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炎是人体在遭遇病毒或细菌入侵时产生的免疫反应,能帮助抵抗病菌、加速伤口愈合。但如果发炎发生在心脏,就会比较严重,可能引发并发症,例如心内膜炎(Endocarditis)和心肌炎(Myocarditis)。
以下《Hello健康》将带您了解心肌炎的成因、症状、治疗方式与预防方法。
什么是心肌炎?
顾名思义,心肌炎就是心脏肌肉发炎。多数是因为病毒感染引起,当病毒侵入心脏造成发炎时,病人的心脏泵血功能可能会减弱,心脏的电传导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心跳过快或不规则,也就是所谓的心律不整(Arrhythmia)。另外,心肌炎也可能导致心脏动脉出现斑块,增加中风和心肌梗塞的风险。
造成心肌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病毒、细菌,甚至寄生虫感染,都有可能让心脏发炎。以下是一些可能引起心肌炎的原因:
病毒感染
- 腺病毒(Adenovirus)
- 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 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 微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
-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简称 HSV)
-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 肠病毒(Enterovirus)如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及伊科病毒(Echovirus)
- 德国麻疹(German measles)
- 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 EBV)
- 人类疱疹病毒第六型(Human herpes virus 6, HHV-6)
- 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细菌感染
-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 链球菌(Streptococcus)
- 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 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寄生虫感染
- 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
- 弓形虫(Toxoplasma)
真菌感染
- 念珠菌(Candida)
- 霉菌,如麴菌(Aspergillus)
- 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自体免疫疾病
-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 全身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简称 SLE)
- 高安氏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
- 韦格纳氏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又称华格纳氏肉芽肿)
- 巨细胞动脉炎(Giant cell arteritis,简称 GCA)
药物治疗
一些治疗癌症的药物、抗生素、抗癫痫药物,以及古柯硷(Cocaine),都有可能导致心肌炎。
心肌炎的种类
根据新加坡安心基金会(MyHeart.sg)的说明,心心肌炎在病程上通常分为3种类型:
1. 急性心肌炎(Acute myocarditis)
- 病情来得很突然,常在数天或数周内出现症状。
- 患者可能出现胸口痛、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或不规则。
- 有些病人甚至会因为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而发生心衰竭或休克。
- 急性心肌炎若及时发现并治疗,有机会完全康复,但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2. 亚急性心肌炎(Subacute myocarditis)
- 病程发展比较慢,不像急性那么突然。
- 病人可能在几周到几个月内慢慢出现疲倦、运动时气促、心律不整等情况。
- 因为症状不太明显,容易被忽略或当成一般疲劳。
- 若没有妥善治疗,亚急性心肌炎有机会恶化成慢性心脏病。
3. 慢性心肌炎(Chronic myocarditis)
- 炎症长期存在,可能持续数个月甚至数年。
- 患者的心脏肌肉长期受到损害,导致心脏扩大或心功能衰退。
- 常见表现包括:心力衰竭(容易喘、脚水肿)、长期心律不整。
- 慢性心肌炎通常比较难完全痊愈,需要长期追踪与药物控制。
心肌炎的症状
心肌炎的表现差别很大,部分病人可能完全没有症状;症状轻微时,可能只是胸口不舒服或容易喘;但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以下是心肌炎常见的症状:
- 胸痛
- 头痛
- 喉咙痛
- 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
- 发烧
- 腹泻(Diarrhea)
- 容易疲累、乏力
- 心律不整(心跳过快或不规则)
- 下肢水肿(脚或脚踝肿胀)
- 关节疼痛
心肌炎的诊断方法
早期发现与诊断,是避免心肌炎恶化和减少心脏受损的关键。常见的诊断方式包括:
1. 血液检查(Blood test):
- 测量白血球和红血球数量
- 检测心脏酵素,例如:肌钙蛋白(Troponin)、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肌红蛋白(Myoglobin)、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可帮助判断心肌是否受损。
