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多亏它日复一日规律跳动,我们才能顺利进行各种日常活动。但您知道吗?当心脏结构出现异常,例如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 PFO),可能会影响血液输送,并对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究竟什么是卵圆孔未闭?它真的只发生在新生儿吗?还是成年人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况?《Hello健康》特别邀请台湾万芳医院小儿心脏专科医师黄斯炜来为你揭开卵圆孔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卵圆孔?
在宝宝尚未出生时,胎儿是通过脐带从母体获取氧气与养分的。大部分血液会先经由脐静脉流入下腔静脉,再与下肢回流的血液汇合后进入右心房。
进入右心房的血液会与上腔静脉带来的血液混合,再通过卵圆孔(Foramen ovale)进入左心房,继而由左心室泵送到全身。
因此,在胎儿阶段,卵圆孔是所有宝宝都会有,而且是正常且必要的心脏结构。
什么是卵圆孔“未闭合”?
宝宝出生后,由于左心房压力升高,像瓣膜一样的卵圆孔通常会自然关闭。然而,部分新生儿因心脏结构的关系,卵圆孔未能完全关闭,这种情况就称为卵圆孔未闭合(Patent Foramen Ovale, PFO),又称为开放性卵圆孔。
宝宝心脏有“小洞”?先别慌,大多数可自行闭合
卵圆孔位于左、右心房之间。一般来说,出生 2 周内的新生儿若出现卵圆孔未闭合,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研究显示,大约一半的宝宝会在 3 个月大时逐渐闭合;而 约 95% 的宝宝会在 1 岁前自然闭合。因此,家长若发现宝宝有卵圆孔未闭合,不必过度紧张,大多数情况下能自行痊愈。
如果孩子有卵圆孔未闭合,通常建议等宝宝满 1 岁后,再安排 心脏超声波(Echocardiogram)检查,确认卵圆孔是否已自然闭合。
若家长因保险或其他需求需要更早确认,也可以选择自费为新生儿进行心脏超声波筛检。检查后若结果正常,医生可协助开具相关诊断证明。
圆孔未闭合会造成哪些症状?
许多父母在得知宝宝有卵圆孔未闭合时,往往会担心:是否会出现不良症状,甚至影响成长发育?
事实上,大多数新生儿即使有卵圆孔未闭合,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除非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或结构异常,否则宝宝的日常照顾与一般婴儿无异,只需按照医生建议进行定期追踪检查即可
卵圆孔未闭合需要治疗吗?
目前,卵圆孔未闭合可透过开胸手术或心导管手术 进行治疗,但大多数情况下以心导管方式为主。如果患者 没有任何不适或相关并发症,通常只需定期回诊,由医生追踪卵圆孔的变化即可。若卵圆孔有逐渐扩大,或患者曾经发生缺血性中风,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建议最合适的治疗方式。
卵圆孔未闭合会导致中风吗?
有些人可能听过这样的说法:“卵圆孔未闭合会造成中风。”
对此,黄斯炜医生解释,根据解剖研究发现,大约四分之一的健康成年人都有卵圆孔未闭合。他举例说:“如果卵圆孔未闭合真的会直接导致中风,那么四个成年人一起聚餐,其中就会有一位是中风患者。但事实并非如此,中风的比例远没有这么高。”
因此,“卵圆孔未闭合一定会造成中风”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卵圆孔未闭合会造成中风”的说法从何而来?
黄斯炜医生解释:“这要从中风谈起。中风的原因很多,如果患者经过各种检查仍找不到明确病因,就会被归类为 不明原因中风(Cryptogenic stroke)。”
研究发现,部分不明原因中风患者同时存在卵圆孔未闭合(PFO)。在这些情况下,若透过手术将卵圆孔关闭,可以减少中风再次发生的风险。
因此,较为准确的说法是:当患者发生“不明原因中风”并且发现存在卵圆孔未闭合时,透过关闭卵圆孔,可以降低再次中风的风险。
卵圆孔未闭合可透过手术改善
卵圆孔未闭合可以透过手术来关闭缺口。过去多采用传统外科手术,但因风险较高(如伤口感染、术后出血),近年来已逐渐以卵圆孔封堵手术 为主。
在此手术中,医生会通过股静脉(鼠蹊部)置入导管,沿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再穿过卵圆孔至左心房,放置关闭器后将导管抽出,即可完成。
这种手术的优点是手术时间短、伤口小、恢复快。术后患者只需按照医嘱定期服药约半年,并回诊追踪。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