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

童是未来的主人翁,也是父母最珍贵的心肝宝贝。“儿童健康”内容涵盖营养饮食建议、良好生活习惯、常见疾病防治、生长发育评估等重要议题。同时,心理与情绪发展亦不容忽视,《Hello 健康》陪伴家长一同关注孩子身心全面健康的每一步成长。

常识

儿童健康

儿童须警惕“行走型肺炎”:认识霉浆菌肺炎的症状与传播途径

肺炎霉浆菌(Mycoplasma pneumoniae) 是儿童社区型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多数感染者的症状较轻,即使生病仍能维持日常活动与精神状态,因此也被称为“行走型肺炎”(Walking Pneumonia)。《Hello健康》将带您了解:什么是肺炎霉浆菌感染;其常见症状;以及主要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 肺炎霉浆菌成为台湾儿童社区型肺炎重要的致病菌之一,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患病后日常精神及活动力不太受影响,素有“行走型肺炎”(Walking pneumonia) 之称。《Hello医师》带您了解肺炎霉浆菌是什么?症状及传染方式各为何? 什么是霉浆菌肺炎? 肺炎霉浆菌是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病原体,它不具细胞壁,是目前已知体积最小且能自行繁殖的微生物之一。霉浆菌可存在于人类、动物及植物体内,分布相当广泛。在人类中,它是导致儿童非典型肺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此类感染全年皆可能发生,但在季节交替时,感染病例通常会略为增加。 霉浆菌肺炎的症状 霉浆菌感染 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其中以肺炎最为常见。典型特征包括:持续性咳嗽以及发烧。与一般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不同的是,霉浆菌肺炎通常不会伴随流鼻涕,因此可作为与其他类型肺炎的临床区分依据之一。 虽然多数霉浆菌肺炎属于轻度感染,通常可自行痊愈,但在部分情况下仍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因此家长应密切留意孩子的健康状况。该病的潜伏期约为2至3周,以下为霉浆菌肺炎常见的症状表现: 持续性咳嗽 喉咙痛 支气管炎(Bronchitis) 疲倦、活动力下降 发烧或低热不退 耳部感染(Ear infection) 头痛、胸痛或腹部疼痛 身体忽冷忽热、发冷 恶心或呕吐 皮疹(Rash) 哮吼(Croup) 鼻窦炎(Sinusitis) 对5岁以下的儿童,霉浆菌感染的症状可能与年长儿童不同。这类孩子有时不会出现发烧,而是表现出类似感冒的症状,例如:呕吐、腹泻、轻微咳嗽或流鼻涕等症状。此外,哮喘患者在感染霉浆菌后,病情可能加重或诱发急性发作,因此这类孩子需要特别留意并在出现呼吸困难时尽快就医。 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感染霉浆菌肺炎属于轻度感染,身体的免疫系统通常能自行对抗病毒并逐渐康复。但若症状持续数天未见改善,或出现呼吸急促、发烧加重、精神不振等情况,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到医生处就诊,以便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霉浆菌肺炎的传播方式 霉浆菌肺炎可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发生。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至4周。病毒通常在近距离接触的环境中传播,当感染者在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飞沫会散布在空气中,被他人吸入后即可造成感染。儿童在学校、幼儿园或托儿所中,若与同学频繁近距离互动、共用玩具或餐具,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其他容易传播的高风险场所包括:密闭的家庭空间或宿舍、儿童夏令营与补习中心、军营或集体住宿环境、人潮密集的活动场所(如演唱会或室内聚会)等场所。 哪些群体较容易感染肺炎霉浆菌? 在新加坡及全球范围内,肺炎霉浆菌是导致儿童社区型肺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在广泛施打肺炎链球菌疫苗后,肺炎霉浆菌已成为学龄儿童与青少年常见的肺炎感染源之一。研究显示,约有20%至30%的儿童肺炎病例与霉浆菌感染有关。 此病在5岁以上的学龄儿童中最为常见,但自2岁以后,感染比例便开始逐渐上升。霉浆菌感染可在人群密集或长期接触的环境中传播,如学校、托儿所、宿舍或补习班,因此学童族群属于高风险群体。 预防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根据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的研究,肺炎霉浆菌感染约占学龄儿童社区型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病例的40%。因此,建立正确的个人与环境卫生习惯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家长与照护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勤洗手:饭前、如厕后及外出回家后都应以肥皂与清水彻底清洁双手。 避免共用餐具与水杯,尤其在学校或托儿所等集体环境中。 教育孩子正确的咳嗽与打喷嚏礼仪:打喷嚏或咳嗽时以纸巾遮口鼻,并在使用后立即将纸巾丢入垃圾桶。