2.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EKG):
- 记录心脏电流活动
- 检测是否有心律不整或电传导异常。
3.胸部 X 光(Chest X-ray):
- 观察心脏形状和大小
- 判断心脏周围是否有积液,提示可能有心脏衰竭。
4. 心脏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 利用超音波观察心脏跳动
- 检查有无心脏扩大、泵血功能异常或瓣膜问题。
5. 冠状动脉血管摄影(Coronary angiography):
- 又称心导管检查(Cardiac catheterization)
- 将导管从腹股沟、手臂或颈部血管送入心脏
- 用来评估心脏血管情况,排除冠心病引起的胸痛。
6. 心肌组织切片(Endomyocardial biopsy):
- 医生在进行心导管时,可能取少量心肌组织
- 在实验室分析,确认有无炎症或感染。
心肌炎的高风险群体
如果属于以上族群,建议定期检查心脏健康。一旦出现胸痛、呼吸急促或心律不整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 自体免疫疾病患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等,会提高心肌炎风险。
- 年轻人:比中年或老年人更常见。
- 男性:男性患病风险高于女性,但女性更容易因为红斑狼疮等自体免疫疾病而引发心肌炎。
- 遗传性疾病患者:例如家族性地中海热(Familial Mediterranean Fever)、TRAPS 等,会影响身体的发炎反应。
- 长期酗酒者:过量饮酒可造成心肌发炎,严重时引发心衰竭。
- 癌症患者:免疫力较低,容易感染;某些治疗乳癌、肺癌、淋巴瘤的药物也可能引起心肌炎。
-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较差,又常伴随肥胖,增加感染及心脏疾病风险。
- 严重皮肤损伤者:如烧烫伤反复感染,更容易导致病菌入侵,引发心肌炎
- 爱滋病患者(HIV/AIDS):免疫系统受破坏,感染风险更高。
- 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液废物累积,增加心脏发炎机会。
- 放射治疗患者:少部分人在接受放射线治疗后,可能出现心肌炎。
心肌炎的并发症
- 心律不整:心脏肌肉受损会影响电传导,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 心脏衰竭:当心肌受损严重时,心脏泵血功能会明显下降。严重情况下,病人可能需要 心室辅助器(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VAD) 来协助泵血,甚至需要心脏移植手术。
- 心肌梗塞: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血液在心脏内滞留形成血块。一旦血块堵塞冠状动脉,就会引发心脏病发作。
- 中风:若血块从心脏流到脑部,堵塞脑血管,就可能引发中风。
- 心因性猝死:严重的心律不整会导致心跳骤停,如果没有即时治疗,可能会造成猝死。
心肌炎的治疗方法
轻微的心肌炎,大部分可以自行恢复,或在药物治疗下痊愈。若症状轻微,医生通常会建议:暂停剧烈或竞技运动3至6个月,让心脏充分休息,避免炎症恶化。
但若症状较严重,则可能需要以下治疗方式:
- 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减少发炎,适合用在自体免疫疾病引起的心肌炎。
- 利尿剂(Diuretic):例如呋塞米(Furosemide),帮助身体排走多余水分,减轻心脏负担。
- 抗生素:用来治疗细菌感染引发的心肌炎。
-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也可能有助于控制心肌炎症状。
心脏衰竭治疗
心肌炎有时会导致心脏衰竭,遇到这种情况,医生通常会采用以下方式来治疗。
- 心脏衰竭药物:心脏衰竭药物:如果心肌炎引起心脏衰竭,医生可能会使用 乙型阻断剂(β-blocker)、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 或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 来减轻心脏负担。
- 主动脉内气球帮浦(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通过导管将气球放入主动脉,利用气球充放气循环,帮助减少心脏负荷并增加血流量。
- 心室辅助器(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VAD):一种植入体内的机械帮浦,协助虚弱的心脏把血液泵送到全身,也常用于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
- 严重心脏衰竭:若病人因心肌炎导致严重心衰竭,医生可能会使用叶克膜(体外膜式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 来暂时接管心肺功能,维持循环和供氧,等待心脏移植机会。
心肌炎的预防方法
预防心肌炎的关键在于降低感染风险。同时,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也能减少身体的发炎反应,不仅有助预防心肌炎,也能保护整体心脏健康。以下是 5 个常见的预防方法:
1. 接种疫苗:例如流感疫苗、德国麻疹疫苗,可以帮助预防病毒感染。
2.保持安全性行为:避免爱滋病(HIV),因为它会降低免疫力,让身体更容易受到感染。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清洁,勤洗手,能减少病菌传播的机会。
4.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戒烟、少吃快餐和加工食品、减少饮酒、保持健康体重,并进行规律运动,有助增强免疫力,也能降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5. 避免壁虱叮咬:带有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的壁虱可能导致莱姆病(Lyme disease),进而引发心肌炎。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