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名医解说:中年发福的真正元凶,不只是新陈代谢|医BooK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饮食比过去更节制,体重却逐年增加,连大学时期的牛仔裤都再也穿不下。多数人会把原因归咎于“年过中年,新陈代谢变慢”。

名医解说:中年发福的真正元凶,不只是新陈代谢|医BooK

然而,2021年发表在《科学》(Science)期刊的一项研究显示:新陈代谢在成年阶段20岁至60岁之间几乎没有明显变化,依然保持旺盛。直到60岁以后,新陈代谢才会出现不可逆转的下降。

如果新陈代谢不是原因,那中年发胖的真凶是谁?

简单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致胖环境”(Obesogenic Environment)。人类的基因从狩猎、采集时代到现代,其实没有太大改变,依然保留着适应“食物稀缺、随时可能饥荒”的特性。

然而,如今我们生活在富裕社会,随时可以取得高热量、美味的食物,但日常活动量却大幅减少──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或窝在沙发上滑手机。

吃得多、动得少,才是让我们逐渐发胖的主要原因。

糖分过量,隐藏的全民健康隐忧

在新加坡及全球,肥胖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根据新加坡卫生部资料,本地每10名成年人中,就有约4人属于过重或肥胖,而肥胖更是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子。

肥胖的成因复杂,但饮食习惯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许多人以为,只要少吃甜食与含糖饮料,就能避免发胖。然而,真正隐藏的风险往往来自我们日常三餐的醣类主食 —— 米饭、面包、面条、点心等。

醣类本身并无害处,它是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供给大脑、中枢神经和肌肉运作。但若摄取过量,身体无法即时消耗,就会转化为肝糖和体脂肪储存,尤其容易堆积在腹部,形成所谓的“醣胖”。

这种长期累积的脂肪不仅改变体态,还会显著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与中风的风险。

如何改善体重管理?别急着戒醣,从一份醣开始建立健康习惯

由此可见,无论是为了健康还是维持体态,我们都需要重新培养正确的“吃醣”习惯。

有些临床经验丰富的台湾游能俊医生也曾分享自身案例:尽管行医多年,照顾过无数糖尿病患者,但自己也因生活习惯而进入糖尿病前期。为了改善健康,他开始实行低醣饮食,并通过亲身监测血糖来验证不同食物对身体的影响。

结果显示,控制醣类的份量才是关键。同时,搭配规律运动,他不仅成功逆转糖尿病前期,还减重超过 20 公斤,并长期维持健康的体脂率。

他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临床的统计,建议18 岁以后的成年人应开始注意醣类摄取。因为在青春期过后,荷尔蒙趋于稳定,加上活动量随着生活方式逐渐减少,过多的醣类反而会成为身体的负担。

游医生的实践方法有:

  • 每餐:以1份醣类为主
  • 蔬菜:每餐搭配3份蔬菜
  • 水果:每天2次半碗水果

这样一来,每日大约摄取6份醣类(约90克),既能满足身体所需能量,也能避免摄取过量。

此外,肌肉量通常在25岁左右达到高峰,此后会逐渐下降,到了60岁后流失速度明显加快。因此,从青春期结束到年长阶段,都应该注意蛋白质的摄取,以延缓肌肉流失。

蛋白质摄取建议:

  • 一般成年人: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
  • 已出现肌少问题者:每日每公斤体重1.5克

长期维持足量的蛋白质摄取,加上规律运动,是保持肌力与延缓老化的关键。

因此,游医生长期推广133低醣饮食,它是一种以营养份量为概念的饮食方法,帮助维持血糖稳定,同时促进减脂与增肌。若以实际餐盘比例来呈现,约等于321饮食法则

  • 3(蔬菜,占餐盘一半):每餐三碗约八分满的蔬菜(约 25 克 × 3 份),建议选择不同颜色的蔬菜搭配,增加营养多样性。
  • 2(蛋白质,占餐盘三分之一):每餐约 2 份蛋白质(每份 7 克),相当于一杯豆浆加上两颗鸡蛋。
  • 1(醣类,占餐盘六分之一):每餐 1 份醣类(约 40 克),相当于一汤匙的米饭或面条,或三颗水饺。

最后,游医师建议,饮食方式不需要频繁更换或分阶段调整。因为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本身并不容易,一旦建立,就应该长期维持下去,并持续贯彻到年老。

本文摘自:

作者:

  • 《慢老》作者黄惠如及新陈代谢科权威名医游能俊(游能俊诊所院长)

出版社:

  • 天下杂志

《醣胖》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天下杂志)

免责声明

Hello 健康不提供个人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现行版本

2025/09/23

编写者 游能俊醫師

Jeff Ong 更新

由 游能俊醫師 撰写,内分泌科,游能俊診所。更新于 2025/09/23。

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