每日碘建议摄取量140微克,也应避免食用紫菜、海苔、海带、海蜇等碘含量较高的食物。 2.少吃过烫的食物: 吃饭应细嚼慢咽,并将过烫的饭菜先放凉再食用,以免造成甲状腺损伤。人体最适宜的进食温度为10~40℃,一旦超过65℃便会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提高食道炎、甲状腺炎与食道癌的风险。 3.放松心情 长期处于抑郁或暴躁的状态,容易导致神经紊乱,让内分泌失调、引发甲状腺相关疾病。因此不妨于平时适度进行一些休闲活动,适时放松心情、排解内心压力。 4.避免熬夜 熬夜会减弱甲状腺的功能,并可能增加罹患甲状腺癌的机率。尤其甲状腺机能不佳者,更须减少熬夜的次数。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癌症

癌症分期、种类怎么看?如何照顾癌症病人?癌症权威名医来解答

癌症位列国人十大死因之首,而癌症种类与分期更是相当庞大且复杂,因此若病患与其家属或亲友对癌症的分类与分期方式进一步的认识,在了解病情的同时,也更能理解医师的各项医疗处置,配合医师进行疗程并于有疑虑时与医生讨论。 究竟癌症种类与分期的划分规则为何?当身边有亲友罹癌时,该如何妥善照顾? 癌症分类:依原发部位而命名 癌症是根据癌细胞第一次发生癌化的部位、体液,或细胞组织命名。事实上,癌症并不是单指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所致的细胞突变。癌细胞在转移后,仍是以原发癌的部位作为其名称。举例来说,如果肾脏癌(Kidney cancer)转移至肺部,可称为“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kidney cancer)。 根据美国史丹佛大学医疗保健(Stanford Health Care)的资料,癌症的分类依照其最初发源之位置、组织或液体,可拟定为以下5种分类。当然,癌症也可依身体部位做区分,像是鼻咽、食道、皮肤、肺、胃、胰脏、胆囊、膀胱、乳房、卵巢、子宫内膜、子宫颈,以及摄护腺等。 上皮癌(Carcinoma):指发源于皮肤、器官、腺体,或其他身体构造上皮组织的癌细胞,有8~9成的癌症都是上皮癌。例如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默克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等。 肉瘤(Sarcoma):指发源于脂肪、肌肉、肌腱、骨头,以及软骨等结缔组织的癌细胞。例如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骨肉瘤(Osteosarcoma)、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伊文氏肉瘤(Ewing’s sarcoma)等,其中以好发于青少年的骨肉瘤最为常见。 淋巴瘤(Lymphoma):指发源于淋巴结与淋巴腺的癌细胞,可分为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两种。 血癌(Leukemia):俗称白血病,发源于制造血球细胞组织的细胞组织,多数指骨髓癌细胞。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等。 骨髓瘤(Myeloma):指发源于骨髓的癌化浆细胞,若于一处骨头形成一个肿瘤,称为浆细胞瘤,若是多处骨头有多个肿瘤,则为多发性骨髓瘤。 癌症分期有助医师拟定治疗方向 当医生已经确诊病人的癌症时,需要深入了解癌症的侵袭程度以及肿瘤大小,以便给予最适合病患的疗程。若为早期的癌症,利用手术切除肿瘤即可;已经迈入晚期的癌症,则需要使用化疗药物来控制病情。因此,医生在选择疗程时,会参考癌症的分期资讯,给予不同的治疗方向。 原则上,此分期有以下3个目的: 了解患者的癌症状况。 规划最合适患者的癌症治疗方法或临床试验。 专业医疗团队和诊所医院有共通的学术语言,使癌症病例的讨论更加顺利。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资料,癌症分期通常会在治疗前进行,但于依医疗设定及患者需要,也可能还会有“再分期”的必要性,以下为四个癌症分期医疗设定: 临床分期:作为评估合适治疗的诊断步骤,可依身体检查、血液检测、成像检测、内视镜检验,以及切片检查的结果进行。 病理分期:以手术为第一个治疗作前提,类似于临床分期,根据手术前与手术中的检测结果作出评估,以获得更精确的资讯。 治疗后分期:需要优先实行的治疗,例如前导性辅助性化疗(又称术前辅助性化疗)。为了帮助评估癌症对其治疗的反应,癌症分期可能会于该治疗结束后才进行。 复发分期:若癌症复发或再扩散,可进行癌症再分期。 虽然癌症分期有很多种,但一般都会以下列项目进行评估: 肿瘤的位置 肿瘤(癌细胞)的类型 肿瘤的大小 癌细胞有无转移至邻近淋巴结 癌细胞有无转移至其他身体部位 肿瘤等级(指肿瘤的细胞异常、成长及扩散程度)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指出,TNM分期系统最为广泛使用,大多数的医疗中心和医院病理报告都会以它做描述,但血液、脑及脊髓等的肿瘤可能会用不一样的癌症分期系统。 癌症分期系统怎么看? 癌症分期系统有好几种,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TNM分期系统,多数医疗中心和医院病理报告皆以其作为依据,美国癌症协会针对TNM系统的完整解释如下: TNM 分期 原发部位肿瘤(Tumor,T) 为评估原发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扩散至邻近正常细胞的程度,可细分为: TX:原发肿瘤无法被评估,或无关于该肿瘤的资讯。 T0:原发肿瘤无法被侦测,或无关于该肿瘤的证据。 Tis:癌细胞长在原发部位表层,并未深入内层,此阶段也叫做原位癌(in situ cancer)。 T1,T2,T3,T4:指肿瘤的大小及扩散至邻近细胞的程度。T后面的数字愈大,表示肿瘤愈大,或肿瘤的扩散程度愈大。 淋巴结(Node,N) 为评估癌细胞有无扩散至邻近淋巴结,以及扩散程度,其可细分为: NX:邻近肿瘤的淋巴结癌细胞无法被评估,或无关于该淋巴结的资讯。 […]


