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什么?形成原因与高风险食物一次看懂

近期台湾宝林茶室(Poh Lin Tea House)爆发一起罕见且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根据台湾卫福部的检测结果,经对死者遗体与疑似中毒患者的样本进行分析,共检出22份样本含有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又称米酵菌酸)。确认这是台湾本地首起邦克列酸中毒个案。截至6月11日,事件共造成6人死亡,其余患者仍在医院接受治疗与监测。

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什么?形成原因与高风险食物一次看懂

邦克列酸是一种由椰子、玉米或淀粉类食物受污染发酵后产生的高毒性代谢物,摄入后可造成肝脏、肾脏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严重时可致命。究竟这种毒素是如何产生?哪些食物风险最高?若不慎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又该如何处理与预防?《Hello医师》为您整理以下重点,一起了解并远离邦克列酸中毒的风险。

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是什么?如何产生?

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 是一种由特定细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天然毒素。这种物质最早在被污染的发酵食品中被发现,尤其是以椰子、玉米、木薯或其他淀粉类食材为原料的传统发酵制品。邦克列酸是由一种名为米曲霉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 的细菌在发酵环境中产生的。当发酵条件不当、环境温度偏高或卫生不佳时,细菌容易繁殖并分泌这种剧毒物质。

邦克列酸是一种罕见但高毒性的粒线体毒素,由细菌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亦称椰毒伯克氏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与植物表面,当玉米、椰子或其他淀粉类食物在卫生条件不佳的情况下进行发酵时,就可能让细菌繁殖并产生邦克列酸毒素。研究显示,摄氏22至30度是最适合该细菌生长与产毒的温度区间,因此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如印尼、中国及莫桑比克)都曾发生过与邦克列酸相关的严重食物中毒事件。

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是一种极度稳定且高毒性的天然毒素,一旦形成于食物中,即使经过清洗、浸泡、煮沸或高压烹调,也无法去除或破坏其毒性。研究显示,邦克列酸的致死剂量极低:成人只需摄入约1至1.5毫克即可能造成死亡;在动物实验中,大鼠摄入每100克体重约2毫克 的邦克列酸后,会在2至5小时内死亡。

邦克列酸的主要生长条件

  • 温度范围: 约22°C至33°C为最适合的繁殖环境。
  • 酸碱值(pH): 6.5至 8.0,即略偏中性或弱碱性的环境最利于毒素生成。
  • 氯化钠浓度: 低盐环境(少于1.5–2%NaCl)有助细菌生长;过高盐分会抑制其活性。
  • 脂质来源: 毒素生成常与油脂含量较高的食材有关,尤其是含有甘油、油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及椰子油脂(20–50% 浓度)的食物,例如椰浆、发酵椰肉或油脂丰富的玉米制品。

为何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毒性如此强?

台湾大学毒理研究所教授姜至刚说,人体内的粒线体(mitochondria)就像细胞的“发电厂”,负责制造三磷酸腺苷(ATP)——这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分子。邦克列酸进入体内后,会抑制粒线体中 ATP 的生成过程,使细胞瞬间失去能量供应。

姜至刚也说,由唐菖蒲伯克氏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属于一种粒线体毒素(mitochondrial toxin)。该毒素会干扰细胞能量代谢,阻断粒线体生成三磷酸腺苷(ATP)的能力。当细胞无法产生能量时,体内耗氧量较高的器官最先受到损伤,包括:肝脏衰竭、代谢性酸中毒,甚至脑部、心脏肌肉全都因此而瘫痪。

因此,即使即使浓度极低也可能致命。摄入后,毒素会迅速干扰身体能量代谢与细胞功能,使耗氧量高的器官(如肝脏、心脏与大脑)受到严重影响。早期症状(摄入后数小时内) 包括:明显的身体无力或头晕、腹痛、恶心与呕吐、腹泻与脱水等。随着病情恶化,患者的肠胃道功能会迅速衰退,导致肠黏膜受损血便等症状。在重症阶段,可能出现:血压急剧下降、呼吸困难心律不整、心肺功能停止(OHCA,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等。

根据研究资料,邦克列酸属于一种高稳定性、长半衰期的天然毒素。其在人体内的半衰期约为102小时,也就是说,即使没有继续摄入,体内毒素浓度每经过约四天才会减少一半。由于邦克列酸在体内分解缓慢,毒性会持续累积,因此中毒后症状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迅速恶化,导致严重的肝、肾及中枢神经损伤,并可能造成多重器官衰竭。临床文献显示,邦克列酸中毒的死亡率介于 30% 至 100% 之间,视摄入剂量、患者健康状况与治疗时机而定。

邦克列酸最常出现的6种高风险食物

邦克列酸通常在淀粉类或油脂含量高的食物被长时间发酵、浸泡或储存不当时形成。当环境温度偏高、空气流通不佳时,细菌更容易繁殖并分泌毒素。以下6类食物是最常被发现含有邦克列酸风险的食品类型:

