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

肺炎是种急性肺部发炎,包含左右肺单叶其一或整个肺部的感染,或非感染所引起的发炎症状,由于负责气体交换的肺泡被发炎物质占据,患者会出现咳嗽、多痰等症状。

常识

肺炎

喝奶呛到也可能变肺炎?注意8症状,6招帮您预防呛咳

许多肺炎患者是因为飞沫中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但也有不少病例是进食时呛咳不慎,把食物或液体吸入气道,引发吸入性肺炎。例如台湾前总统李登辉在2020年因喝牛奶呛咳,咳嗽不止,最终并发吸入性肺炎,不幸逝世。 那么,什么情况会引发吸入性肺炎?罹患者会出现哪些症状?《Hello健康》将为您介绍4大高风险群组,并简列治疗与预防妙招,助你保护呼吸道健康,不让细菌趁虚而入。 什么是吸入性肺炎? 当进食时若不慎呛咳,食物、呕吐物或口腔分泌物可能在吞咽过程中,经由未完全关闭的会厌软骨进入呼吸道,从而导致细菌进入肺部,引发感染与发炎,这种情况称为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 吸入性肺炎的成因 吸入性肺炎多见于吞咽功能退化或咳嗽反射减弱的年长者。常在喝水或进食时因呛咳,异物误入气管,无法顺利咳出,最终进入肺部,引发肺炎。 主要类型包括: 化学性肺炎:常因吸入酸性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化学性灼伤和发炎,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急性肺损伤。 细菌性肺炎:若食物或液体中含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嗜血杆菌等),进入肺部后可能引发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呛咳都会导致吸入性肺炎。若呛入物量多、带菌量高或毒性强,则风险更大。若患者本身下呼吸道防御机制或免疫功能较差,即使少量呛咳也可能引起吸入性肺炎。 吸入性肺炎4大高危险群体 以下群体较容易罹患吸入性肺炎,日常生活与照护中需特别留意: 意识不清者:例如因过量服用镇静安眠药、中风或癫痫发作而意识不清时,呛咳反射减弱,容易导致食物或液体进入呼吸道。 患有吞咽障碍者:包括食道疾病、头颈部或食道肿瘤影响吞咽协调的患者及置有气切管者,在由口进食时也较容易发生呛咳,需额外小心。。 年长者:随年龄增长,神经与吞咽功能逐渐退化,加上抵抗力较弱,使年长者罹患吸入性肺炎的风险更高。 其他高危险群体:因酗酒或因肠胃炎引起剧烈呕吐者,可能吸入胃酸或细菌,导致肺部发炎及需要鼻胃管灌食的患者,若单次灌食量过大,或未先确认胃部排空情况就进食,也可能导致呕吐并增加吸入性肺炎风险。照护者应特别注意。 出现吸入性肺炎症状,应立即就医 咳嗽与呼吸急促是吸入性肺炎的常见征兆。若在进食或饮水后出现以下8种症状,应尽快就医检查,避免延误治疗: 进食后剧烈咳嗽,伴随黏稠痰液,甚至咳血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 胸口刺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加剧) 高烧 发冷 疲倦、嗜睡 食欲不振,伴随恶心或呕吐 意识混乱,严重时甚至休克 吸入性肺炎的诊断方式 医生通常会先评估患者是否属于吸入性肺炎的高风险族群,并结合是否有呛咳或相关症状,再安排以下检查以确认诊断: 胸部X光检查:透过辐射成像,观察肺部是否存在异常浸润或发炎迹象。 痰液培养:收集患者的痰液样本,进行实验室培养,以检测是否存在肺炎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 吸入性肺炎的治疗方式 吸入性肺炎的治疗原则与其他类型肺炎相似,主要以抗生素药物为核心,根据患者感染的致病菌种类,决定具体的抗生素选择与疗程长短。 常见的辅助治疗方式包括: 化痰与止咳药物:协助患者缓解咳嗽及排痰不适。 痰液引流(拍痰或抽痰):促进痰液排出,减轻呼吸道负担。 类固醇药物:部分情况下,医师可能会开立类固醇,以降低肺部发炎反应。 6招预防吸入性肺炎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饭前务必洗手,并进行口腔清洁(可用漱口水或清水),以减少细菌随食物或唾液进入呼吸道的机会。 食物调理为易吞咽形式:吞咽困难的患者食用过稀或过干的食物时,更容易发生呛咳。照护者可在餐点中加入太白粉、莲藕粉等,增加食物黏稠度,降低呛咳风险。 进食时保持正确姿势:建议患者进食时端坐、头部略微前倾。若因身体状况无法完全坐直,可采取约60度的斜躺姿势,并用枕头或毛巾垫高头部,保持身体稍微前倾再进食 进食时避免说话:无论是否存在吞咽障碍,边吃边说话都会增加呛咳及误吸风险。 必要时接受吞咽摄影检查:若长者连续发生两次以上呛咳,应就医评估。医生可能安排吞咽摄影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通过显影剂追踪吞咽过程,确认是否存在障碍,并及早改善。 接种疫苗:65岁及以上长者为高风险族群,建议在政府补助或公告期间,前往各大医疗院所接种流感疫苗与肺炎链球菌疫苗,以降低吸入性肺炎及其他肺炎的风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