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障碍

饮食障碍症(Eating Disorders),又称饮食失调,是一类与进食行为相关的心理疾病,患者通常对体重、身材或饮食控制产生强烈焦虑,进而出现不正常的饮食行为,严重时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常见类型包括: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心因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及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饮食障碍不仅影响身体,还与自我认同、焦虑、忧郁等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若有类似症状,建议尽早寻求心理或精神科专业协助,以便全面治疗与支持康复。

常识

饮食障碍

暴食症:定义、症状、成因、诊断与治疗

暴食症的定义 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BED,又称嗜食症)是一种进食障碍,指个体在进食时缺乏控制能力,反覆出现过度饮食的行为。常见特征包括:整天几乎都在想着食物、习惯偷偷进食、把食物当作纾解压力或无聊的方式、想停止进食却做不到,并因此感到懊恼或自责。 暴食症在全球范围内相当普遍,任何年龄层都有可能发生。对部分患者而言,暴食症可能呈现间歇性发作。如果未能及时觉察并寻求协助,长久下来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引发肥胖(Obesity)及相关慢性疾病。 暴食症的症状 在短时间内吃下大量食物,而且难以停止。 无法控制自己选择或摄取的食物。 即使已经吃饱,仍想继续进食。 有囤积食物的习惯。 把进食当作唯一的纾压方式,但事后常感到羞愧或内疚。 经常感到嘴馋,不断想着食物。 过度担心自己的体重或外表。 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若如果您有上述症状或任何疑问,建议尽早谘询医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若出现其他未列出的症状,也应寻求专业医疗意见。 暴食症的原因 可能导致暴食症的原因包括: 饮食相关的心理困扰:例如对饮食或体重有过度关注与负面想法。 心理与情绪因素:寂寞、自尊心低落,或伴随抑郁症(Depression)。 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人患有进食障碍或相关心理疾病,风险较高。 社会与文化影响:受到瘦身文化、媒体或同伴压力的影响。 身体羞辱(Body-shaming):因外貌或体型被批评,产生强烈负面情绪,进而影响饮食行为。 暴食症的风险因素 容易增加暴食症风险的因素包括: 生活习惯:例如长期不规律饮食或节食过度。 心理状态:如自尊心低落、长期压力或情绪困扰。 精神健康状况: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人曾患进食障碍或相关心理疾病,风险较高。 暴食症的诊断与治疗 以下内容仅供一般资讯参考,并不构成医疗诊断。若您需要进一步的协助或专业意见,请谘询医生。 如何诊断为暴食症 医生会询问患者过往的饮食习惯,以及相关症状持续的时间与频率,以协助确认是否符合暴食症的诊断标准。有时医生也会安排相关评估或检测,以排除其他医学疾病,并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暴食症的3种常见治疗方法 目前临床上有效的暴食症治疗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透过帮助患者认识和调整自身的想法与情绪,从而改变进食行为与反应。 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IPT):也称人际关系治疗,重点在于改善患者与家人、朋友或同事的关系,以减少因人际困扰引发的暴食行为。 辩证式行为治疗(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着重训练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调节技巧,协助减少冲动性进食。 由专业人士带领的团体谘商治疗,也可能为患者带来正面影响。透过同伴支持与经验分享,患者能够获得更多理解与鼓励,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改善暴食症的生活调整与居家方法 以下方式或许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暴食症: 认识心理因素:暴食症往往与心理状态有关,认清这一点,有助于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学习区分饥饿与情绪:许多暴食行为是由情绪驱动的。尝试辨别真正的饥饿感,并设定规律的进食时间,例如每天三餐,加上下午一份小点心。 面对进食冲动时的自我对话:当想吃东西的欲望袭来时,可以先深呼吸,并问自己:为什么我一定要现在吃?、我能不能稍后再吃?或我现在真正的感觉是什么?这些问题有助于抑制冲动,减少不必要的进食。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包括规律运动、充足睡眠,并主动与专业人士讨论自身情况。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