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

童是未来的主人翁,也是父母最珍贵的心肝宝贝。“儿童健康”内容涵盖营养饮食建议、良好生活习惯、常见疾病防治、生长发育评估等重要议题。同时,心理与情绪发展亦不容忽视,《Hello 健康》陪伴家长一同关注孩子身心全面健康的每一步成长。

常识

儿童健康

宝宝打完疫苗发烧别担心!六合一疫苗种类、副作用与注意事项全攻略

自 2020 年起,新加坡国家儿童免疫接种计划(NCIS, National Childhood Immunisation Schedule)六合一疫苗(6-in-1 vaccine)纳入公费常规接种项目,全面落实预防多种儿童传染病。 《Hello健康》特别邀请新加坡儿科医生,为新手父母解析五合一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常见副作用,以及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帮助家长掌握接种时程,及早为孩子建立保护力! 六合一疫苗可预防的6种疾病 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属于注射式不活化疫苗,宝宝接种后,可同时预防以下 5 种常见儿童传染病: 白喉(Diphtheria):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会攻击扁桃腺、咽喉、鼻腔等部位,导致组织坏死并形成灰白色膜,严重时会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破伤风(Tetanus):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毒素破坏神经系统,多因伤口被污染所致。病人会出现 肌肉僵硬、抽搐,婴儿和年长者的死亡率最高。 百日咳(Pertussis / Whooping cough):透过飞沫传播,最常见于6个月以下婴儿。初期像感冒(流鼻水、轻微咳嗽、低烧),但会发展成剧烈咳嗽发作,可能引起呼吸暂停或肺炎。 小儿麻痹症(Polio):小经由粪口途径或口咽分泌物传播,潜伏期约7–10天。轻症表现为发烧、头痛、肠胃不适;严重时会造成四肢瘫痪或终身残疾。 b 型嗜血杆菌(Hib,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常见于3个月至3岁婴幼儿,可引发脑膜炎、败血症、肺炎等严重疾病。免疫力低下的群体(如癌症病患、免疫缺陷或无脾者)风险更高。 乙型肝炎(Hepatitis B):婴儿感染乙型肝炎后,约90%会成为慢性带原者,增加未来肝硬化、肝衰竭与肝癌风险,且多无明显症状不易察觉;母婴传播为主要途径。 六合一疫苗的接种时程 根据新加坡国家儿童免疫接种计划(NCIS),六合一疫苗应在以下时间点完成: 第1剂:宝宝满2个月大 第2剂:宝宝满4个月大 第3剂:宝宝满6个月大 追加剂(Booster):在15–18个月大时接种 这样可确保宝宝在成长早期就获得完整保护力,预防 6 种严重传染病。 六合一疫苗在哪里可以接种?接种时需携带的证件 在新加坡,宝宝可于以下地点接种六合一疫苗(6-in-1 vaccine): 政府综合诊所(Polyclinic) 私营儿科诊所 / 家庭诊所 此疫苗已纳入国家儿童免疫接种计划(NCIS),符合条件的新加坡公民宝宝可享有公费接种。 父母需准备以下文件,以便登记: 宝宝的出生证明或NRIC/护照(若有) 父母的NRIC/身份证 宝宝的健康手册(Health Booklet) 若曾在国外接种过疫苗,需携带相关接种记录 建议父母提前预约诊所时段,并在接种当天让宝宝穿着宽松衣物,方便医护人员操作。 六合一疫苗有3种 目前在新加坡,六合一疫苗(6-in-1 vaccine) 并不是只有一个品牌,而是有不同药厂生产的几种常见种类。主要差异在于生产厂商与配方组合。疫苗品牌包括: Infanrix Hexa Hexaxim Hexyon 宝宝接种六合一疫苗后的常见副作用 多数宝宝在接种六合一疫苗(6-in-1 vaccine) 后,可能会出现轻微副作用,这些通常会在1–3天内自行消退: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或触摸时敏感 轻微发烧 疲倦或嗜睡 食欲减退 情绪烦躁、易哭闹 较少见但需注意的副作用包括: […]

