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岁的陈小姐,睡前滑手机时,右眼突然一黑,什么都看不到,过了几分钟才恢复视力。隔天她马上请假去看医生,经详细检查后被诊断为“眼中风”。医生提醒她必须好好治疗和注意,否则未来有失明甚至脑中风的风险。
那么,眼中风到底是什么?它和脑中风有什么关系?又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Hello健康》带您一次了解。
眼中风是什么?
眼中风是因为视网膜血管阻塞,造成视力突然下降、模糊,或暂时性失明,是眼科急症之一。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永久失明。
眼中风的高发年龄通常在50至70岁之间,这个阶段的人往往有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三高”问题,因此属于高风险族群,在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盛行率大约为1%。不过,近年来因为“三高”有年轻化的趋势,眼中风的发病年龄也越来越早,已经下降到30、40岁,甚至20多岁的年轻人也可能发生。
眼中风原因:眼睛血栓
视网膜位于眼球壁的最内层,主要负责感光和成像,并且由中央动脉和中央静脉这两条主要血管供应。它们在视网膜上分支,提供氧气和养分,同时带走代谢废物。
一旦视网膜的动脉或静脉形成血栓,细胞就会因为缺乏氧气和养分而在数小时内死亡,使视网膜失去感光和成像功能,进而导致视力减退或丧失。
眼中风8大高风险人群
任何有血管阻塞高风险因素的人,都比较容易发生眼中风。高危人群包括:
- 50岁以上的年长者
- 有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人
- 心血管疾病患者
- 有中风家族史的人
- 肥胖者
- 长期抽烟、过量饮酒的人
- 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
- 青光眼患者(因眼压过高,视网膜血管较容易阻塞)
眼中风一般分成两大类
连接视网膜的血管有中央动脉与中央静脉,并在视网膜上分支。若阻塞发生在动脉,不论是中央动脉或分支动脉,称为视网膜动脉阻塞;若阻塞发生在静脉,则称为视网膜静脉阻塞。一般来说,若阻塞发生在中央血管,症状会比分支血管严重,因为它会直接影响整个视网膜的血液循环。
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央静脉或分支静脉发生阻塞
- 这种情况较为常见
- 会导致血液经由动脉输入视网膜后无法顺利流出,进而影响动脉的血流量
- 整体来说,伤害相对较轻,预后也较好,但患者的视力往往难以完全恢复到原有状态。
视网膜动脉阻塞:中央动脉或分支动脉发生阻塞
- 这种情况较少见,但影响较大。
- 由于血液无法流入视网膜,视网膜细胞会因缺氧而坏死
- 整体来说,伤害较严重,阻塞位置越靠近中央动脉,视力受损就越严重,治疗效果较有限
眼睛突然模糊或一片黑?小心是眼中风前兆!
眼中风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单眼暂时性视力模糊或突然眼前一黑,但几分钟后又恢复正常。这其实是眼中风的警讯,代表血管即将完全阻塞,症状还可能反覆出现。
一旦眼中风真的发作,患者的单边眼睛会突然、无痛地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或视力丧失,而且不会自行改善。此时必须立即就医,因为视网膜血管若阻塞超过90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导致永久性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眼中风不只是眼睛问题,小心脑中风警讯!
眼中风虽然本身不会直接导致脑中风,但它常被视为脑中风的前兆。因为眼睛和大脑的血管都来自同一源头──颈动脉。若眼睛的血管已经出现血栓,代表大脑或颈部血管也可能有阻塞风险。
因此,一旦出现眼中风症状,必须尽快就医,安排抽血、颈动脉超声波等检查,并同时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改善生活作息与饮食,才能降低血栓风险。
临床数据显示,若眼中风没有妥善处理,3年内发生脑中风的风险增加约30%,5年内更高达70%以上。
眼中风会好吗?眼中风治疗愈早、恢复机会更高
医生会根据血管阻塞的位置与严重程度,尽快采取治疗,以挽救缺血、发炎的视网膜组织。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
- 降眼压治疗:透过前房穿刺、口服降眼压药物或使用降眼压眼药水,帮助降低眼压。
- 血栓溶解治疗:施打血栓溶解剂,让阻塞血管再度恢复灌流,改善缺血区域的血流。
- 视网膜雷射治疗:减少眼中风对视力造成的损害及后续并发症,提升视力保留的机会。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这是近年来常用的新疗法。眼中风后常会伴随黄斑部水肿,导致视力下降或失明。通过直接将药物注射到眼球内,可以有效减轻水肿,帮助患者恢复部分视力。
- 新型长效类固醇眼内注射:通常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使用,能减少视网膜发炎,加速视力恢复,延缓后遗症。
经过治疗后,如果病情已进入慢性阶段、且没有出现并发症,医生一般会建议以保守性药物来维持。若病情恢复不理想,则可能需要进一步考虑雷射治疗,或进行长效型类固醇眼内注射,以帮助改善复原情况。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