探索更多儿童健康分类

更多 儿童健康 相关文章

常见疾病症状

了解儿童呕吐的4个主要原因,及早预防不适

大多数情况下,呕吐并不是严重的问题,通常不用吃药也能自行好转。不过,如果是孩子呕吐,情况就会比较复杂。为了预防孩子出现呕吐的状况,父母一定要了解正确的治疗和预防方法,才能让孩子更快恢复健康。 引起呕吐的4大常见原因 许多疾病都会出现呕吐的症状,不过最常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病毒性肠胃炎(Viral gastroenteritis):这是一种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肠胃感染,常见病毒包括轮状病毒(Rotavirus)。除了呕吐外,还会出现腹泻、轻微发烧、食欲不振等症状,感染时间可能从几天持续到几周不等。 晕车(Travel / Motion Sickness):晕车是常见的情况,程度可轻可重,尤其容易发生在平时较少搭车的孩子身上。这是因为人体的平衡系统感受到移动,但视觉和身体感知不一致,导致大脑接收到混乱讯号而引发不适。 消化问题:像是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食物过敏或乳糜泻(Celiac disease / 麦麸不耐症)都可能造成呕吐。有时孩子只是因为吃太饱,也会出现短暂呕吐的情况。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食物中毒的症状与肠胃炎类似,但通常较为严重。严重程度取决于孩子摄入的食物中含有多少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 除了以上常见原因外,儿童呕吐也可能由以下较少见的4种原因引起: 头部受伤 偏头痛(Migraine) 肺部、耳朵、胃或泌尿道感染 阑尾炎(Appendicitis) 治疗与预防方法 当孩子呕吐后,最重要的是帮他们补充水分。不过要注意,不要一次让孩子喝太多水,应让他们一口一口慢慢喝。最理想的做法是使用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 ORS),或者尝试一些天然的止吐方法,例如姜茶或蜂蜜水(仅适合一岁以上的孩子)。请避免让孩子喝含糖分过高的饮料,以免加重肠胃不适。如果是还在哺乳阶段的宝宝,可以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但增加哺乳次数,让宝宝慢慢补充水分。至于年纪较大的孩子,若超过8小时没有再呕吐,就可以慢慢恢复正常饮食。不过由于肠胃仍较敏感,建议避免油腻或太甜的食物。另外,让孩子侧躺休息也能避免呕吐物呛入呼吸道,帮助他们恢复得更快。 Hello Health Group 不提供任何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其他健康问题

无论有牙没牙,宝宝的口腔都要照顾!家长必知的清洁重点

无论孩子是否已经长牙,家长都应该及早关注孩子的口腔健康,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清洁习惯,才能在成长过程中,保持健康牙齿与自信笑容。儿童的牙齿与牙龈十分娇嫩,若未做好日常照护,容易出现蛀牙、牙龈炎或口臭等问题。其实,只要从日常小细节开始,爸爸妈妈就能帮助孩子守护一口健康的牙齿。 以下整理了儿童口腔照护的重点须知,一起来看看您家是否已经做到这些口腔保健好习惯吧! 定期带孩子看牙医 建议家长每年至少带孩子看牙医一次,及早发现与处理牙齿问题,能有效预防蛀牙、牙垢堆积与牙龈发炎等常见口腔疾病。通过定期检查,牙医也能评估孩子的咬合发育与刷牙习惯,并提供专业的清洁、氟化物涂布或窝沟封闭等预防性治疗。这不仅能保护牙齿健康,也能避免日后更高昂的治疗费用。 培养良好的清洁习惯 从小培养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预防蛀牙与牙龈疾病。即使宝宝还没长牙,家长也应每天用干净的纱布或柔软的湿布轻轻擦拭牙龈,帮助清除奶渍与食物残留。此阶段不需使用牙膏,以清水清洁即可。 当孩子开始长出乳牙后,应改用儿童专用软毛牙刷与含氟牙膏,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早晨起床与睡前各一次。每次刷牙后,记得让孩子吐出牙膏泡沫但不必漱口太多,以保留牙膏中的氟来强化牙齿。当牙齿逐渐长齐时,可开始使用儿童牙线,帮助清除牙缝间的食物残渣。睡前刷完牙后,应避免再进食或饮用除水以外的饮品。若孩子已能吐出漱口水,牙医可能会建议使用儿童专用漱口水来进一步保护牙齿。 预防“奶瓶性蛀牙” 有些孩子习惯在喝牛奶或果汁时入睡,但当这些饮品中的糖分长时间附着在牙齿表面,就会侵蚀牙齿珐琅质,形成所谓的“奶瓶性蛀牙”。这种蛀牙常出现在上排门牙,初期表现为白斑、脱色或细小坑洞,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影响恒牙的生长与排列。 能有效预防奶瓶性蛀牙的方法包括:每天避免让孩子饮用超过120毫升(约半杯)果汁,含糖饮品应仅限在用餐时间饮用,其他时间应提供清水为主。若孩子有抱奶瓶或吸管杯入睡的习惯,请确保瓶中只装清水,避免牛奶或果汁残留在口中。睡前一定要刷牙或清洁牙龈,让孩子带着干净的口腔入睡。 控制奶嘴的使用 奶嘴的确能帮助安抚哭闹或焦虑的宝宝,但若使用时间过长,特别是在孩子开始长牙后,就可能带来反效果。长期吸奶嘴会影响牙齿与下颌的正常发育,导致牙齿排列不整,甚至改变口腔结构与嘴形,如出现前牙外突、开咬或咬合不正等问题。 孩子不爱刷牙?父母要坚持立场 不是每个孩子天生都喜欢刷牙。当孩子拒绝刷牙时,家长应保持坚定立场,让他们明白——刷牙是每天必须完成的事,而不是选择题。为了让孩子愿意配合,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保持耐心,循序渐进:孩子通常在2–3岁时可开始学习刷牙,但直到6岁左右仍可能需要家长协助;到了10岁左右,才较能独立使用牙线。家长可在早晨与睡前陪同刷牙,一边示范、一边鼓励,让孩子从模仿中学习正确方式。 别太晚刷牙:若等孩子太累才开始刷牙,他们的配合度会大幅下降。建议在临睡前20–30分钟就开始刷牙流程,避免孩子因疲惫而抗拒。 让孩子参与选择:5岁以上的孩子可在家长设定范围内,自行挑选牙刷与牙膏的款式或口味。当孩子有参与感时,更容易建立刷牙的兴趣。 把刷牙变成家庭活动:若孩子持续抗拒刷牙,可向儿童牙医寻求协助。牙医能透过游戏化教学与正向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口腔清洁观念。


