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疾病

小朋友常见的皮肤问题包括水泡、疥疮、鸡眼、红疹、干癣、牛皮癣、胎记、水痘、湿疹与尿布疹等。由于儿童的皮肤比成人更娇嫩、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因此更容易受到刺激或感染。家长应特别留意宝宝皮肤的清洁、保湿与防护,必要时应及时就医,避免症状加重或反复发作。

常识

皮肤疾病

湿疹、水痘、手足口病?家长必懂的5种皮肤状况

儿童的皮肤比成人更薄,也较为敏感,因此容易出现红疹、湿疹或小肿包等皮肤状况。家长若发现孩子皮肤出现变化,不必过于担心,多数情况在适当护理或治疗后都能自然痊愈。以下将为您介绍儿童常见的五种皮肤问题,包括水痘、湿疹、手足口病等,让家长更了解其症状与护理方式,帮助孩子舒适、安全地恢复健康。 1. 水痘(Chickenpox) 水痘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皮肤疾病,在儿童中相当常见。感染后,通常会先在脸部、耳朵周围或胸口出现小红点,接着逐渐形成水泡,随后水泡会结痂并干涸,整个过程约持续一至两周。水痘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水泡液体传播。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最有效方式。若曾经感染过水痘,体内通常会产生长期免疫力,再次感染的机会极低。 对于免疫系统正常的儿童,水痘一般属轻微自限性疾病,多数可在数周内自行痊愈。若症状明显或发烧不适,可使用医生或药剂师建议的非处方药物舒缓症状。在购买或使用任何药物前,建议先咨询医生或药剂师。 2. 湿疹(Eczema)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炎症,皮肤会出现干燥、发红、脱屑与搔痒等症状。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异位性湿疹(Atopic Eczema),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出现,可能会持续到儿童甚至成年阶段。目前尚未完全确定湿疹的成因,但研究显示,它与家族过敏体质(如哮喘、鼻敏感或过敏性结膜炎)有关。环境因素、天气变化、皮肤干燥或接触刺激物(如香料、清洁剂)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虽然湿疹无法根治,但可通过保湿、避免刺激源及遵医嘱用药来控制病情。若症状频繁复发或影响睡眠,应尽早就医,让医生为孩子制定合适的治疗与护理方案。 3.皮肤癣(Dermatophytosis / Ringworm) 皮肤癣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疾病,真菌通常生长在人类的角质层(皮肤表层)、毛发或指甲上。感染后,皮肤上会出现环状红斑,边缘略微隆起,并伴有脱屑、发痒、发炎或轻微疼痛。常见的感染部位包括手臂、腿部及身体其他部位;若出现在头皮,可能导致局部掉发或脱屑。皮肤癣多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或受感染动物传播,也可能因共用毛巾、衣物或寝具而受到传染。 大多数皮肤癣可通过抗真菌药膏或口服药物治疗,若为头皮感染(头癣),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含抗真菌成分的专用洗发液。为防止复发,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爽,并避免共用个人用品。 4. 接触性皮肤炎(Contact Dermatitis) 接触性皮肤炎是一种因皮肤接触刺激性或致敏性物质而引起的炎症反应。儿童的皮肤较为娇嫩,若接触到某些化学成分或过敏源,如肥皂、乳液、香水、金属、乳胶、化妆品或药物等,可能会出现红肿、刺痛、发痒、脱皮甚至渗血的症状。不同孩子对刺激物的反应程度不一。若发现孩子皮肤出现明显不适,应尽快让医生检查,并依照医嘱使用止痒或抗发炎药物治疗。 在家中护理时,可用干净湿布轻轻清洁患处,帮助缓解不适,同时应避免让孩子继续接触疑似诱发物,以防症状恶化或复发。 5.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发生在五岁以下幼童。病原多为科沙奇病毒A16型(Coxsackie A16)及肠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感染后,孩子会在口腔、手掌、脚底出现红疹或水泡,有时臀部与腿部也会出现类似症状。因为症状主要分布在手、足、口与臀部,因此称为“手足口病”。 这些疹子一般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常会被误以为是蚊虫叮咬、药物过敏或水痘。手足口病可通过飞沫传播(如病人咳嗽、打喷嚏)、或接触受污染的物品及水泡液体而感染。目前没有特效药,治疗以缓解症状和休息为主。若孩子确诊,应在家休养并避免上学或外出,以防病毒传播。一般情况下,症状会在 7至10天内自行消退。 家长可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非处方止痛或退烧药,同时确保孩子多喝水、食用流质食物,以减轻口腔疼痛及维持营养。

