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患者能够接受植牙治疗,但一提到补骨手术,仍常有人疑惑:“为什么还需要额外花这笔钱?”
其实,植牙手术就像盖房子,而补骨手术就如同打地基。如果房子建在沙地或斜坡上,容易造成土壤流失与地基外露;相反,若地基稳固坚硬,房子自然更为牢靠。同样地,植牙必须有足够的骨骼支撑,才能确保长期稳固与成功。
为什么明明还有骨头,却仍需要补骨?
这是许多患者常见的疑问。主要原因在于,多数人在失去牙齿后,没有立即接受治疗,导致颌骨随着时间逐渐萎缩,宽度与高度都会缩减。时间一久,缺牙处的颌骨可能变得尖窄突起,这种情况对植牙极为不利。
以下情况的患者,往往需要进行补骨手术:
- 牙周病:造成齿槽骨萎缩。
- 长期缺牙:因未及时处理,齿槽骨逐渐萎缩。
- 先天骨量不足:天生骨骼条件不佳。
- 长期配戴牙桥或活动假牙:长期负担会导致齿槽骨逐渐吸收。
补骨手术的目的,是增加骨量与支撑度,让植牙能放置在理想位置与角度,并显著提升植牙的存活率与使用年限。
治疗前▲
治疗后▲
最后,台湾晶悦美学牙医诊所林书正医师提醒,植体周围至少需要具备1.75 毫米的骨骼厚度,才能维持理想的健康状态。因此,在植牙前,补骨步骤显得格外重要。
若骨量不足,患者需透过骨粉与再生膜诱导骨骼增厚,一般需等待四至六个月让新骨生成。然而,若患者在补骨阶段仍有抽烟习惯,或口腔清洁不佳,都会影响补骨的成功率。因此,手术前后必须严格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以确保最佳治疗效果。
植牙手术除了补骨,还可能需要补肉?
在了解补骨的重要性后,另一个常被忽视的关键,就是在植牙前除了评估骨量,还需考量是否需要进行补肉手术。
补肉手术与“角化牙龈”息息相关。角化牙龈位于牙齿周围,质地坚韧紧密,主要功能是防止食物残渣渗入牙龈沟,保护牙根及牙周深层组织。在牙齿健康存在时,角化牙龈通常不会有问题;但若牙齿缺失,随着时间推移,角化牙龈也会逐渐萎缩或消失。
若说补骨手术是“打地基”,那么补肉手术就好比“做好水土保持”。只有在地基稳固的同时,确保周围环境不因雨水冲刷而流失,才能避免牙龈退缩、组织暴露的情况。两者配合,才能提升植牙的长期稳定与成功率。
补肉手术过程分享
目前,牙科医生常采用角化牙龈移植术来解决患者角化牙龈不足的问题。手术多取自体组织,通常选择患者上颚第一小臼齿至第一大臼齿之间的腭侧结缔组织作为移植来源。为了减少术后不适,牙医会在手术前为患者客制化制作保护板,并在手术完成后放置于上颚,以降低因摩擦带来的疼痛感。
台湾晶悦美学牙医诊所林书正医师提醒,现代人常抱持“求快”的观念,但若缺牙位置的骨骼与软组织条件不足,贸然植入植体,失败风险将大幅提高。因此,患者应在专业评估与完整治疗计划下,若发现有萎缩问题,应依照情况循序渐进地接受补骨手术、补肉手术,甚至鼻窦增高手术,先将“地基”打稳,再进行植牙。如此不仅能确保植体有足够空间与支撑,也能提升口腔整体健康与植体的长期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