摄护腺癌(前列腺癌)

摄护腺癌是什么?症状、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一次看

许多人都认为摄护腺癌(或称前列腺癌)不会致命,但其实并不然,新加坡的建国总理李光前、新加坡广播公司(Mediacorp)旗下艺人黄文永等就是因摄护腺癌而辞世,从2002年到2012年,新加坡男性摄护腺癌的年龄标准化年发病率(ASR)持续上升,分占男性癌症的第2位,虽然早期发现的病友5年存活率接近百分之百,但若发生转移,5年存活率仅剩不到4成2,高死亡率堪称是男人的无声杀手。 究竟摄护腺癌是什么?摄护腺有哪些症状?会有前兆警讯吗?致病原因为何?《Hello健康》为您深入说明! 摄护腺癌(前列腺癌)是什么? 摄护腺癌属生长缓慢的癌症,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多数男性患者都会轻忽,导致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并有转移的状况出现。 根据新加坡癌症登记局(Singapore Cancer Registry)发布的《2022年癌症登记年报》国人死因统计结果显示,2022年摄护腺癌死亡人数为2,020人,占男性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 15.1%。 摄护腺是什么?位置在哪? 摄护腺为男性生殖系统的一部分,外型就像一颗胡桃,位在膀胱下方、直肠前侧,并裹着尿道。值得留意的是,随着年纪增长,摄护腺会变大,有时会造成排尿困难等问题,通常发生于较年长的男性。 根据美国摄护腺癌基金会(Prostate Cancer Foundation)的资料,摄护腺可划分成两个区块,分别如下。 摄护腺周边区:摄护腺后侧,接近直肠。 摄护腺过渡区:裹着尿道的区块,接近摄护腺中间部位。 另外,摄护腺周围也有其他重要部位和器官,一起帮助保持健康的男性特征和性机能,如下: 储精囊:位于摄护腺其上,分泌和储存大部分的精液。 神经血管丛:由血管和神经线组成,或衔接于摄护腺的两侧,帮助控制勃起功能。 膀胱:位于摄护腺正上方,储存尿液。 尿道:衔接膀胱、摄护腺及阴茎,将精液和尿液排出体外。 直肠:位于摄护腺后方。 摄护腺癌症状有哪些?摄护腺癌有前兆吗? 摄护腺癌初期大多没有征兆,或症状不具特异性,容易与好发于50~60岁的良性摄护腺肥大症状混淆,导致多数病患经常忽略警讯,在确诊时已是晚期。 摄护腺癌症状多于第三或第四期出现,可能症状包括: 频繁排尿,尤其在晚上,有时甚至会紧急 排尿困难:尿会中断、无法排空 尿流弱或不顺、滴尿,或无法排尿 排尿不适、会痛,或有灼热感 勃起困难 射精的量减少 射精疼痛 尿或精液有血 直肠有压或疼痛 骨头疼痛 下背、髋部、骨盆或大腿呈疼痛或僵硬 食欲减少 体重减轻 摄护腺癌原因? 通常在男生青春期,摄护腺会受雄性激素刺激而成长,帮助表现男性特征和促进生殖力;然而,若摄护腺细胞发生癌变后,癌细胞也会藉由雄性激素来帮助生长。 摄护腺癌的常见风险因素包括: 家族遗传:摄护腺癌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99.9%),有15%病例与家族遗传和基因有关。 基因:目前证实有8种基因与摄护腺癌有关流,尤其是HPC1。 发炎与感染:慢性发炎已证实与诸多癌症,例如摄护腺癌、大肠癌或食道癌等有关;研究显示,有性病史或摄护腺炎的男性有较高机率罹患摄护腺癌。 其他因素:例如高脂饮食或摄取过多红肉等。 