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

有句玩笑话说,青少年是最难相处的族群。的确,青春期带来的生理与心理剧变,使青少年的情绪起伏不定,叛逆与思春的冲动也常引发各种社会议题。本分类文章聚焦于协助家长理解青少年的变化与需求,提供实用建议与沟通技巧,支持父母陪伴孩子顺利迈向成熟与独立的成人阶段。

常识

学龄

初经来了又停?了解月经初潮的年龄、征兆与成长发育

初经(Menarche)是每位女孩成长过程中自然且重要的阶段,象征着青春期的开始,也代表身体的生殖系统逐渐成熟,此时身体已具备受孕能力。在青春期,荷尔蒙变化会让女孩的身体经历许多转变,包括乳房发育、身高快速成长、体毛增加,以及第一次月经的到来。《Hello健康》将带你了解: 初经的平均年龄与常见前兆、初经来了又停的原因、月经初来后是否还会继续长高、初经时的正常颜色与照护方法常见疑问。 月经几岁来?初经年龄详解 一般来说,女孩的初经多在10至 16 岁之间出现,大约发生在小学高年级至中学阶段。每个人的发育速度不同,有些女孩可能在10–11岁左右来初经,而有些则较晚,于15–16岁才开始。若超过 16 岁仍未出现初经,可能与女性荷尔蒙失调、营养不足或生殖器官发育异常有关,建议尽早到妇产科就诊,由医生评估情况。 初经的出现代表身体开始受到女性荷尔蒙的调控,卵巢会周期性排卵,子宫内膜逐渐增厚与充血,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若此时发生性行为并受精,受精卵会在增厚的子宫内膜中着床发育成为胎儿;若卵子未受精,子宫内膜会停止增厚并脱落,其脱落的组织、血液及黏膜便形成经血,经由子宫颈与阴道排出体外。 初经来了又停?了解初经天数与月经周期 青春期的女孩在初经刚来时,荷尔蒙分泌尚未稳定,因此月经在头两至三年内出现不规则是很常见的现象。月经周期(从一次月经的第一天算到下一次月经的第一天)可能会短至2–3周,或长至几个月,一般会落在21–42天之间(约3至6周)。 这种周期变化不仅与卵巢功能发育有关,也可能受到压力、作息、饮食、运动量与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例如,考试压力大、睡眠不足或体重变化过快,都有可能让月经提早、延迟或出现“来了又停”的情况。在正常情况下,经期出血时间约为3–5天,出血量中等。若经血持续超过7天或出现长时间少量出血、头晕、身体虚弱等症状,建议尽快到家庭医生或妇产科就诊,以排除贫血或其他妇科问题。 初经前兆、症状与颜色一次看懂! 在初经来临前,女孩的身体会因荷尔蒙变化而出现一些明显征兆。此时体内的雌激素开始分泌,乳房组织会逐渐发育、充血或轻微肿胀,因此有些人会感到胸部胀痛或触痛。此外,随着子宫开始活跃,部分女孩可能出现下腹闷痛或轻微抽痛,这是因为子宫内膜准备剥落,属于正常现象。 初经常见前兆与症状包括: 胸部开始有硬块或发育迹象 胸口胀痛、乳房敏感 白带增加 下腹部隐隐作痛或闷胀 肚脐下方有下坠感 这些症状可能在初经来潮前几天到几周出现,有时也会在月经结束后持续一段时间。若发现这些身体变化,就可以准备好卫生棉或护垫,以防突然来潮。 当月经正式来潮时,有些女孩会先感觉下腹有坠胀感或湿润感,随后在内裤上看到浅粉色、褐色或带血丝的分泌物,这便是初经来临的征兆。若分泌物颜色逐渐转为鲜红或暗红色,且伴随轻微腹痛,就表示月经已正式开始。 月经突然来了怎么办? 第一次月经来时,很多女孩都会有点紧张或措手不及。其实不用担心,初经刚开始的出血量通常不多,若在家中,可先用几层干净的卫生纸或护垫垫在内裤上。若在学校,可向学校保健室的老师或护士求助。若在外出时,可前往便利商店或药房购买卫生棉。 初经来了还会长高吗? 女孩的身高发育与青春期的开始时间密切相关。当身体进入青春期,体内开始分泌女性荷尔蒙与生长激素,这段时期会是身高快速成长的黄金阶段。不过,随着初经(第1次月经)的到来,骨骼生长板会逐渐受到荷尔蒙影响而慢慢闭合,因此身高的增长速度会明显放缓。通常在初经后仍可再长高约2–5公分,但成长幅度因人而异,取决于遗传、营养与生活习惯。 相较之下,较早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在同龄人中初期可能显得较高,但因为骨骼成长时间较短,最后成年身高可能会与同侪相近,甚至略矮。 青春期发育的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营养状态、环境荷尔蒙暴露及慢性疾病等。若发现女孩在8岁前乳房发育,或10岁前初经来潮,就属于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的范畴。建议尽早带孩子前往儿童内分泌专科就诊,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学龄分类