呼吸道疾病

孩子咳嗽不停?了解4种常见咳嗽类型与5种缓解方法

当孩子生病时,或身体正在对抗病毒与细菌感染,就可能会出现咳嗽的情况。咳嗽是一种身体自我保护反应,通常代表呼吸道受到刺激或有异物、黏液堆积。这可能是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流感、支气管炎)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如气喘 Asthma)的讯号。当黏液或痰卡在气道内时,孩子可能会觉得呼吸困难、胸口闷。此时,咳嗽能帮助清除呼吸道黏液,让空气顺利进入肺部,维持正常呼吸。 儿童常见的咳嗽类型 咳嗽的成因多样,不同类型的咳嗽可反映出不同的健康状况。了解咳嗽的类型有助家长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干咳(Dry Cough):干咳通常没有痰或黏液分泌物,喉咙会感觉干痒。常见原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流感)、气喘以及下呼吸道发炎(如支气管炎、肺炎),这种咳嗽往往在夜间或运动后较明显。 哮咳(Croup):若孩子在咳嗽时发出类似狗吠声,可能是因喉头、气管或上呼吸道发炎或肿胀所致。在吸气时可能听到高音喘鸣声(stridor),严重时可能造成气道狭窄及缺氧风险。若出现呼吸困难或声音嘶哑,应立即就医。 湿咳(Wet / Productive Cough):湿咳通常伴随痰液或黏液分泌,常见于下呼吸道感染或气喘发作。咳嗽有助清除呼吸道黏液,但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发烧,建议带孩子就医检查,以排除肺炎等感染。 百日咳(Whooping Cough / Pertussis):这是一种由百日咳杆菌(Bordetella pertussis)引起的细菌感染。初期症状类似普通感冒,但在7至10天后会加剧。孩子可能在短时间内连续快速咳嗽5至15次,随后深吸气时发出“嘶——”的高音。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呕吐或脸色发紫, 咳嗽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若孩子突然剧烈咳嗽、呼吸困难或抓喉咙,可能是异物(如食物碎块或小物件)卡在喉咙或气管。这属于紧急情况。若孩子年龄超过1岁,家长可立即施行哈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即以腹部推压方式协助排出异物。若宝宝未满1岁,应立即呼叫救护车(拨打995),并在医护抵达前持续监测呼吸。若出现呼吸暂停、脸色发紫、抽搐或意识不清,必须立刻送医急救。 若排除窒息,也需警惕其他可能的严重症状,包括:持续呕吐、胸痛或气喘,过敏反应或鼻窦感染,发烧超过摄氏37.8度且持续72小时以上以及咳嗽持续超过3周仍未改善。这些情况可能代表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或其他疾病,建议尽快带孩子就医,让医生评估病因并给予适当治疗。 缓解儿童咳嗽的方法 若孩子咳嗽不止,可透过以下方式舒缓症状与改善呼吸: 给让孩子多喝温水或热汤:温热的液体可缓解喉咙不适与胸口刺激,也能帮助稀释黏液、促进痰液排出。 保持空气湿润:可使用加湿器,或让孩子在浴室吸入温水蒸气,也可在卧室放置湿毛巾,让空气保持湿度,有助舒缓喉咙干燥与咳嗽。 避免剧烈活动,保持空气流通:若孩子是干咳或哮咳,让他们吸入凉爽、干净的空气可帮助减轻症状。避免跑动或运动,以防咳嗽加剧。 使用非处方药:如咳嗽影响睡眠,可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祛痰药或止咳药。 按时接种疫苗:为预防百日咳等疾病,应让孩子依照国家儿童免疫接种计划(NCIS)按时接种DTaP疫苗(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联合疫苗)。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疫苗

