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防治

自杀防治是每个人都应重视的议题,新加坡也不例外。尽管自杀并非全国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但在青少年、职场人士与年长者族群中,心理压力与求助无门的问题仍持续存在。自杀可能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我们必须更加敏感与警觉。 若您或身边亲友有心理困扰或自杀念头,请勇敢寻求协助,新加坡提供多项24小时心理支援服务包括新加坡援人协会(SOS)热线  1767、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IMH)热线 +65 6389 2222及青少年与家庭支援(TOUCHline)1800 377 2252。 此外,新加坡也积极推广“心理健康守门人培训”(Gatekeeper Programme),鼓励公众透过“1问 2应 3转介”的方式支持有需要的人,只要我们愿意多留一步心,就有可能为身边的人带来转机。你我都可以成为自杀防治的守门人。

常识

自杀防治

自残:了解成因、识别症状、专业诊断与治疗方式

自残的定义 非自杀性自我伤害(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通常简称为自残,是一种刻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例如割伤或烧伤自己,用以应对强烈的情绪困扰,如愤怒或沮丧。虽然自残者的自杀风险偏高,但多数情况并不代表他们真的想结束生命,而是因为他们认为,自残足以暂时缓解情绪痛苦,因此不需要进一步采取自杀行为。 自残行为在当下可能带来短暂的平静感或刺激,但往往伴随强烈的羞耻感,并使原本的痛苦情绪再次浮现,甚至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致命行为。手臂、腿部和躯干是最常见的自残部位,但实际上身体任何部位都可能成为目标。此外,自残者通常也会使用不止一种方式来伤害自己。 一般人在经历沮丧时,可能会产生自残的冲动,但通常只会发生少数几次。然而,对于心理健康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来说,自残往往会演变成一种长期、重复性的行为。尽管较为少见,但部分青少年可能会在公共场合或团体中进行自残,以此表达认同,或向他人传达自己所承受的痛苦。 此外,自残通常是在私下进行,并常以受控或仪式化的方式表现,最终在皮肤上留下疤痕。常见的方式包括: 使用锋利物体割伤或划伤皮肤 抓伤 以点燃的火柴、香烟或尖锐物体烫伤自己 在皮肤上以利器刻划文字或符号 故意殴打自己造成伤害 使用尖锐物体刺穿皮肤 拉扯头发 蓄意干扰伤口愈合 自残有多常见? 根据统计,自残这一令人担忧的现象,在美国与西欧等发达国家特别常见。在有自残行为的人群中,女性约占60%,其中大约有一半在 14 岁左右便开始自残,并持续到20多岁。若对相关情况有疑问,建议与医生讨论,以获取更专业的资讯。 自残的症状 身体出现疤痕、新的切痕、抓痕、瘀青或其他伤口 皮肤因过度摩擦而产生灼热感 经常手持尖锐物体 即使在炎热天气仍坚持穿长袖或长裤以遮掩伤口 面对人际关系困难 持续存在自我身份认同困扰,例如“我是谁?”、“我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行为与情绪不稳定、冲动或难以预测 常感到无助、绝望或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可能还有部分症状未在上述列出。若对症状有任何疑问,建议向医生咨询,以获得专业意见。 什么时候应该去看医生? 如果正在伤害自己,或者有伤害自己的想法,即使轻微,也请寻求帮助,因为任何形式的自残,都代表背后有需要解决的更大问题。 若身边的家人或朋友有自残行为,你可能会感到震惊或害怕,但务必严肃看待相关谈话与迹象,鼓励他们就医并寻求专业支持。自残带来的伤害严重,当事人难以独自应对,即使这看似是在“透露他们的秘密”,也应以安全与治疗为先。 若对象是儿童,建议先咨询儿科医生或其他专业医疗人员,以便进行初步评估,并在需要时转介至心理医生。切勿以大吼、威胁或指责的方式回应,应在适当时机表达关心与支持。 若对象是青少年,鼓励他们向可信任的成年人倾诉,例如朋友、父母、老师、学校辅导员等,并尽早接受心理治疗。 什么时候应该要寻求紧急协助? 若你本人或身边的人因自残而严重受伤、可能危及生命,或怀疑有自杀风险,请立即拨打995或前往最近的急诊室。如果你有自杀念头,请考虑以下做法: 立即咨询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师 与值得信任的家人或朋友联系 拨打新加坡Samaritans of Singapore (SOS) 24小时自杀防治热线:1767 发送短信至9151 1767(SOS 文本支援) 若为儿童或青少年,可拨打新加坡儿童协会 Tinkle Friend Helpline:1800-274-4788 自残的原因 大多数有自残行为的人,主要是为了应对强烈、令人窒息的情绪困扰。这些困扰可能源自以下因素: 社会层面的因素:例如遭遇霸凌、在职场或校园中面对困难、与朋友或家人关系紧张,或因性向问题而感到困扰。有时,为了迎合社会期望,也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情绪反应。部分情况下,自残也会与反社会行为并存,例如在学校表现不良,或与执法单位发生纠纷。 创伤:例如曾经历身体或性虐待、至亲或挚友的死亡、或流产等重大打击。 心理因素:例如焦虑、忧郁、反刍性思考,或感觉脑中有声音指使他们自残。也可能因为未能与亲友建立健康的分离界限,而出现身份认同的困扰,进而发展为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这些问题往往会引发强烈的愤怒、绝望与自我憎恨感。部分自残者可能因为不知该向谁求助,而选择透过自残来释放压抑已久的情绪。 自残的风险因素 可能导致自残的风险因素有许多,例如: 处于青春期:虽然自残可能发生在不同年龄层,但最常见于青春期。原因在于此阶段的情绪较不稳定,青少年也常面对同侪压力、孤独感,以及与父母或其他权威人士的冲突,从而增加自残的风险。 有自残行为的朋友:若与有自残行为的朋友来往,个体本身也更有可能开始出现自残行为。 生活困境:部分有自残行为的人,往往在生活中经历过创伤。他们可能成长于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对自身身份认同或性向感到困惑,或在群体中长期处于边缘位置。 精神健康问题:自残者往往比一般人更容易自我批评、否定,并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能力。部分精神疾病患者也更容易出现自残行为,例如: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忧郁症(Depression)、焦虑症(Anxiety)、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以及饮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 过量饮酒或药物滥用:在酒精或毒品的影响下,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自残行为。 自残的诊断与治疗 以下资讯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医疗诊断。若需要进一步资讯或协助,请随时向医生咨询。 如何诊断自残? 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自残的诊断测试,医生主要会透过病人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态来进行评估。自残的评估通常需要有相关经验的精神科医生,而心理辅导员则可协助判断病人是否伴随其他相关的精神疾病,例如忧郁症或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在此过程中,医生或心理辅导员也可能会运用其他工具进行辅助诊断,例如问卷调查或心理测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部分患者已经寻求医疗协助,家人或朋友仍可能发现他们持续有自残行为。回诊时,医生也可能会注意到新的疤痕或伤口。 如何治疗自残? 目前并没有单一最佳的方法来治疗自残,但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勇敢地将自己的心理状况告诉他人。即使可能会觉得羞愧,仍建议患者多与值得信任的人交谈,例如朋友、家人、医生、宗教领袖或学校辅导人员。 自残的治疗方式会因个人状况及伴随的心理疾病而有所不同。若条件允许,最好寻求具备自残治疗经验的心理健康专家协助。需要理解的是,自残的治疗通常需要时间,患者本身也必须付出努力,并具备康复的意愿。 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治疗作用包括: 辨识并管理可能触发自残行为的潜在问题 […]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