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男宝宝的家长或许曾发现,孩子的包皮下似乎有一块硬硬的白色物质,看起来像污垢,甚至带有轻微气味。其实,这并不是感染或发炎的迹象,而是常见的包皮垢(smegma)。
包皮垢是人体自然分泌的物质之一,由皮肤油脂、脱落的细胞及尿液残留混合形成,不仅婴幼儿会出现,成年男性也同样会产生。
那包皮垢究竟是什么?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泌尿健康?父母又该如何帮宝宝正确清洁包皮?让《Hello健康》带你一起来了解。
什么是包皮垢?
包皮垢是由包皮内侧皮脂腺的分泌物及脱落的上皮细胞所累积形成,通常呈白色或淡黄色,质地可能较为黏稠或凝块状,并带有轻微异味。许多家长在发现宝宝包皮下有这些白黄色分泌物时,往往会担心是否感染或发炎,其实这属于身体自然产生的分泌物。
在婴幼儿阶段,由于包皮尚未完全分离或翻开,加上清洁时较难触及包皮内部,因此容易堆积包皮垢。这是常见且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注意日常清洁即可。
包皮垢会影响健康吗?
许多家长一听到“包皮垢”这个词,就会联想到污垢或细菌感染,担心它会导致孩子出现泌尿道感染,甚至传染疾病。事实上,包皮垢本身并不是疾病,也不会直接造成健康问题。
台湾男性学医学会会讯之长庚纪念医院林口总院泌尿科医师王大民指出,幼童尿道感染往往是由多重因素造成,例如清洁方式不当、尿液滞留、或先天泌尿构造问题等,而非单纯因为包皮垢所致。
研究亦显示,是否出现包皮垢与包皮的长度及个人清洁习惯有关,并非所有有包皮垢的人都会感染细菌。即使在未普遍实行包皮环切术的地区,如北欧国家,当地女性罹患子宫颈癌的比例也未因此增加,说明包皮垢并非主要致病原因。换句话说,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才是预防感染的关键,而不是必须强行去除包皮垢。

包皮垢该怎么清洁?应依年龄与包皮发育状况而定
虽然包皮垢并非泌尿道感染的直接原因,但若长期堆积,也可能为细菌提供滋生环境,就像汗水本身无害,却在潮湿条件下容易导致皮肤感染一样。因此,是否需要清除包皮垢,取决于孩子的年龄阶段与包皮发育情况。过度清洁或强行翻开包皮,反而可能造成伤口与疼痛。以下是根据孩子成长阶段所提供的三种包皮清洁建议:
0至5岁婴幼儿:勿强行推开包皮
大多数5岁以下的男童,其包皮仍处于自然包茎(physiological phimosis)状态,无法完全翻开是正常现象。此阶段形成的少量包皮垢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也无需刻意清除。若家长在清洗时强行拉下包皮,可能造成皮肤撕裂或出血,使包皮发炎、结痂甚至收缩变紧,反而让包茎情况更严重。因此,医生建议在这个阶段只需以清水轻轻清洗外部生殖器,保持干爽即可,无需尝试将包皮翻开。
5岁以上儿童:可适度推开清洗
当孩子年满 5 岁后,包皮通常会逐渐开始自然分离,这时家长可在洗澡时轻轻推开包皮进行简单清洁,但仍不建议强行拉扯。若包皮尚未能完全翻下,硬拉可能造成疼痛、出血或撕裂,使孩子产生恐惧。
家长若不确定孩子包皮的发育情况,可咨询家庭医生或儿科医生,了解正确的清洁方式与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以下是医生针对不同包皮状况的一般建议:
- 若为正常生理性包茎、无感染迹象:洗澡时可轻轻往后拉包皮,清洗外部即可,避免过度清洁。
- 若包皮过紧或较长:医生可能建议使用低剂量类固醇药膏,帮助软化皮肤,使包皮更易翻下。
- 若出现严重包茎或反复感染:建议由泌尿科医生评估,必要时可考虑进行包皮环切手术。

包皮可完全翻开的儿童与成人:应每日清洗保持清洁
若孩子仍处于包茎状态,包皮垢通常不会引起健康问题;但当包皮已能完全翻开时,若未定期清洁,包皮与龟头之间容易累积分泌物与细菌,增加感染风险。若清洁不当,可能导致包皮炎、龟头发炎,甚至出现红肿、疼痛、分泌物或异味。这些情况不仅会造成不适,也可能影响伴侣的泌尿健康。
因此,包皮可翻开的儿童与成人应在每日洗澡时进行清洁:
- 轻轻翻开包皮,用温水冲洗包皮内侧与龟头表面
- 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剂或肥皂
- 彻底清洗后,轻柔擦干,再将包皮复原覆盖龟头。
良好的清洁习惯能有效减少细菌滋生,预防尿道感染、龟头炎及其他相关疾病。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