爸妈必知!水痘疫苗要打几针?需自费吗?一文了解接种详情

水痘疫苗简介 水痘疫苗属于减毒活性疫苗,能有效预防水痘及其并发症。即使已接种疫苗后仍感染水痘,症状通常会较轻微:出疹数量较少、发烧程度较低、康复速度也更快。在新加坡,水痘疫苗已纳入国家儿童免疫接种计划(NCIS),建议儿童在12个月及18个月时分别接种2剂。若未在孩童时期完成接种,青少年与成人仍可自费补打,以获得保护力。许多家长关心:水痘疫苗的副作用有哪些?需要打几剂?第2剂何时接种?若错过国家免疫期该怎么办? 《Hello健康》将为您整理水痘疫苗在新加坡的接种时间、副作用、以及自费补种资讯,帮助家长更安心地为孩子做好防护。 施打水痘疫苗后的副作用与可能反应 水痘疫苗是一种减毒活性疫苗,由减弱的水痘病毒制成,可有效预防严重的水痘感染与并发症。不过,与其他疫苗一样,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副作用。 常见反应包括: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或轻微肿胀 轻度发烧,极少数人可能出现较高体温或轻微抽搐 接种后5至26天,少数儿童可能在注射处或身体出现类似水痘的小水泡 极罕见情况下,疫苗中的减毒病毒可能在日后潜伏于体内,当免疫系统较弱时,可能重新活化,造成轻度带状疱疹。不过,这种情形比自然感染后的风险更低且症状较轻。 若在接种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高烧、持续抽搐或全身不适,应立即就医或联系医生,以确保安全。 政府资助与自费水痘疫苗接种 在新加坡,水痘疫苗已纳入国家儿童免疫接种计划,政府为满12个月的幼童提供首剂公费接种。若家长希望进一步提升孩子的保护力,或孩子未在婴幼儿阶段完成接种,可选择自费接种第二剂或补种。 12个月至未满13岁儿童:满12个月的宝宝时可接种第1剂政府资助疫苗,于4至6岁时可选择自费接种第2剂,以增强免疫力。 13岁及以上儿童与成人(自费接种):若未曾感染水痘或接种过疫苗,建议接种2剂疫苗。两剂间需隔约4至8周。 自费水痘疫苗接种地点与价格 在新加坡,自费水痘疫苗可于以下场所接种: 综合诊疗所(GP Clinics) 公立医院或私人医院的小儿科、家庭科门诊 部分旅行疫苗诊所(Travel or Vaccination Clinics) 建议家长或民众事先致电诊所或医院确认疫苗供应与价格。目前自费水痘疫苗的费用约为S$80–S$130/剂(视诊所而定)。若需接种两剂,费用将按实际施打次数计算。 水痘疫苗几岁打?多久打1次?需要自费第2剂吗? 依据国家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儿童在满12个月(1岁)时可接种第一剂水痘疫苗(政府资助)。第1剂已能有效预防严重水痘与并发症,保护力约为80%–90%。不过,部分儿童在接种一剂后仍有小概率(约2–3%)可能感染水痘。因此,卫生部建议儿童在4至6岁时追加第2剂(自费接种),以进一步提升免疫力并减少校园或社区传播风险。 研究显示,完成两剂接种后,保护力可达约98%,感染风险比仅接种一剂的儿童减少超过九成。若孩子在接种第二剂前曾接触水痘患者,可于接触后72小时内完成第二剂接种,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水痘疫苗的种类 目前新加坡提供的水痘疫苗主要有3种品牌: Varivax®(单一水痘疫苗,由 Merck 制造) Varilrix®(单一水痘疫苗,由 GlaxoSmithKline GSK 制造) MMRV/组合疫苗形式(含麻疹、腮腺炎、风疹、以及水痘成分) 接种水痘疫苗前应注意的5类群体 在接种水痘疫苗前,建议向医生详细说明个人健康状况、慢性疾病史及药物使用情况,以便医生评估是否适合接种。若您符合以下情况,请务必提前告知医生: 曾对水痘疫苗或其成分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 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严重免疫不全的爱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正在接受化疗、免疫抑制药物或高剂量类固醇治疗者以及罹患白血病、淋巴癌或其他恶性肿瘤者。 怀孕中的女性(孕妇应避免接种活性减毒疫苗)。 正发烧或患有中重度急性疾病者,建议待病情稳定后再接种。 期曾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剂(如免疫球蛋白)者,应向主治医生确认适当的接种时间。 水痘疫苗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接种水痘疫苗后,仍需留意以下事项,以确保疫苗效果与接种安全: 若您在接种前24小时内服用过抗病毒药物(如Acyclovir、Famciclovir、Valacyclovir),应在接种后间隔至少14天再重新服用,以免影响疫苗效力。 女性接种后4周内应避免怀孕,以防止活性减毒病毒对胎儿可能造成的影响。 若接种后皮肤出现红疹或水泡,应避免与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癌症患者、器官移植者)接触,以减少传染风险。 18岁以下儿童在接种后6周内应避免使用水杨酸类药物(Salicylates),以免引起瑞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等罕见并发症。 若需接种其他活性减毒疫苗(如MMR或日本脑炎疫苗),除非与水痘疫苗同时接种,否则两次接种应间隔至少28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皮肤疾病

湿疹、水痘、手足口病?家长必懂的5种皮肤状况

儿童的皮肤比成人更薄,也较为敏感,因此容易出现红疹、湿疹或小肿包等皮肤状况。家长若发现孩子皮肤出现变化,不必过于担心,多数情况在适当护理或治疗后都能自然痊愈。以下将为您介绍儿童常见的五种皮肤问题,包括水痘、湿疹、手足口病等,让家长更了解其症状与护理方式,帮助孩子舒适、安全地恢复健康。 1. 水痘(Chickenpox) 水痘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皮肤疾病,在儿童中相当常见。感染后,通常会先在脸部、耳朵周围或胸口出现小红点,接着逐渐形成水泡,随后水泡会结痂并干涸,整个过程约持续一至两周。水痘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水泡液体传播。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最有效方式。若曾经感染过水痘,体内通常会产生长期免疫力,再次感染的机会极低。 对于免疫系统正常的儿童,水痘一般属轻微自限性疾病,多数可在数周内自行痊愈。若症状明显或发烧不适,可使用医生或药剂师建议的非处方药物舒缓症状。在购买或使用任何药物前,建议先咨询医生或药剂师。 2. 湿疹(Eczema)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炎症,皮肤会出现干燥、发红、脱屑与搔痒等症状。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异位性湿疹(Atopic Eczema),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出现,可能会持续到儿童甚至成年阶段。目前尚未完全确定湿疹的成因,但研究显示,它与家族过敏体质(如哮喘、鼻敏感或过敏性结膜炎)有关。环境因素、天气变化、皮肤干燥或接触刺激物(如香料、清洁剂)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虽然湿疹无法根治,但可通过保湿、避免刺激源及遵医嘱用药来控制病情。若症状频繁复发或影响睡眠,应尽早就医,让医生为孩子制定合适的治疗与护理方案。 3.皮肤癣(Dermatophytosis / Ringworm) 皮肤癣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疾病,真菌通常生长在人类的角质层(皮肤表层)、毛发或指甲上。感染后,皮肤上会出现环状红斑,边缘略微隆起,并伴有脱屑、发痒、发炎或轻微疼痛。常见的感染部位包括手臂、腿部及身体其他部位;若出现在头皮,可能导致局部掉发或脱屑。皮肤癣多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或受感染动物传播,也可能因共用毛巾、衣物或寝具而受到传染。 大多数皮肤癣可通过抗真菌药膏或口服药物治疗,若为头皮感染(头癣),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含抗真菌成分的专用洗发液。为防止复发,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爽,并避免共用个人用品。 4. 接触性皮肤炎(Contact Dermatitis) 接触性皮肤炎是一种因皮肤接触刺激性或致敏性物质而引起的炎症反应。儿童的皮肤较为娇嫩,若接触到某些化学成分或过敏源,如肥皂、乳液、香水、金属、乳胶、化妆品或药物等,可能会出现红肿、刺痛、发痒、脱皮甚至渗血的症状。不同孩子对刺激物的反应程度不一。若发现孩子皮肤出现明显不适,应尽快让医生检查,并依照医嘱使用止痒或抗发炎药物治疗。 在家中护理时,可用干净湿布轻轻清洁患处,帮助缓解不适,同时应避免让孩子继续接触疑似诱发物,以防症状恶化或复发。 5.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发生在五岁以下幼童。病原多为科沙奇病毒A16型(Coxsackie A16)及肠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感染后,孩子会在口腔、手掌、脚底出现红疹或水泡,有时臀部与腿部也会出现类似症状。因为症状主要分布在手、足、口与臀部,因此称为“手足口病”。 这些疹子一般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常会被误以为是蚊虫叮咬、药物过敏或水痘。手足口病可通过飞沫传播(如病人咳嗽、打喷嚏)、或接触受污染的物品及水泡液体而感染。目前没有特效药,治疗以缓解症状和休息为主。若孩子确诊,应在家休养并避免上学或外出,以防病毒传播。一般情况下,症状会在 7至10天内自行消退。 家长可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非处方止痛或退烧药,同时确保孩子多喝水、食用流质食物,以减轻口腔疼痛及维持营养。