摄护腺的细胞生长可分为两种类型,详情如下: 良性生长 多为良性摄护腺肥大(Benign Prostatic Hypertrophy,以下简称 BPH),此非摄护腺癌状况。 很少对生命造成威胁。 不浸润邻近细胞组织。 不转移到其他身体部位。 可被移除且通常不会复发,即使复发的成长速度很慢。 恶性生长 成为摄护腺癌。 可对生命造成威胁。 可浸润邻近器官和组织,像是膀胱和直肠。 可转移到其他身体部位,像是储精囊、淋巴结或骨头。 可被移除,但可能会复发。 基本上,近乎全部的摄护腺癌皆为腺癌,亦指癌细胞始于腺细胞,其他罕见的摄护腺癌类型则包括: 小细胞癌 神经内分泌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移行细胞癌 摄护腺癌诊断与分期 做摄护腺癌早期诊断,通常医生会使用以下两种检测,以检查有无摄护腺癌症状,建议民众在决定接受摄护腺癌筛检前,先和医疗照护人员谘询。不过,其检测仍有不足之处,若呈现异常结果,可能是感染或摄护腺肥大引起,并非摄护腺癌的缘故。 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中文为摄护腺特异性抗原)血液检测 肛门指诊 若检测评估一个人可能有摄护腺癌风险,下一步亦是做活体组织检查,其一般会以门诊程序进行,泌尿科医生将藉由细针和超音波,移除小部分的摄护腺组织做采样,研究细胞为良性或恶性成长。 当生检结果证实有摄护腺癌,病理学家会做分级(Grading)和分期(Staging),以定义摄护腺癌的成长进度和扩散程度,以下做解释。 摄护腺癌分级:评估摄护腺癌细胞的成长和扩散速度。 摄护腺癌分期:阐述摄护腺癌细胞目前的位置、其扩散性,以及有无转移到其他身体部位。 摄护腺癌如何治疗? 摄护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以骨转居多,约占75%,其次是转移至内脏器官或淋巴腺者约占15%,骨转移合并内脏器转移10%。 虽然转移性摄护腺癌的治疗选项多,但不同的治疗策略影响后续疾病发展及病友存活期;根据标准治疗指引,临床初始治疗为去势疗法(ADT),透过药物或手术方式尽可能地降低体内男性荷尔蒙的浓度,但通常在治疗1~3年后癌细胞会产生抗性,当病友血清中睾固酮浓度低至去势标(<50ng/dL),但癌细胞仍持续增长者,则进入“转移性去势抗性摄护腺癌”,不仅治疗棘手,还具快速高死亡率。 标靶药物PARP抑制剂为近年的新治疗选项,透过抑制聚合酶PARP的活性,阻断癌细胞DNA修复机制,进而导致癌细胞凋亡。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PARP抑制剂单独使用于带有BRCA突变基因的病友,可以有效延长无疾病恶化存活期,较新一代的荷尔蒙疗法高出三倍,而若是与新一代的荷尔蒙疗法并用,则可用于不分基因型的转移性去势抗性摄护腺癌友,且与新一代的荷尔蒙疗法相比,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增加8~11个月,疾病恶化或死亡的风险也降低3成以上。 此外,无论是单独使用或合并使用,PARP抑制剂能使肿瘤缩小、降低PSA指数,亦让病友维持较好的生活品质。 摄护腺癌预防与照顾 摄护腺癌是新加坡男性十大癌症排名第二的癌症,且罹癌率和死亡率有每年都有成长的迹象,这可能与新加坡社会高度发展,高龄化、筛检摄护腺方便等脱不了关系,再加上现今国人高脂饮食的习惯,都是使摄护腺癌历年登上新加坡男性十大癌症排名的因素。 想要预防任何一种癌症,包括摄护腺癌在内,得先有健康的生活习惯。需要瞭解摄护腺癌的征兆与症状,并注意摄护腺癌的风险因素。 (影像授权:Shutterstock)


