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平日工作繁忙,饮水不足,经常感到口干舌燥。偶尔在进食后,下巴两侧会出现肿胀与疼痛,但休息后症状通常会缓解。近期,他发现下巴肿胀持续不退,并出现明显肿块,就医检查后,确诊为唾液腺结石。
为什么会形成唾液腺结石?有哪些典型症状?又该如何诊断与预防?《Hello健康》为您整理一文解说。
唾液腺的位置与功能
人体主要有四类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分布在口腔黏膜下的小唾液腺。
- 腮腺: 最大的唾液腺,位于耳朵的前方与下方。
- 颌下腺与舌下腺: 位于下颌内侧。
- 小唾液腺: 广泛分布在口腔黏膜下方。
唾液经由各唾液腺分泌并排入口腔,每日分泌量约为1500至2000毫升,pH 值介于5.6至7.6。唾液除水分外,还含有蛋白质、电解质及血清成分,功能包括:
- 协助食物消化
- 抑制细菌滋生
- 保护牙齿与口腔黏膜
什么是唾液腺结石?
唾液腺结石(Salivary Stones)常见于 30 至 60 岁的成年人,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在多种唾液腺中,以颌下腺最常见。
原因在于颌下腺分泌的唾液呈碱性,且含有较高浓度的钙、磷离子与黏液成分,再加上颌下腺导管较长,容易造成唾液排出受阻,最终导致结石形成,影响唾液腺正常分泌。
容易形成唾液腺结石的高风险因素
医学上尚未完全确认唾液腺结石的确切成因,但普遍认为与钙离子浓度较高的唾液长期滞留在唾液腺内有关。常见的高风险因素包括:
- 饮水不足
- 长期压力或疲劳
- 吸烟习惯
- 药物影响: 如利尿剂、感冒药或抗胆碱类药物,可能减少唾液分泌
- 口腔卫生不佳
- 慢性牙周病
唾液腺结石的常见症状与严重并发症
当唾液腺导管被结石阻塞时,常见症状包括:
- 进食后唾液腺肿胀
- 唾液腺疼痛
- 颈部肿胀
若结石体积过大或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
- 急性化脓性唾液腺炎
- 唾液管扩张或慢性纤维化狭窄
- 脓肿形成
- 败血症
出现以上情况时,应立即就医,以获得适当治疗。
唾液腺结石的诊断方式
若反复出现唾液腺肿胀及疼痛,应尽快就诊耳鼻喉专科。医生会先透过问诊了解病史,并以触诊轻轻按摩肿胀腺体,观察是否有混浊或脓性唾液流出,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结石及其大小、位置。
若触诊不足以确认,常见的诊断工具包括:
- 唾液腺内视镜: 可直接观察唾液腺结石的位置与阻塞情况。
- 超音波检查: 无放射线曝露,能发现浅层或深层结石,并评估唾液腺肿大或管道扩张,是常用的一线检查。
- X光与电脑断层(CT): 下颌下腺结石约 90% 可在 X 光显影,但腮腺结石显影率低(约 10%)。若X光未显影,仍可能需进一步 CT 检查。但因有放射线曝露,CT 并非第一选择。
- 唾液腺造影: 在唾液管注入显影剂后拍摄 X 光,以判断结石位置。但可能加重炎症,目前较少使用。
- 磁振唾液管造影(MR Sialography): 不需显影剂,即可获得与传统造影相似的效果,但费用较高。
唾液腺结石能否自行排出?两种常见治疗方式
- 保守治疗: 对于较小或未完全阻塞的结石,透过多饮水、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反复按摩腺体,并配合抗生素治疗,症状通常会在24至48小时内改善。若结石颗粒较小,医生也可在唾液腺内视镜检查时以器械协助取出。
- 手术治疗: 较大的结石若无法自行排出,则需手术移除。治疗方式依结石位置而定:若位于唾液腺开口处,可直接从口腔内取出;若结石位于腺体深处,可能需切除整颗唾液腺以彻底清除。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症状能明显改善,且复发率较低。
多喝水,预防唾液腺结石
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取,是预防唾液腺结石的关键。充足饮水能帮助唾液腺管保持畅通,避免唾液中钙离子浓度过高而沉淀形成结石,同时也能降低细菌进入唾液腺并引发感染的风险。
建议成人每日饮水量应维持在1500至2000毫升,有助于减少唾液腺结石的发生率。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