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蔓延,已入侵欧美及亚洲超过20个国家。据报道,约有一半感染个案在确诊后90天内死亡,引起各国公共卫生机构的高度警戒。
根据《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报道,美国纽约市一名老年患者在腹部手术后感染耳念珠菌。尽管医院立即采取隔离措施,患者仍于90天后不幸去世。事后检测发现,该病房多处表面受到污染,医院不得不进行大规模消毒。
耳念珠菌属于多重抗药性真菌(Multidrug-resistant fungus),能在医院环境中长期存活,并且对多种常见抗真菌药物产生抗药性。此病菌主要威胁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例如长期住院、使用呼吸器或导管的患者。
目前,新加坡尚未出现耳念珠菌的社区传播案例,但卫生专家提醒公众保持警惕。随着抗生素与抗真菌药物的滥用问题日益严重,英国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每年可能有多达1,000万人死于抗药性感染。
什么是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一种真菌(Fungus),属于与酵母菌、霉菌同类的微生物。它于2009年在日本首次被发现,之后陆续在全球多个国家出现感染病例。
耳念珠菌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多重抗药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能抵抗多种常见的抗真菌药物,使治疗难度大幅提高。
此外,耳念珠菌不易被一般实验室方法准确鉴定,必须使用专门的分子检测技术(如基因定序或质谱分析)才能正确识别。若误判为其他真菌种类,可能导致延误治疗或感染控制失当,进而造成院内传播。
由于耳念珠菌具有高抗药性、易在医疗机构环境存活、且能造成严重感染,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已将其列为紧急公共卫生威胁”(Urgent Threat Pathogen)之一。
耳念珠菌的传播途径
根据现有研究,耳念珠菌主要透过接触传播。它可经由以下方式在人与环境之间扩散:
- 接触受污染的表面或医疗设备(如病床、监测仪器、导管等)
-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例如医护人员在照护患者时未彻底洗手
由于耳念珠菌能在医疗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且具高度抗药性,经常进出医院或长期住院的患者属于较高风险群体。
感染耳念珠菌后的症状
感染耳念珠菌后,真菌可能进入血液并扩散至全身,引起系统性或侵入性感染。常见症状包括:
- 持续性发烧
- 身体疼痛或不适
- 极度疲倦、虚弱
在严重的情况下,耳念珠菌可造成血液感染(Candidemia),或影响伤口、耳部及其他器官。然而,仅凭这些症状无法准确判断是否感染耳念珠菌,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才能确诊。
目前,医学上虽可在呼吸道或尿液样本中检测到耳念珠菌,但尚未有充分证据显示它一定会引起肺部或膀胱感染。
感染耳念珠菌的高风险群体
根据目前的临床观察与研究资料,以下人群较容易感染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
- 手术后处于恢复期的患者
- 糖尿病(Diabetes)患者
- 长期或频繁使用广效抗生素(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或抗真菌药物者
- 免疫力较弱、正在住院治疗的患者
- 使用呼吸器、静脉导管或导尿管等医疗设备者
对于身体健康、免疫系统正常的人来说,感染耳念珠菌的风险相对较低。
- 维持均衡饮食与规律运动,提升免疫力
- 养成良好的睡眠与作息习惯
- 避免滥用抗生素或自行用药
- 进出医院与公共场所时,应勤洗手并保持个人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