卵巢癌

卵巢癌症状:早期消化道问题、末期恐有腹水

卵巢癌(Ovarian cancer)症状在早期通常不太明显,且多以消化道症状居多,像是感觉肠胃不适,因此容易被忽视。而卵巢癌到了末期,也容易产生腹水。以下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卵巢癌的症状。 卵巢癌的症状 初期的卵巢癌的症状非常不容易发现,比较像是泌尿科或是肠胃肝胆科临床的症状,如下: 持续的腹胀感且不会轻易地消除 感觉吃一点点东西就饱了 胃口变差吃不了太多 骨盆与下腹部感到疼痛 频尿或感到尿意时几乎憋不住 容易拉肚子或是便祕 容易感到疲惫 体重莫名地持续减轻。 背痛 而上述这些症状也会有以下特质: 频率高:一个月内这些特殊的症状发生的频率超过 12 次。 持续不间断:症状都在,不会偶尔才出现。 从未遇过:之前的病史没有出现过的症状。 卵巢癌末期的腹水难收 恶性腹水(Malignant ascites,简称腹水)是卵巢癌末期常见比较严重的症状。根据统计,卵巢癌患者约 30% 会出现腹水,末期卵巢癌患者,则有超过 60% 有大量的恶性腹水。 腹水指人体腹腔内存有超量的液体。一般来说,腔积水超过 500 毫升时,我们能从外观看出腹部鼓胀,或是原本凹进去的肚脐变平、变得突出。腹水其实好发于肝硬化,不过其实除了卵巢癌之外,下列的癌症也能引发腹水: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乳癌(Breast cancer) 大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胃癌(Stomach cancer) 胰脏癌(Pancreatic cancer) 整体而言,上皮性癌症(譬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乳癌、结肠癌、胃癌、胰脏癌等)约占恶性腹水成因的 80%,其他如恶性间皮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摄护腺癌、多发性骨髓瘤、恶性黑色素瘤等也可能会出现恶性腹水。 恶性腹水的症状 恶性腹水引发的症状也会带来身体上的影响,诸如: 体重增加 皮肤纹路改变、丧失弹性 尿量减少 腹部肿胀 食欲不振 值得注意的是,严重的腹水会引发呼吸困难,或是呼吸急促有压迫感,遇到这种情况请尽快就医治疗,不得轻视。 缓解并治疗卵巢癌腹水的方法 腹水可说是卵巢癌引发的副作用,下列的支持性疗法(Supportive care)有助于减缓卵巢癌病友的不适。 采低盐饮食 限制水分的摄取量 可使用利尿剂做治疗 严重时可施行腹腔穿刺放液术(Abdominocentesis)抽出腹水来减轻呼吸困难 腹水若无造成身体上的不适,也许医生会认为无需治疗,皆须由医生诊断后才能决定。