疫苗

孩子该打哪些疫苗?新加坡国家儿童免疫接种计划(NCIS)重点整理

从宝宝出生到入学前,是免疫系统发育的重要阶段。为了预防严重传染病,新加坡政府透过国家儿童免疫接种计划(National Childhood Immunisation Schedule,NCIS),为所有本地儿童提供系统性的疫苗接种安排。这些疫苗能有效预防包括麻疹、腮腺炎、风疹、白喉、百日咳、小儿麻痹症、乙型肝炎等疾病,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足够的保护力。 在新加坡,儿童疫苗分为2大类:政府资助疫苗是由MOH全额或部分补助,可在公共医疗机构(如 polyclinics)或签约私人诊所免费接种。以及自费疫苗则是非强制接种项目,家长可根据孩子健康需求与医生建议,自行决定是否额外接种。 虽然新加坡家长普遍了解疫苗的重要性,但仍有不少人对于应接种哪些疫苗、何时接种、是否需自费感到困惑。《Hello医师》将为您整理新加坡儿童公费与自费疫苗清单,让爸妈一次看懂,轻松守护孩子的健康。 新加坡儿童8大政府资助疫苗 根据国家儿童免疫接种计划,新加坡的儿童自出生起,即可享有政府全额或部分补贴的疫苗接种。这些疫苗能有效预防多种严重传染病,包括白喉、麻疹、百日咳、小儿麻痹症、肺炎球菌感染等,有助于建立完整的免疫防护力。以下为新加坡儿童12大政府资助疫苗项目,家长应确保孩子在建议时间内完成接种,以降低感染与重症风险: 1. 流感疫苗 流感与一般感冒不同,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若情况严重,可能导致肺炎、心肌炎或脑炎等并发症。若同时感染新冠病毒,则可能增加重症及死亡的风险。 为有效预防流感,6个月至8岁的儿童应接种两剂流感疫苗,第2剂须间隔至少4个星期;9岁及以上儿童则只需接种1剂。一般来说,政府会在每年10月开放流感疫苗接种计划,小学及中学也会安排校园接种活动,家长可多加留意相关通知。 目前,新加坡由政府提供的流感疫苗主要分为以下3种: Vaxigrip Tetra 四价流感疫苗:由赛诺菲巴斯德(Sanofi Pasteur)生产,为鸡蛋培养疫苗,适用于满6个月及以上的儿童。 Flucelvax Quad 四价流感疫苗:由东洋药厂生产,为细胞培养疫苗,适用于3岁及以上需接种公费疫苗的儿童。 AdimFlu-S (QIS) 四价裂解型流感疫苗:由国光生技公司生产,为鸡蛋培养疫苗,主要提供给3岁及以上儿童接种。 ”鸡蛋培养与细胞培养的差别” 传统的流感疫苗是通过鸡蛋培养制成的,也就是将流感病毒注入鸡蛋中,让病毒在蛋内繁殖,再取出进行处理与纯化。而细胞培养技术则使用犬肾上皮细胞(MDCK)来培养病毒,再制成疫苗。 虽然两者皆属不活化疫苗,但细胞培养疫苗具有以下2项主要优势: 降低鸡蛋过敏风险:细胞培养疫苗不使用鸡蛋,因此适合对鸡蛋蛋白敏感的人接种。不过,目前的鸡蛋培养疫苗技术已大幅改进,致敏物质的含量非常低,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过敏反应。 减少病毒突变的可能性:由于鸡并非哺乳动物,流感病毒在鸡胚中繁殖时可能会发生轻微突变(不会影响疫苗安全性),但这种变化可能使疫苗的保护效果略低于以细胞培养方式生产的疫苗。 2. 麻疹、腮腺炎及德国麻疹混合疫苗(MMR疫苗) 麻疹、腮腺炎及德国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简称MMR),能有效预防这三种传染性极高的病毒疾病。接种MMR疫苗后,整体预防效果可达95%以上。(延伸阅读:麻疹与德国麻疹有什么不同? 麻疹传染性极强,9 大症状要留意;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 在新加坡,儿童应在满12个月时接种第一剂MMR疫苗,并于满15至18个月时接种第二剂。若儿童错过疫苗接种,可在医生评估后补种。目前,新加坡卫生部认可并常用的MMR疫苗品牌包括: M-M-R II:由默沙东(Merck Sharp & Dohme)药厂制造。 PRIORIX 派立克:由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 GSK)药厂制造。 3. 10价或13价结合型肺炎链球菌疫苗(PCV10/PCV13)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种革兰氏阳性链球菌,常潜伏在鼻腔或喉咙中,并能通过飞沫传播。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或患上感冒时,肺炎链球菌可能入侵呼吸道或血液,导致肺炎、菌血症或脑膜炎等严重感染。在新加坡,结合型肺炎链球菌疫苗(PCV)已纳入国家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建议家长依照以下时程让孩子完成接种,以建立全面保护: 第1剂:在满2个月时接种 第2剂:在满4个月时接种 加强剂(第3剂):在12至15个月时接种 目前新加坡主要提供2种结合型肺炎链球菌疫苗: Synflorix(PCV10):由葛兰素史克药厂(GlaxoSmithKline, GSK)生产,含有10种肺炎链球菌血清型。 Prevenar 13(PCV13):由辉瑞药厂(Pfizer)生产,含有13种肺炎链球菌血清型。 2种疫苗皆能有效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健康状况及接种史评估最适合的疫苗类型。 4. 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Hepatitis B,简称 HBV)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严重肝脏感染,可经由血液、体液或母婴传播。若未及时接种疫苗,感染后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新加坡的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属于政府资助项目,所有本地婴儿都可免费接种。 第1剂:出生时就得于医院产房内完成,防止母婴传播 第2剂:宝宝满1个月可单独施打或结合于“五合一/六合一疫苗” 加强剂(第3剂):满6个月后可完成全程接种后可获得长期免疫保护 目前新加坡乙型肝炎疫苗主要已结合为综合疫苗可供婴幼儿接种: 5合1(DTaP-IPV-HepB):可预防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小儿麻痹症、乙型肝炎等疾病 6合1(DTaP-IPV-HepB-Hib):可预防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小儿麻痹症、乙型肝炎、b型嗜血杆菌感染等疾病 5. 卡介苗(BCG) 卡介苗(BCG,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是一种用于预防结核病(Tuberculosis, TB) […]