更多 学龄 相关文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春期孩子情绪失控?教您10个方法与叛逆期孩子好好沟通

青春期的孩子常因进入叛逆期,而逐渐与父母疏远,不愿主动分享近况,对父母的态度也显得冷淡。若父母采取“紧迫盯人”的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加深彼此的隔阂,让沟通更为困难。 事实上,这些挑战几乎是每位父母都会经历的。偏偏青春期又是孩子成长与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与其采取“硬碰硬”或完全“放手不管”的方式,父母不妨善用以下沟通技巧。这样不仅能表达对孩子的关心与支持,也有助于改善互动关系。您可以尝试以下推荐方式: 1. 尊重与倾听青春期孩子 当孩子想要表达意见时,父母应练习尊重他们的想法,给予足够的空间与机会,让他们说出内心的感受。同时,父母要展现出真诚愿意倾听的态度,这样孩子才会更愿意与您交谈,也更容易敞开心扉。 在青春期阶段,这一点尤为重要。孩子会逐渐形成主见,学会独立思考。若父母能够先做到尊重与倾听,孩子也会更愿意同样聆听您的意见与建议。 2. 避免单向说话,而缺乏真正沟通 有效的沟通应当是双向的,而不是一方不断“单方面讲话”,另一方只是被动聆听。若父母经常抱怨孩子不愿分享近况,不妨先反思自己是否总是只顾传达想法,而忽略孩子的感受与意见。久而久之,互动就容易变成单纯的指责与抱怨。 建议父母尝试以交换想法的方式,与孩子进行对话。这样不仅能真正达成沟通,也能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在尊重中表达与倾听。 3. 青少年容易不耐烦,避免讲话过于冗长 成长过程中,许多人都曾在父母话还没说完时,就想赶快离开现场。这种情况在青少年身上尤其常见。此时,父母在沟通前应先理解孩子不喜欢被唠叨的感受,尽量用简洁、扼要的方式表达想法,避免冗长或重复的叮咛,以免让孩子失去耐性,甚至引发冲突。 最佳做法是,当孩子开始显露出不耐烦的迹象时,父母应适时结束话题,以提升沟通效率,同时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4. 善用场合,把握机会教育 机会教育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发生,无需刻意安排正式或深度的谈话,以免增加亲子之间的心理压力。家长可把握一些轻松的时刻,例如在车上交谈,或与孩子深夜共享宵夜时,自然地展开交流。 在这些轻松氛围中,父母能够真诚地分享想法与建议,不仅达到教育与沟通的效果,也能促进亲子之间的理解与关系和谐。 5. 营造舒适的动作与环境 在亲子沟通中,肢体语言与眼神交流往往发挥重要作用。多数青春期的孩子更倾向在开放、轻松的氛围下进行谈话。建议父母在沟通时,避免长时间直视孩子的眼睛,以免增加他们的压力与不安。 可以选择在散步时、或坐下休息时与孩子交流,并在对话过程中适度移开目光,让互动氛围更自然,孩子也会更愿意敞开心扉。 6. 先别急着批判 当孩子做出某个决定或行为时,父母应尽量先假设他们有其合理的理由。建议以好奇和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立即批判。 若父母能够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不急着贴标签或判断对错,孩子就会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更愿意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7. 家长应保持成熟的角色 有些父母为了拉近与青春期孩子的距离,可能会刻意模仿他们的语气或行为。但别忘了,父母本身已是成年人,更应以成熟的态度与智慧来和孩子互动。 保持应有的高度与分寸,才能在沟通中展现稳定感与可靠性,让孩子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支持与引导。 8. 展现愿意协助孩子的心意 当父母怀疑孩子出现一些行为问题,例如抽烟、喝酒,或其他需要辅导的偏差行为时,应保持冷静与温和的态度。建议依循前述沟通原则,直接而真诚地告诉孩子:若他们需要帮助,父母都会在身边协助,一起寻找解决方法。 这样的态度能让孩子感受到支持,而不是指责,从而更愿意与父母分享内心的困惑。 9. 孩子在看,父母要以身作则 身教始终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举例来说,若父母常常言而无信,不仅会成为孩子最不良的示范,也容易让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心生反感。 当父母承诺要完成某件事,或决定戒除某个坏习惯时,就应尽力实践。要知道,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并且会潜移默化地学习。 10. 帮助青春期孩子培养独立思考 青春期的孩子已不再像儿童般,需要父母事事替他们决定。此时,家长应适度放手,鼓励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可以与孩子讨论某些不良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并以轻松的语气反问他们的看法,让孩子学会批判性思考,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同时,父母也要适时给予肯定,让孩子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ad icon广告
ad icon广告
ad icon广告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