探索更多儿童健康分类

更多 儿童健康 相关文章

儿童传染病

什么是苹果病?传染性红斑的症状、潜伏期及治疗方式

近期日本出现俗称“苹果病” 的 传染性红斑(Parvovirus B19 infection)疫情,部分地区的病例数创下 25 年来新高。 那么,究竟什么是苹果病?它的症状有哪些?潜伏期有多长?若近期前往日本旅游是否安全?我们又该如何做好自我防护? 苹果病是什么? 苹果病(日文称 リンゴ病,医学名称为传染性红斑症 Erythema infectiosum)是由B19微小病毒(Parvovirus B19)引起的疾病。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好发于幼童与学龄期儿童。 1. 儿童症状 初期症状类似感冒,例如头痛、流鼻水、发烧。 在发病1至2周后,脸颊会出现明显红斑,使面颊看起来像红苹果。 2. 成人情况 成人同样可能感染。 多数成人感染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微,不易察觉。 苹果病症状有哪些? 苹果病初期症状 苹果病的初期症状通常会持续约1至2周,常见表现包括: 流鼻水 头痛 发烧 疲倦或全身不适 苹果病红斑与并发症 红斑表现 脸颊常出现鲜红色斑疹,时间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在初期伴随感冒症状时就会出现,有些则在发病后期才明显。 数天后,皮疹可能扩散至躯干和四肢。此时的红疹通常呈现斑丘疹,与面颊的红斑不同。 四肢的红疹边缘常呈现蕾丝状或网状花纹,是苹果病的典型特征。 并发症(少见) 大部分患者症状轻微并可自行康复,但在免疫力较弱、患有贫血或血液疾病的人群中,苹果病可能引发贫血加重或其他并发症。 怀孕妇女感染后,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影响胎儿健康。 大多数苹果病患者症状轻微,并可自行康复。但在少数情况下,苹果病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关节相关:部分患者(尤其是成人)可能出现关节痛或关节炎 血液系统:贫血、血小板减少紫斑症 神经系统:神经障碍、末梢神经炎、神经痛性肌萎缩症 大脑相关:急性脑炎、髓膜炎、新生儿髓膜炎 心脏相关:急性心肌炎、心律不整 苹果病的高风险群体 以下3类群体感染苹果病后,风险较高: 孕妇:若在妊娠初期感染,可能导致胎儿贫血,增加流产或胎儿畸形的风险。 慢性贫血患者:病毒会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贫血加重,严重时可能引发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HIV感染者或其他免疫功能不全者,因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清除病毒,可能发展为慢性感染,并导致慢性贫血。。 上述高风险群体近期应避免前往苹果病疫情严重的地区(如日本部分地区)。 苹果病的传染途径与传染力 传染途径 苹果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常见方式包括: 吸入患者在打喷嚏、咳嗽或讲话时产生的飞沫 手接触到被飞沫污染的物品,再经由眼、口或鼻进入体内 传染力 苹果病的传染力相对不强,一般属于良性疾病 疫情通常呈现周期性流行,例如日本约每隔数十年才出现一次大规模流行 在新加坡,多以零星个案形式出现 苹果病潜伏期与病程 潜伏期:感染苹果病后,约4至20天 会出现红斑,平均约在12至18天之间。 病程:若患者出现红斑,皮疹通常会在数天至一周内逐渐缓解。若没有出现红疹、仅有发烧等症状,病程一般约7至10天。 苹果病的治疗方式 目前苹果病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也没有预防疫苗。 轻症患者: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身体的免疫系统会自行清除病毒。 症状较明显或严重者:医生可能会提供支持性疗法,并根据症状开具适当药物(如退烧药或止痛药),以减轻不适。 苹果病的预防方法 苹果病的预防方式与流感相似。若近期计划前往疫情较严重的地区(如日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佩戴口罩,尤其在人多和密闭的室内环境中 勤洗手,保持良好手部卫生 避免用手接触眼睛、口鼻,减少病毒进入体内的机会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消化问题