其他健康问题

儿童乳牙拔除后照护指南:家长必知的8个重点

每次拔乳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里程碑——代表他们又向“换牙期”迈进了一步。不过,由于年纪尚小,孩子在拔牙后仍需要父母协助,正确的照护能帮助伤口愈合、预防感染,并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这篇文章将为家长整理出小孩拔乳牙后的8个照护重点,帮助您了解在拔牙当天与恢复期间该注意的事项,让孩子在舒适、安全的情况下顺利长出新牙。 拔牙后的照护8要点 拔乳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阶段,但术后照护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出血、感染或延迟愈合。以下8个照护重点,能帮助家长协助孩子安全舒适地恢复: 让孩子保持头部抬高:拔牙当天,应让孩子头部略为抬高,避免平躺或剧烈活动,以防止伤口再度出血。 正确止血:拔牙后,医生会放置一块无菌纱布在伤口上。请让孩子轻轻咬紧约45分钟,有助于形成血块并加速止血。若纱布被血浸湿,可换上新的无菌纱布继续咬住。 按医嘱服药:若牙医开立止痛药或抗生素,请家长监督孩子按时按量服用,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漏服。 拔牙后24小时内勿漱口:拔牙后的24小时内,请不要让孩子漱口或吐口水,以免破坏正在形成的血块。24小时后,可用1杯温水加1.5茶匙盐调成盐水,轻轻漱口再吐掉。刷牙时请避开拔牙处,并使用软毛牙刷以免刺激伤口。 进食软质食物:拔牙当天应让孩子进食柔软、温和的食物,如粥、汤或豆腐花。暂时避免坚硬或过热的食物与饮品,以免刺激伤口。若孩子仍感到疼痛,不必强迫进食硬质食物。 缓解疼痛与肿胀:拔牙后轻微的酸痛与张口不适属正常现象。可在下巴处冰敷10至15分钟,或使用冷冻蔬果包,以减轻疼痛与肿胀。 保持口腔清洁:即使拔牙后感到不适,也应提醒孩子维持基本的口腔卫生,饭后漱口、轻刷牙齿,避免食物残渣堆积在伤口附近。 观察是否有异常:若孩子出现持续出血、明显肿胀、剧痛、发烧或其他异常情况,应立即带他回诊牙医或小儿科医生处,及早评估与治疗。 Hello Health Group并不提供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如有任何健康或医疗相关疑虑,请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