其他癌症

子宫内膜癌4大分期:罹患子宫内膜癌非末日!早期治疗存活率9成

熟龄妇女是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的高风险群,当自己或身边的亲友不幸罹患子宫内膜癌时先别消沈,其实只要在子宫内膜癌尚未扩散或转移前,治愈率高达九成;《Hello健康》为您说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 子宫内膜癌如何诊断? 阴道异常出血是子宫内膜癌最易察觉的症状;由于多数患者正处更年期前后,常有异常或是不规则出血的情形,很多女性会误以为是更年期导致而轻忽。 妇产科主治医师刘奕吟医师提醒,若已停经后(停经指的是无月经超过1年以上)出现阴道出血情况,就应尽快谘询医生。医生通常会先利用例如腹部或阴道超音波,判断子宫是否有紊乱、不均匀的回音区,以及确认子宫内膜厚度。一般而言,停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不应大于0.5公分。 刘奕吟医师指出,若有增厚且合并出血现象,应进一步抽样检查内膜是否为子宫内膜癌,但须注意仍有约4%患者经超音波诊断未有内膜增厚之情形。 当怀疑为子宫内膜癌时,医生会采取侵入式检查来确定癌细胞的发展情形。主要诊断方式如下: 1.子宫内膜搔刮术 医生将自阴道放入医疗用刮勺后,刮取少许子宫内膜组织供病理分析,以便判断患者的子宫内膜是否有癌细胞存在与发展阶段。 2.子宫镜 子宫镜其实就是内视镜的应用之一,经由阴道将内视镜放入子宫之中,除能采集子宫内膜组织,医师还能藉内视镜亲眼确认病变位置及范围,以改善子宫内膜搔刮术因无法目视、恐将遗漏病变组织的风险。 另外,若医师怀疑子宫内膜癌细胞已随着血液、淋巴转移到子宫附近的器官,或较远的肺部、肝脏,则可能会加上胸部X光、核磁共振检查(MRI)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子宫内膜癌4大分期 病患的癌期因接受诊断与治疗的时间不同,而有轻重之别与病变差异。子宫内膜癌主要分为4期,多数第一期患者在治疗后几乎都能完全治愈,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各期患者的存活机率则向下递减。 子宫内膜癌第一期 癌细胞只存在子宫内。 IA期:仅存在子宫内膜,或已侵入子宫肌肉层但范围不到一半。 IB期:子宫肌肉层受癌细胞侵袭达一半以上。 子宫内膜癌第二期 癌细胞蔓延至子宫颈间质组织,但未扩散到子宫以外。 子宫内膜癌第三期 癌细胞已扩散至子宫体外。 IIIA期:侵袭子宫浆膜层或子宫附属器官。 IIIB期:已转移至阴道及子宫旁组织。 IIIC期:已转移至骨盆腔或主动脉旁淋巴结。 IIIC1期:已转移至骨盆腔淋巴结。 IIIC2期:出现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或合并骨盆腔淋巴结转移。 子宫内膜癌第四期 癌细胞已侵袭膀胱或肠子的黏膜层,或发生远处转移。 IVA期:蔓延至膀胱、肠子黏膜层。 IVB期:已发生远端转移,包括腹腔、肝脏、肺脏、骨头及腹股沟淋巴结。 子宫内膜癌治疗方式:手术切除子宫为主 子宫内膜癌目前多以分期手术处理为优先,切除范围包含输卵管、卵巢和子宫、骨盆腔及主动脉淋巴结,清除后才能藉由病理组织得知最终准确的癌症分期。刘奕吟医生表示:“第IA期病患通常藉由完整的子宫切除手术,就能治愈子宫内膜癌,不需后续的化疗或放射线治疗。不过若子宫内膜癌已发展至IB期以后,则需于术后合并放射线治疗或化学治疗,将体内肉眼不可见的癌细胞清除。 其他辅助治疗方式并有放射线治疗与化学治疗2种。针对体况不适合进行手术或是局部癌症复发的病患,可使用放射线疗法。若癌细胞已远处转移或是扩散至淋巴结,则需藉化疗广泛性消灭癌细胞,才能降低未来再次复发的风险。常见的化疗药物种类包含铂金类药物(Cisplatin、Carboplatin)、紫杉醇(Paclitaxel)或小红莓类药物(Doxorubicin)。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如何? 预先了解治疗后的结果如何是许多癌症病友或亲人最为关心的重点之一。刘奕吟医生表示:“一般而言,70~80%的子宫内膜癌被诊断出来时,仅局限在子宫,患者的预后通常较佳,因此,更年期前后之妇女若有异常阴道出血的情况,应尽早就医检查。”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摄护腺癌(前列腺癌)