了解肠系膜淋巴腺炎: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

肠系膜淋巴腺炎的定义 肠系膜淋巴腺炎(Mesenteric lymphadenitis),又称肠系膜腺炎(Mesenteric adenitis),常见于儿童与青少年。此疾病会导致患者腹部的肠系膜淋巴结出现发炎和肿胀。 肠系膜淋巴腺炎主要影响位于肠系膜组织的淋巴结。肠系膜是连接肠道与腹腔内壁的组织,而淋巴结则是形状如豌豆的小器官,负责产生白血球和淋巴细胞。淋巴结是身体淋巴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主要功能是过滤淋巴液中的细菌与微生物,协助身体清除有害物质。 肠系膜淋巴腺炎有多常见? 肠系膜淋巴腺炎在儿童和青少年族群较为常见。虽然多数情况属轻微且可自行康复,但若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及时就医。 如需更详细的资讯,请向主治医生或医疗专业人员咨询。 肠系膜淋巴腺炎的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 腹部右下侧或其他部位的疼痛 发烧 恶心、呕吐 腹泻 全身不适或倦怠感 体重减轻 部分患者可能伴随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以上并非所有症状的完整清单。若您对自身症状有任何疑虑,建议尽快向医生或医疗专业人员咨询。 什么时候应该看医生? 如出现以下情况,请尽快就医: 腹部突然出现剧烈疼痛 腹痛同时伴随发烧、腹泻、呕吐或体重减轻 症状没有改善,反而持续恶化 肠系膜淋巴腺炎的成因 肠系膜淋巴腺炎通常与感染有关。常见原因包括: 肠胃炎(Gastroenteritis):如细菌或病毒感染。 食用未完全煮熟的猪肉,导致感染。 其他腹部或消化系统感染,造成淋巴结发炎、肿胀。 上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引发肠系膜淋巴腺炎。 由于肠系膜是连接肠道与腹壁的组织,当身体出现感染时,肠系膜淋巴结可能会受到牵连而发炎。 肠系膜淋巴腺炎的风险因素 任何年龄层都可能患上肠系膜淋巴腺炎,但以下族群的风险较高: 儿童与青少年,尤其常见。 曾经患有肠胃炎、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 食用受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污染的猪肉。 肠系膜淋巴腺炎的诊断与治疗 以上资讯仅供参考,不能取代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需进一步了解,请向医生或医疗专业人员咨询。 如何诊断肠系膜淋巴腺炎? 医生通常会: 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曾患上感冒、肠胃炎或其他感染。 透过触诊腹部,评估是否有压痛或肿胀。 安排抽血检查,以确认体内是否存在感染迹象。 进行影像学检查,例如超声波(Ultrasound)或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以鉴别是肠系膜淋巴腺炎还是阑尾炎(Appendicitis)。 肠系膜淋巴腺炎的治疗方式 多数情况下,肠系膜淋巴腺炎不需要特殊治疗,症状会在数天后自行缓解。若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疗程通常需持续数天。 为减轻孩子的不适,可在医生建议下使用常见成药,例如: 布洛芬(Ibuprofen):常见商品名包括 Advil、Motrin。 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Acetaminophen):常见商品名为 Panadol。 若儿童或青少年伴随类似流感的症状,切勿使用阿司匹林(Aspirin),以避免发生雷伊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