行为和发展失调

唐氏宝宝是怎么来的?一文了解唐氏症的原因与特征

什么是唐氏症? 唐氏症(Down Syndrome)是一种因染色体异常而引起的先天性疾病。患者体内多出了一条第 21 对染色体,因此又被称为21 三体综合症。唐氏症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与发育迟缓,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肢体或器官功能障碍。症状通常在出生时即可被发现,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 然而,若孩子能在早期接受适当的早疗、复健与教育介入,许多唐氏症儿童(俗称“唐宝宝”)仍能健康成长,逐步培养自理与沟通能力,并减轻照护者的负担。 生出唐氏宝宝的原因:染色体异常 唐氏症的主要成因是染色体异常。正常情况下,人体共有23对染色体,分别来自父母各一半;但若在精子或卵子形成时,染色体未能正常分离,导致多出一条第21号染色体,便会形成唐氏症。根据染色体变化的不同,唐氏症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三染色体型(Trisomy 21):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占约95%。由染色体不分离(nondisjunction)所致,使体内的每个细胞都多出一条第21号染色体。 转位型(Translocation):约占4%。此类型为染色体的一部分“转位”至另一条染色体上。若父母一方为转位型携带者,下一胎生出唐氏宝宝的几率较高。父亲为携带者风险约3%;母亲为携带者风险约12%。 镶嵌型(Mosaicism):约占1%。此类型是部分细胞含有额外的第21号染色体,而部分细胞正常,因此症状通常较轻。 唐氏症的发生多与染色体在受精或分裂过程中的随机错误有关,通常与父母的健康状况无关;但随着母亲年龄增加,染色体异常的风险也相对提高。 唐氏症的发生机率 研究显示,唐氏症的发生率与母亲的年龄有明显关系。随着孕妇年龄增加,染色体异常的风险也会相应上升。30岁左右的孕妇,生下唐氏宝宝的机率约为1/800;35岁时上升至约1/350;到了45岁时,风险进一步提高至1/25。 唐氏症的症状与外表特征 唐氏症患者的症状因人而异,严重程度从轻微到中度不等。一般而言,唐氏症儿童在智能与身体发育方面较同龄儿童缓慢。虽然他们出生时的身长与体重通常与一般婴儿相近,但随着成长,发育速度会逐渐落后。以下是唐氏症常见的生理特征: 脸部略扁平、眼角微微上扬 颈部较短 耳朵位置偏低或形状略异常 舌头常外突或略显肥厚 头部较小、后脑偏平 手掌横纹较深(单一横纹) 手指较短 眼睛虹膜可能有白点(Brushfield spots) 肌肉张力偏低,关节及韧带较松弛 四肢较短小 除了明显的外表特征外,唐氏症患者也可能出现多种身体健康问题,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常见的身体状况包括: 先天性心脏病:约一半的唐氏症婴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脏结构异常。 听力问题:可能因耳道结构或中耳感染导致听力下降。 肠道异常:例如肠道或直肠发育不全、狭窄或阻塞。 腹腔疾病:包括胃食道逆流或消化功能不良。 视力问题:如白内障、近视或斜视。 甲状腺功能异常:常见为甲状腺功能减退(Hypothyroidism)。 骨骼发育异常:关节较松、骨骼较短,导致活动能力受限。 认知退化:部分唐氏症患者在中年后可能出现早发性失智症(如阿兹海默症)。 易感染疾病:因免疫系统功能较弱,容易罹患呼吸道感染、肺炎或其他细菌性疾病。 唐宝宝早期疗育的重要性 早期疗育在唐氏症儿童的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透过系统性的训练与支持,能够帮助唐宝宝充分发挥潜能,在学习与生活上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什么是早期疗育” 早期疗育是针对0至6岁发育迟缓或有发展风险的儿童,提供综合性的医疗与教育支持服务。其目的在于尽早介入孩子的成长过程,在身体、认知、语言及社交发展方面提供协助与训练。早期疗育的重点包括: 医疗照护:由医生与治疗师评估并改善发育迟缓或伴随的健康问题 教育支持:透过结构化学习及游戏活动,刺激语言、感官及认知发展 家庭辅导:协助家长学习照护技巧,提升家庭应对能力 社会融入:帮助孩子逐步适应学校与社区生活,提升独立与社交能力 在儿童发育的黄金阶段介入,不仅能改善发育迟缓与障碍的状况,也能激发孩子的潜能、降低并发症风险,最终目标是让孩子健康成长,并顺利融入社会。 唐氏症患者的寿命与长期照护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早期疗育的推广,唐氏症患者的健康管理与生活照护品质大幅提升,寿命也显著延长。以美国为例,唐氏症患者的平均寿命已从1983年的约25岁,提升至现今的60岁左右,其中约80%的患者能活过50岁。这代表,只要给予适当的医疗照护与家庭支持,唐氏症患者同样可以拥有长期且有品质的生活。 然而,寿命延长也意味着唐氏症者将更早面对老化问题。部分患者可能在中年就出现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如早发性失智症(阿兹海默症)、心血管疾病或甲状腺功能异常等。随着唐氏症者年龄增长,甚至出现“年长父母照顾年长唐氏症子女”的情况,这对家庭和社会照护体系都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唐氏症者、家属、照护者及医疗团队应及早规划长期照护方案,关注成年期健康管理与心理支持,协助他们在老年阶段依然能维持稳定、尊严与幸福的生活品质。(可参考全球唐氏综合症基金会的《关于唐氏综合症的事实和常见问题》) 唐氏症的预防:产前筛检与诊断 目前,唐氏症尚无法从根本上预防,但透过产前筛检与产前诊断,可以在怀孕期间及早发现胎儿是否有染色体异常的风险,从而让父母获得充分的资讯与选择。这2项检测的目的在于: 产前筛检 一产前筛检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测,主要用于评估胎儿罹患唐氏症及其他染色体异常的风险。此检查不会影响母体或胎儿安全,通常结合以孕妇血液检测、胎儿超音波检查以及孕妇年龄进行综合评估。 产前诊断 当产前筛检结果显示胎儿患有唐氏症的风险较高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产前诊断,以确认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常见的产前诊断方式包括: 绒毛膜取样(Chorionic Villus Sampling, CVS):建议在怀孕10至12周进行。医生会从胎盘组织中取出少量绒毛样本,以分析胎儿染色体。 羊膜穿刺(Amniocentesis):建议在怀孕16至18周进行。透过细针从羊水中取出少量样本,以检测胎儿的染色体组成。 这2种方法的检测准确率接近100%,是目前诊断唐氏症最可靠的方式。然而,由于属于侵入性检查,仍存在约0.1%至1%的流产风险,因此应由医生根据孕妇状况与风险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进行。 唐氏症 ≠ 心智障碍 在新加坡,公众有时会混淆唐氏症与智力障碍的概念。事实上,两者并不相同。唐氏症是一种由染色体异常(多出一条第21号染色体)引起的先天性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迟缓与身体特征。而智力障碍则是一个更广泛的医学分类,指个体在智力功能及适应行为方面的发展受限,成因可能包括遗传、早产、脑部受伤、感染或代谢疾病等。换句话说:唐氏症属于智力障碍的一种类型;但并非所有智力障碍者都是唐氏症患者。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健康问题