摄护腺癌分级、分期与类型:初期末期的癌细胞转移

诊断出摄护腺癌(Prostate cancer)后,到治疗前,判断癌症分期和类型很重要,了解患者摄护腺癌的发展能帮助拟定最合适的治疗计划。对此,本文将剖析摄护腺癌分期,与不同类型的摄护腺癌,这都有助于医生评估诊断与治疗,以下进一步介绍。 摄护腺癌分期分级系统 根据英国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UK)的资料,医师会依照摄护腺癌患者所采集的资料,连同以下方法做进一步介绍。 摄护腺癌分级(Grading):摄护腺癌细胞于显微镜下的外形有何异常。 摄护腺癌分期(Staging):摄护腺癌细胞的大小、有无转移。 另有我们较熟悉的数字分期法,顺序如下: 摄护腺癌第一、二期,也作摄护腺癌初期或局部摄护腺癌。 摄护腺癌第三期,也作摄护腺癌局部末期。 摄护腺癌第四期,也作摄护腺癌末期。 摄护腺癌分期步骤 在做摄护腺癌分期和分级时,有三个考量步骤,以下逐一解释。 不同于摄护腺癌筛检所做的摄护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以下简称 PSA)血液检测,摄护腺癌分期做的 PSA 血液检测以癌症进展和治疗效果为评估标准,其检测跟进较频繁。在初期阶段,医生可能会评估患者最新一次的 PSA 检测,或给予新的 PSA 检测。 摄护腺癌分级 活组织检查后,病理学家会针对该摄护腺癌做分级,目前主要有两种分级系统,分别如下。请留意,分级的分数愈高,治疗后摄护腺癌复发的风险愈高,相反的,分级的分数愈低,治疗后摄护腺癌复发的风险就愈低。 格里森分数(Gleason score):较常使用的摄护腺癌分级系统,分数级别介于 6~10。 简易的格里森分数分级系统(Gleason score with the simpler Grade Group system):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 WHO)重新制定的分级系统,分数级别介于 1~5。 摄护腺癌分期与转移 按照 TNM 癌症分期系统,并对照 PSA 血液检测和格里森分级分数,医生能搜集更全面的摄护腺癌进展,以做更专业的治疗评估。另要注意,摄护腺癌转移可从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或身体部位知晓,此外,病理分期和临床分期或些有不同,任何疑问请洽询医生了解。 摄护腺癌分期 摄护腺癌第一期 格里森分级 1(分数低于 6)、PSA 水平低于 10。 医生触诊无法感觉到肿瘤,也无法透过影像学检查看到肿瘤,病理切片也无法判断为肿瘤(cT1)。癌细胞尚未扩散到附近淋巴(N0),或其他身体部位(M0)。 肛门指诊或影像学检查皆发现肿瘤,并只出现在摄护腺单侧的一半或更小处(cT2a)。癌细胞。癌细胞尚未扩散到附近淋巴(N0),或其他身体部位(M0)。 摄护腺癌第二期 第2a期 格里森分级 1 (分数低于 6)、PSA 水平至少 10 但低于 20。 医生触诊无法感觉到肿瘤,也无法透过影像学检查看到肿瘤,病理切片也无法判断为肿瘤(cT1)。癌细胞尚未扩散到附近淋巴(N0),或其他身体部位(M0)。 肿瘤肛门指诊或影像学检查发现,并只出现在摄护腺单侧的一半或更小处(cT2a)。癌细胞尚未扩散到附近淋巴(N0),或其他身体部位(M0)。已经手术切除摄护腺,且癌症仅出现在摄护腺内(pT2)。癌细胞尚未扩散到附近淋巴(N0),或其他身体部位(M0)。 肛门指诊或影像学检查皆发现肿瘤,并已出现在单侧摄护腺过半处或双侧摄护腺上(cT2c)。癌细胞尚未扩散到附近淋巴(N0),或其他身体部位(M0)。PSA 水平低于 […]