更多 皮肤疾病 相关文章

皮肤疾病

婴儿包皮护理指南:包皮垢形成原因与正确清洗方式

有男宝宝的家长或许曾发现,孩子的包皮下似乎有一块硬硬的白色物质,看起来像污垢,甚至带有轻微气味。其实,这并不是感染或发炎的迹象,而是常见的包皮垢(smegma)。 包皮垢是人体自然分泌的物质之一,由皮肤油脂、脱落的细胞及尿液残留混合形成,不仅婴幼儿会出现,成年男性也同样会产生。 那包皮垢究竟是什么?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泌尿健康?父母又该如何帮宝宝正确清洁包皮?让《Hello健康》带你一起来了解。 什么是包皮垢? 包皮垢是由包皮内侧皮脂腺的分泌物及脱落的上皮细胞所累积形成,通常呈白色或淡黄色,质地可能较为黏稠或凝块状,并带有轻微异味。许多家长在发现宝宝包皮下有这些白黄色分泌物时,往往会担心是否感染或发炎,其实这属于身体自然产生的分泌物。 在婴幼儿阶段,由于包皮尚未完全分离或翻开,加上清洁时较难触及包皮内部,因此容易堆积包皮垢。这是常见且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注意日常清洁即可。 包皮垢会影响健康吗? 许多家长一听到“包皮垢”这个词,就会联想到污垢或细菌感染,担心它会导致孩子出现泌尿道感染,甚至传染疾病。事实上,包皮垢本身并不是疾病,也不会直接造成健康问题。 台湾男性学医学会会讯之长庚纪念医院林口总院泌尿科医师王大民指出,幼童尿道感染往往是由多重因素造成,例如清洁方式不当、尿液滞留、或先天泌尿构造问题等,而非单纯因为包皮垢所致。 研究亦显示,是否出现包皮垢与包皮的长度及个人清洁习惯有关,并非所有有包皮垢的人都会感染细菌。即使在未普遍实行包皮环切术的地区,如北欧国家,当地女性罹患子宫颈癌的比例也未因此增加,说明包皮垢并非主要致病原因。换句话说,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才是预防感染的关键,而不是必须强行去除包皮垢。 包皮垢该怎么清洁?应依年龄与包皮发育状况而定 虽然包皮垢并非泌尿道感染的直接原因,但若长期堆积,也可能为细菌提供滋生环境,就像汗水本身无害,却在潮湿条件下容易导致皮肤感染一样。因此,是否需要清除包皮垢,取决于孩子的年龄阶段与包皮发育情况。过度清洁或强行翻开包皮,反而可能造成伤口与疼痛。以下是根据孩子成长阶段所提供的三种包皮清洁建议: 0至5岁婴幼儿:勿强行推开包皮 大多数5岁以下的男童,其包皮仍处于自然包茎(physiological phimosis)状态,无法完全翻开是正常现象。此阶段形成的少量包皮垢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也无需刻意清除。若家长在清洗时强行拉下包皮,可能造成皮肤撕裂或出血,使包皮发炎、结痂甚至收缩变紧,反而让包茎情况更严重。因此,医生建议在这个阶段只需以清水轻轻清洗外部生殖器,保持干爽即可,无需尝试将包皮翻开。 5岁以上儿童:可适度推开清洗 当孩子年满 5 岁后,包皮通常会逐渐开始自然分离,这时家长可在洗澡时轻轻推开包皮进行简单清洁,但仍不建议强行拉扯。若包皮尚未能完全翻下,硬拉可能造成疼痛、出血或撕裂,使孩子产生恐惧。 家长若不确定孩子包皮的发育情况,可咨询家庭医生或儿科医生,了解正确的清洁方式与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以下是医生针对不同包皮状况的一般建议: 若为正常生理性包茎、无感染迹象:洗澡时可轻轻往后拉包皮,清洗外部即可,避免过度清洁。 若包皮过紧或较长:医生可能建议使用低剂量类固醇药膏,帮助软化皮肤,使包皮更易翻下。 若出现严重包茎或反复感染:建议由泌尿科医生评估,必要时可考虑进行包皮环切手术。 包皮可完全翻开的儿童与成人:应每日清洗保持清洁 若孩子仍处于包茎状态,包皮垢通常不会引起健康问题;但当包皮已能完全翻开时,若未定期清洁,包皮与龟头之间容易累积分泌物与细菌,增加感染风险。若清洁不当,可能导致包皮炎、龟头发炎,甚至出现红肿、疼痛、分泌物或异味。这些情况不仅会造成不适,也可能影响伴侣的泌尿健康。 因此,包皮可翻开的儿童与成人应在每日洗澡时进行清洁: 轻轻翻开包皮,用温水冲洗包皮内侧与龟头表面 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剂或肥皂 彻底清洗后,轻柔擦干,再将包皮复原覆盖龟头。 良好的清洁习惯能有效减少细菌滋生,预防尿道感染、龟头炎及其他相关疾病。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皮肤疾病