儿童多动症与遗传有关?研究:补充鱼油有助改善症状

什么是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行为发育障碍(Neurobehavioral disorder)。目前普遍认为,它与遗传因素及多种复杂的环境影响有关。患有ADHD的儿童,其父母或兄弟姐妹中往往也有人出现类似的症状,因此遗传在此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ADHD 的主要特征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冲动行为,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表现、社交互动与情绪发展。虽然部分儿童的症状会随年龄增长而减轻,但许多ADHD患者在成年后仍会受到注意力、组织能力或冲动控制方面的困扰。 若ADHD(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未及时接受治疗,虽然一般不会直接危害身体健康,但可能会对患者的日常行为、学习表现及人际关系造成显著影响。研究显示,ADHD患者较一般人更容易意外受伤、情绪问题,如焦虑与抑郁、社交孤立与孤独感及在学业、职场或财务管理上出现困难。虽然目前尚无根治ADHD的确切方法,但已有多种方式可有效控制症状、改善专注力与生活品质。除了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外,研究指出,富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鱼油补充品,也能帮助减轻部分儿童ADHD的症状,改善专注力与情绪调节。 鱼油是什么?为何对ADHD患者重要? 鱼油是从深海多脂鱼类的脂肪组织中提炼而成,例如鲑鱼、鲭鱼、鲔鱼及鲨鱼等。鱼油的主要营养价值在于其富含Omega-3脂肪酸,其中包括2种关键成分:二十碳五烯酸(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Docosahexaenoic Acid)。EPA有助于支持心血管健康,减少发炎反应;而DHA则是构成神经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对大脑发育、神经传导与专注力维持起关键作用。研究显示,DHA的摄取量与儿童的认知专注力和情绪调节息息相关。 新的研究发现 多项大型研究显示,儿童体内Omega-3脂肪酸含量与ADHD(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发生率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这些研究证实,罹患ADHD的儿童体内Omega-3脂肪酸水平显著低于未患病儿童。进一步的研究也探讨了Omega-3脂肪酸的不同成分(EPA与DHA)对儿童学习与行为发展的影响。 在一项针对90位7至12岁ADHD儿童的研究中,受试者被分为三组,分别每日补充500毫克含有EPA、DHA 或亚油酸的营养补充品,持续4个月。结果显示,补充DHA鱼油的儿童在阅读能力、拼字表现、社交互动及行为反应方面的改善最为明显。另一项针对17位有阅读障碍的儿童的研究也发现,体内DHA含量上升的儿童在学习测验中的表现优于对照组。 这些结果显示,Omega-3脂肪酸,特别是DHA,可能在儿童的专注力、学习与行为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仍需更多长期研究以确认其疗效与最佳补充剂量。 本文仅供健康资讯参考,并不取代专业医疗建议。若您的孩子有ADHD或学习发育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


消化问题

儿童肚子痛别轻忽:3种常见肠道疾病一次了解

当儿童的肠胃功能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例如腹胀、放屁、腹泻、便秘、腹部痉挛、恶心或呕吐。造成这些症状的原因相当多样,可能与饮食、感染、过敏或肠道功能异常有关,通常需要由医生进行详细评估与诊断,才能找出真正的病因。以下是3种最常见的儿童肠道疾病,家长可以初步了解其特征与照护重点。 1. 对麸质过敏的乳糜泻 在儿童常见的肠道疾病中,乳糜泻(Celiac Disease)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此疾病是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对麸质产生过度反应,导致免疫细胞攻击并破坏小肠内壁。当小肠绒毛受损后,身体就难以有效吸收食物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营养成分,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与整体健康。麸质主要存在于小麦、黑麦和大麦等谷物中,包括各种小麦品种如硬粒小麦、粗粒小麦粉、斯佩耳特小麦、卡姆小麦、单粒小麦与二粒小麦。有时在加工食品、黏合剂(如胶水)或药品中,也可能含有麸质成分。目前,乳糜泻尚无法完全治愈,但遵循无麸质饮食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并让肠道逐渐恢复健康。若家长怀疑孩子可能患有乳糜泻,应尽快带孩子就医,由医生安排血液检测或肠道活检,以获得正确诊断与治疗建议。 2. 发炎性肠道疾病 发炎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是指小肠或大肠长期发炎,导致肠壁肿胀、疼痛及消化功能受损。常见症状包括腹泻、腹胀、腹部痉挛,有时还会出现体重下降或营养吸收不良。发炎性肠道疾病主要分为2种类型。 克隆氏症可影响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从口腔到肛门皆有可能发病。受影响的肠道区域会变厚,表面呈现如鹅卵石般的不平整。常见症状包括:腹痛与呕吐、食欲下降、血性腹泻、生长迟缓、口腔溃疡等症状。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氏症相似,但发炎范围仅限于结肠(大肠的一部分),肠壁可能出现伤口、溃疡或裂痕。患者通常会出现反复腹泻、血便及腹部不适。 治疗发炎性肠道疾病通常包括:使用如抗感染药、免疫调节剂,以控制发炎反应,补充无法从食物中充分吸收的营养素及在严重或药物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可能需透过手术移除受损肠段。家长若能及早察觉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并尽快就医,有助医生做出准确诊断,防止病情突然恶化。 3. 反覆发作的肠躁症 肠躁症是最常见的儿童消化道功能性疾病之一。此疾病会长期影响小肠与大肠的运作,使肠道蠕动速度不稳定,结肠难以控制食物残渣通过的时间与吸收水分的比例,因而造成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肠躁症通常呈反覆发作的形式,不同孩子可能出现不同的症状,如腹痛、腹胀、排便不规律或消化不良。有时也会与发炎性肠道疾病混淆,因此需由医生仔细评估与区分。目前肠躁症无法完全根治,但可以透过生活方式调整来控制症状,包括:建立规律作息与饮食习惯、减少压力与焦虑、避免可能引起肠道不适的食物及均衡饮食等。

ad icon广告
ad icon广告
ad icon广告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