乳癌

胸部硬块不一定是乳癌!乳癌的前兆、症状、诊断

感觉胸部有硬块、乳房出现异状就是乳癌前兆吗?先别紧张,胸部出现异状不代表就是乳癌的前兆或症状。首先,乳房的外型有很多种,没有所谓正常或标准的乳房形状,其实大多数女生的胸部,两边也不全然是一样或均匀的;若遇到月经、生小孩、减、增重或服用某些药物等等,也都可能会影响乳房的外观和感觉,因此容易让女性担心是乳癌征兆。 不过为了预防乳癌,这样的警觉是必要的,建议女性要时常检查乳房及胸部的变化、或是否有不明的硬块,如果怀疑是乳癌征兆或症状,或有以下提及的症状,请及早就医,因为早期发现乳癌并治疗,治愈率是相当高的。 胸部有硬块是乳癌前兆? 胸部有硬块、肿块或乳房组织增厚等异状,是许多女生会首先注意到的乳癌征兆,但乳房出现异状常常是良性的变化,建议定期作乳房检查,并追踪这些良性的肿块是否有癌化的迹象,不必过于担心。 纤维囊肿非乳癌 乳房最常见的肿块类型有乳房纤维囊肿(Fibrocystic breast)和乳房囊肿(Cysts,水泡)两大类。纤维囊肿会导致乳房发生非癌性变化,进而使乳房肿起、变软和酸痛;而囊肿是在乳房中发展的液囊。 胸部有硬块或异状该看哪科? 可以前往各大医院的一般外科或乳房、乳癌门诊做谘询和检查,建议可参考自己的病症或疑问,在看病之前先查询医师的专长背景,挑选合适的医生。 乳癌前兆与症状 不同类型、阶段的乳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与征兆。像是浸润性腺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就可能会出现较明显的乳房肿块,而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则可能会导致乳房增厚。 早期乳癌前兆与症状 乳头或周围有皮疹或发红 一边或两边乳房大小或形状产生任何变化 乳头外观出现如凹陷等变化 任何一边的乳头流血或流任何液体 乳房莫名疼痛并维持一段时间 乳房或腋下、腋窝出现肿块或肿胀 乳房的皮肤凹陷 轻拉乳头或乳头附近感到疼痛 出现6症状恐为浸润性乳癌 乳房不适或搔痒 乳房颜色改变 乳房短时间内出现尺寸改变 触感变化(变硬、变软或温度出现变化) 乳头皮肤脱皮 乳房增厚或肿胀 符合几项上述症状,不一定代表罹患乳癌,建议如有符合上述的情况,可以前往医院谘询和检查。 特殊类型的乳癌症状 发炎性乳癌 发炎性乳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这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乳癌,其症状可能与其他类型的乳癌不同。整个乳房可能看起来发红、发炎并感到疼痛。乳房可能会感觉硬,皮肤可能看起来像橘皮。因为症状非常相似,发炎性乳癌常被误以为是乳腺感染(乳腺炎),而乳腺炎在更年期女性中并不常见。 乳房柏哲氏症 乳房柏哲氏症(Pagets disease of the breast)又称乳头湿疹样乳癌,是特殊类型的乳癌,有时是乳癌的潜在征兆。症状是乳头和周围区域出现红色鳞状皮疹,可能会发痒,由于外观与湿疹相似,所以乳癌初期有时会误认为是湿疹。 其实光用乳房摄影也不一定可以准确地判断是否罹患乳癌,甚至大多数发现的乳房肿块并不会癌化,最好找医师进行多项检查和评估后才能确定。 乳癌检查与诊断 乳癌的诊断方式如下: 1.乳房检查 医生会检查你的乳房和腋下的淋巴结,是否有肿块或其他异常情况。 2.乳房摄影 乳房摄影(Mammogram)简单来说就是乳房X光检查,通常用来筛检乳癌。如果在筛检乳房 X 光线照片上检测到异常,医师可能会建议再做一次乳房摄影,以便进一步评估。 3.乳房超音波检查 使用超音波产生体内深处的结构图像,可用来确定新的乳房肿块是实心硬块还是液体的囊包,并进一步治疗。 4.活体组织切片 取出乳房细胞样本进行切片检查(Biopsy)是诊断乳癌的一种方式。医师会使用专门的针头设备,在X光或其他影像仪器的操作下,从待检查的部位取出组织样本。医师可能会在乳房内会留下一个小的金属作为标记,以便在之后影像检查中轻松识别该区域。 活检样本被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由专家确定细胞是否为癌细胞,并且会对活检样本进行分析,以确定涉及乳癌的细胞类型、侵袭能力,以及癌细胞是否具有激素受体,或其他可能影响治疗选择的因素。 5.乳房核磁共振 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使用磁铁和无线电波来建立乳房内部的影像。而在进行乳房磁振造影之前,需要先注射染料,这与其他类型的成像检查不同,核磁共振不使用辐射来建立图像。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