孩子被蚊子叮后红肿发硬?出现水泡该如何处理与用药指南

在新加坡这种炎热潮湿的气候下,蚊虫几乎全年都活跃,大人小孩都难免被叮咬。尤其是婴儿,被蚊子咬后常常反应更严重,不仅皮肤会红肿、出现硬块,有时甚至还会起水泡。 为什么婴儿被咬后症状会比较严重?出现硬块的原因是什么?若红肿久久不消该怎么办?又该替宝宝擦什么药?《Hello健康》将在本文为您一一解答。 为什么孩子被蚊子咬后肿得特别大、硬硬的? 孩子被蚊子叮咬后,常常出现比成人更明显的红肿和硬块,主要原因是孩子对蚊子唾液的过敏反应较强。当人体接触到外来的过敏原时,通常会经历以下4个阶段: 初次接触:当婴儿第一次被蚊子叮咬时,通常不会出现明显肿块,因为免疫系统尚未“认识”蚊子唾液。但在第一次叮咬后,免疫系统会建立“档案”,把蚊子唾液标记为可能的入侵物。 过敏反应:当婴儿再次被蚊子叮咬时,免疫系统已经“记住敌人”,会产生明显反应。叮咬处大约3–4小时 会开始肿起,并在24–36小时达到高峰。若被多次叮咬,反应会更剧烈,肿得更快也更大。 去致敏化:经过多次反覆过敏反应后,免疫系统会逐渐“认定”蚊子唾液对身体无害,于是反应会慢慢减弱。 低过敏反应:随着免疫系统敏感度降低,身体对蚊子叮咬的反应就变轻微,仅出现轻度红肿或发痒。这也是为什么成年人通常比小孩被咬后反应轻的原因。 综上所述,随着孩子年纪增长,被蚊子叮咬后的过敏反应通常会逐渐减轻。 不过,也有部分皮肤较敏感的儿童或成人,即使已经被叮过多次,每次仍会出现明显甚至严重的过敏反应。对于这类体质较敏感的人,平时应做好防蚊措施,一旦被叮咬后,也应 尽快涂抹适当药物,以免症状加重。 被蚊子叮后肿成一大包、甚至起水泡?可能是血管性水肿 不少父母会发现,孩子被蚊子叮咬后,眼皮、手脚突然肿起一大块,看起来就像被撞伤一样。孩子虽然会喊痛或不舒服,但通常不会到剧痛的程度。除了疼痛、痕痒或起水泡外,往往没有其他明显症状。 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严重过敏反应,引发了血管性水肿(Angioedema)。常见表现包括: 叮咬处出现大范围红肿 肿块摸起来硬硬的,如同结块 局部有轻微刺痛或痕痒感 可能伴随起水泡 【延伸阅读:什么状况该刺破水泡?6步骤安全搞定】 为什么被蚊子叮后,皮肤会摸起来硬硬的? 当皮肤因叮咬而发生严重发炎,形成血管性水肿时,部分部位的真皮层可能受到损伤,进而出现 纤维化反应。这会让皮肤表面摸起来硬硬的,就像有一块硬块。 多数情况下,这些硬块会随着时间逐渐软化并自行消退,父母一般无需过度担心。 被蚊子叮后红肿不退,该怎么办?婴儿适合用什么药? 如果婴儿被蚊子叮咬后,肿胀情况超过一般正常反应,或连续1–2天仍未消退,甚至出现水泡,就可能是血管性水肿,建议尽快带孩子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开立适合的治疗方案,例如: 口服类固醇药物 搭配类固醇外用药膏 抗组织胺药水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市面上常见的外用止痒、凉感药膏通常没有消炎效果,因此若出现严重症状,最好还是带孩子去医院,由医生开立合适药物。 蚊虫叮咬过敏 vs 蜂窝性组织炎:怎么分辨? 蚊虫叮咬过敏 蜂窝性组织炎 原因 蚊子叮咬造成的过敏反应 抓破皮肤,由外伤所致的细菌感染 症状 局部红肿、痕痒、偶尔起水泡   (孩子常分不清楚痛与痒,父母需特别留意) 红肿范围逐渐扩大,局部发热、疼痛明显   严重时会发烧 症状出现时间 通常在叮咬后数小时内出现红肿、痕痒,有时伴随水泡 1–2天后红肿范围逐渐扩大,并伴随局部发热、疼痛,甚至发烧 常见药物 外用止痒或抗组胺药膏(例如 calamine lotion、抗组胺膏),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缓解痕痒) 口服抗生素(如 Amoxicillin-clavulanate),若病情严重时可能需静脉注射抗生素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ad icon广告
ad icon广告
ad icon广告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