行为和发展失调

什么是 ADHD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儿童常见症状、特征、诊断与治疗全解析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是儿童常见的发育问题。患有 ADHD 的孩子往往坐不住、总是跑来跑去,无法安静地听故事或专心吃饭,常常令父母感到头痛。 有些新手爸妈可能以为孩子这些表现只是单纯调皮捣蛋,但事实上,ADHD 反映的是大脑功能上的异常,需要给予重视。今天,《Hello健康》就要带各位家长了解 ADHD 的判别方法,以及如何陪伴孩子面对并克服过动症。 ADHD是什么?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俗称“过动儿”,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是一种与大脑功能失调相关的神经发展迟缓疾病。目前尚无明确的致病原因,但研究显示,ADHD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先天遗传 孕期不良习惯:孕妇在怀孕期间若有抽烟或饮酒行为,会增加孩子患 ADHD 的风险。 多数 ADHD 患者的大脑神经传导物质存在失衡现象,例如负责讯息传递的多巴胺(Dopamine)分泌量低于常人;此外,前额叶、大脑基底核与小脑的体积较小,前额叶活动也较不活跃。这些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差异,会导致患者在行为上更容易表现出冲动,以及难以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不集中就是过动儿吗?ADHD 的症状与特征 许多人误以为孩子只要好动,就等于患有ADHD。事实上,ADHD的诊断需结合以下3大核心特征来判断: 注意力不集中:比同龄孩子更容易分心,常弄丢物品,缺乏组织能力。 过度活跃、躁动:无法长时间安静坐着,例如排队时不耐烦、总是动来动去。 冲动行为:常在未经过思考时就采取行动,容易影响或伤害他人,也常打断别人说话或进行中的活动。 ADHD的其他诊断标准 过动症的诊断并非只靠症状来判断,还必须符合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标准,才能进一步确认是否属于ADHD: 症状在12岁之前出现。 出现至少两种以上的症状,并持续6个月以上。 症状出现在两个或以上的情境(如学校、家庭)。 明显造成学业、社交或日常功能的困扰或损害。 症状并非由其他精神疾病所引起。 只有在符合这些要点,并经由专业医生检查与评估后,才能判定孩子是否患有ADHD。因此,父母不需要因为孩子调皮好动就过度担心,应参考诊断准则,并寻求专业意见,避免自行下结论。 过动症评估表 若您担心孩子可能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可先填写中文版 SWAN 线上量表进行初步评估。SWAN 量表是国际间常用的 ADHD 评估工具之一,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即使测验分数偏高,也不代表孩子一定患有ADHD。 最终仍需透过专业医生的观察、临床诊断与多次评估,才能确认是否存在 ADHD。 SWAN 专注力及自制力量表 过动儿的智商和一般人不同吗? 患有ADHD的孩子,智商与一般人并无差异,他们同样可以在普通班级学习。只是由于难以长时间专注与常常躁动,导致学业表现可能不如预期。 因此,关键在于透过合适的学习与行为治疗方式,帮助ADHD孩子提升学习动机、建立自信心,从而发挥他们本有的潜能。 如何治疗 ADHD?常见的治疗方法 ADHD 是可以透过多种方式来治疗和管理的,常见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透过长期服药,可帮助改善注意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的症状。药物治疗通常与其他疗法搭配使用,能让整体成效更佳。 行为管理:由于ADHD孩子在理解力与专注力上有限,单纯不断提醒往往效果不大。相反地,需要让孩子明确理解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区分哪些行为可以接受,哪些必须避免。 认知行为治疗(CBT):适用于8岁以上的儿童与青少年。主要目标是调整思维模式,培养自我控制与管理技巧,并学习如何处理负面情绪与想法。 亲职训练:父母在治疗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透过训练,父母可以更清楚理解ADHD的特性,学习如何运用认知与行为方法来引导孩子,同时也学会接纳与支持家中有ADHD孩子的事实。。 父母如何陪伴ADHD孩子? 患有ADHD的孩子,因为学习表现不理想、行为较为躁动,往往容易在学校被同龄人孤立,进而产生自卑或孤独感。除了需要老师的理解与关怀,父母的陪伴与支持也同样关键: 无条件的爱:要时时提醒自己,爱孩子并不取决于他们的表现,而是持续存在。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父母稳定而真挚的爱。 给予肯定与鼓励:当ADHD孩子在生活中有任何小小的进步,父母都应及时给予称赞与鼓励,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帮助发现优点:引导孩子认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让孩子通过发现自身的优点来建立价值感,重建自信心。 拥有ADHD孩子的父母,往往承受着沉重的身心压力。因为需要长时间投入照顾,许多父母常会忽略自身的生活需求与心理健康。 其实,父母除了要照顾孩子,更要学会照顾自己。只有当父母保持身心安稳,才能成为孩子最坚强、最可靠的后盾。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