  • 发酵玉米面粉:未经冷藏或发酵过久的玉米粉,是邦克列酸生成的主要来源之一。
  • 变质的淀粉类食品:如发酵时间过长或保存不当的粉类制品。
  • 黑木耳与白木耳(泡发过久者):若干木耳长时间浸泡在室温水中,容易被细菌污染并产生毒素。
  • 糯米与汤圆类制品:尤其是使用隔夜或未妥善保存的糯米浆发酵制成者。
  • 马铃薯粉制品:如粉条、粉皮、粉团等若储存温度过高或发酵不当,可能产生毒素。
  • 甘薯粉制品:同样在长时间潮湿储存或重复发酵条件下,可能成为邦克列酸的温床。

邦克列酸中毒的10大症状

邦克列酸是一种高毒性天然毒素,可严重损伤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初期的症状常与一般食物中毒或消化不良相似,因此容易被忽视。若在进食后2小时内出现以下任一症状,应立即就医:

  • 胃部不适
  • 恶心或呕吐
  • 腹胀与腹痛
  • 全身无力、乏力感
  • 头晕或头痛
  • 嗜睡或意识模糊
  • 器官充血或水肿(尤其是肝脏与肾脏)
  • 急性肝肾功能受损(肝酵素升高、尿量减少)
  • 少尿或血尿
  • 严重个案可致死亡(死亡率介于30%–100%)

不慎摄入邦克列酸怎么办?

目前,邦克列酸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一旦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只能透过支持性治疗(supportive treatment)来维持身体功能,包括补充体液、电解质平衡与监测肝、肾功能。若怀疑自己或他人食用含有邦克列酸的食物,应立即采取以下步骤:

  • 尽快就医:立即前往最近的医院急诊部。邦克列酸毒性极强,拖延就医可能导致严重肝肾损伤或休克。到院时请告知医生曾食用的食物种类、时间与数量。
  • 切勿自行用药或延误治疗:中毒后不应在家中自行服药或依赖偏方,应让医疗团队决定是否需要洗胃、静脉输液或血液透析(haemodialysis)等治疗
  • 保留可疑食物样本:将剩余食物或呕吐物样本妥善保存(密封冷藏),以供医院或食品安全机构检验,协助确认中毒来源与类型。

邦克列酸食物中毒:预防5大重点

目前尚无简便且快速的检测方法可侦测邦克列酸,而这种毒素不会因清洗、浸泡或高温烹煮而被破坏。因此,预防是最关键的防线。为降低中毒风险,公众在日常饮食与食物制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5点:

  • 制作发酵类食品时要勤换水:发酵过程中应定期更换清洁用水,避免让原料长时间处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中。
  • 避免长时间浸泡食物,必要时冷藏保存:如需浸泡豆类、木耳或淀粉类原料,应放入冰箱保存,并在短时间内使用完毕,避免在室温下放置过久。
  • 保持环境与食品制作卫生:确保发酵容器、厨具及储存区域清洁干燥,防止细菌滋生或交叉污染。
  • 不食用变质或储存不当的发酵食品:避免食用颜色、气味或质地异常的淀粉类或发酵制品,尤其是自行制作或长期存放的食物。
  • 避免生食或未完全加热的发酵类食品:虽然邦克列酸无法被高温破坏,但生食风险更高,应确保食品经过安全处理并遵循正确储存方式。

以下是根据公开文献整理印尼、中国、莫三比克(Mozambique)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 BA)中毒事件的影响人数与死亡率统计:

国家 统计区间 影响人数 死亡人数
印尼 1951至2013 9336 1112
中国 1953至2014 2359 905
莫三比克 2015 200 75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免责声明

Hello 健康不提供个人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1. Bongkrekic Acid-a Review of a Lesser-Known Mitochondrial Toxin(Journal of Medical Toxicology)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440313/ Accessed March 27, 2024.
  2. The toxicokinetic and extracorporeal removal of bongkrekic acid during blood purification therapies: A case report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652101/ Accessed October 15, 2025.
  3. 「宝林茶室」疑似食品中毒案件最新调查https://www.mohw.gov.tw/cp-16-78165-1.html Accessed March 27, 2024.
  4. 食物安全焦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食物安全中心)https://www.cfs.gov.hk/tc_chi/multimedia/multimedia_pub/multimedia_pub_fsf_158_04.html Accessed March 27, 2024.
  5. 米酵酸菌酸(中国顺丰县人民政府)​​https://www.fengshun.gov.cn/attachment/0/83/83380/2081759.doc Accessed March 27, 2024.
  6. 米酵酸菌酸的罪恶“自述”(中国上海科普网) https://www.shkp.org.cn/articles/2023/08/wx441946.html Accessed March 27, 2024.

现行版本

2025/10/15

文: 黃欣妍

资料查核: Hello 健康

Jeff Ong 更新


相关文章

基孔肯雅热病例激增一倍,官方加强监测防控

什么是食物中毒?症状、原因与治疗方式全解析


事实查核由 Hello 健康 完成。由 黃欣妍 撰写。更新于 2025/10/15。

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