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岁学龄前

学龄前的小朋友天真可爱,但一旦生病或情绪失控,往往让家长感到手足无措。你可以在本分类了解学龄前的重要发展阶段,包括身体、语言、情绪与社交能力的成长轨迹;也能掌握照护上的重点事项,例如饮食作息、情绪引导与安全环境建立,协助爸妈更从容地陪伴孩子度过这一关键阶段。

常识

1~5 岁学龄前

几岁该验眼?3至7岁儿童视力标准与筛检重点一次看懂

“我的孩子这么小,需要做视力检查吗?”“我们夫妻都没有近视,孩子的视力应该没问题吧?”这些都是家长常有的想法。事实上,及早进行儿童视力检查,才能确保孩子的眼睛健康发育,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处理。 以弱视为例,每一百名儿童中约有五名会受到影响,比例并不低。弱视的黄金治疗期在6岁以前,若未能在这段时间内发现并治疗,孩子可能终身视力受限,难以完全恢复。 《Hello医师》将为您介绍儿童视力检查的适合年龄、主要检查项目,以及家长在带孩子验眼前应注意的事项,帮助孩子从小拥有健康清晰的视力。 儿童几岁该进行视力检查? 儿童在2岁时视力约为成人的20%,到了3岁左右,视力会迅速发育至约80%,并在7岁左右大致发育完成。换句话说,3岁是孩子首次进行视力检查的理想年龄。 在这个阶段,若孩子存在弱视、斜视或散光等问题,通常都能通过检查被发现。同时,3岁的孩子已具备基本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能在医生或验光师的引导下配合完成视力表测试。通过游戏化或鼓励的方式,也能让孩子保持专注与稳定的坐姿。因此,建议家长在孩子满3岁后安排第一次视力检查,为孩子的视觉发育建立健康基础。 儿童视力检查3大项目 儿童视力检查通常包含以下3项主要评估内容: 视力(Visual Acuity):视力指眼睛看清楚物体细节的能力。光线从物体进入眼球后,会经过角膜、水晶体、视网膜与视神经,最终由大脑形成影像。常见的检查工具包括C字表或E字表,用于评估儿童辨识不同方向符号的能力。 屈光度(Refractive Error):屈光度是指光线在眼球内聚焦的位置。若焦点落在视网膜前方,为近视;若落在视网膜后方,为远视;若无法聚焦成单一点,则为散光。眼科医生会使用电脑验光机或检影仪来测量度数,判断孩子是否需要进一步矫正。 眼位(Eye Alignment):眼位指双眼在注视同一目标时的相对位置。若双眼能同时注视同一点,表示眼位正常;但若孩子看东西时出现偏头、眯眼或一眼偏斜的情况,可能有斜视(眼位不正),应尽早让眼科医生进一步评估。 什么是NTU立体图检查? 除了上述3项视力检查外,眼科医生有时也会安排NTU立体图检查(NTU Stereo Test),这项测试也是幼儿园及小学视力筛检中常见的基本项目之一。 NTU立体图由台大眼科团队研发,透过让儿童配戴红绿或红蓝立体眼镜,观看由随机点组成的几何图形(如方形、三角形),以评估孩子的立体视觉功能。测试时,若儿童能连续正确辨认图形五次,即代表通过;若未通过,则需安排进一步追踪,以确认是否存在斜视或弱视的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学龄前儿童的认知与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辨认立体图时可能会有困难。此外,眼镜的品质、图形角度与观看距离等因素也可能影响测试结果。若孩子第一次未通过,家长无需过度担心,只需依照医生的指示安排复检或追踪检查即可。 3至7岁儿童的视力标准 儿童的视力会随着年龄逐渐发育完善。以下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平均视力参考标准(以小数表示): 3岁: 0.4(约相当于视力表上的6/15) 4岁:0.6(约6/10) 5岁:0.8(约6/7.5) 6岁:1.0(约6/6) 7岁以上:1.0(视力发育基本完成) 若孩子双眼视力差距超过视力表两行以上,就应安排追踪检查。例如,5岁的儿童若一眼视力为0.9、另一眼为0.7,就需由眼科医生或视光师进一步评估,以排除弱视或屈光不正(如近视、远视或散光)等问题。 为什么儿童视力检查前需要使用短效散瞳剂? 多数眼科医生在为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前,通常会建议先使用短效散瞳剂(例如Tropicamide,商品名:每瞳令-明点眼液),并在点药后等待约30分钟再进行检查。 这是因为儿童的睫状肌调节能力非常强。若孩子在检查前几天频繁近距离观看电子产品,睫状肌可能因过度用力而出现假性近视。若未使用散瞳剂放松调节,医生在测量度数时可能会误判,导致结果不准确。 因此,若已安排使用散瞳剂的视力检查,建议家长可在检查前几天先让孩子练习点无防腐剂、无药性的人工泪液,帮助他们适应点眼的感觉。这样能减少孩子在检查当天的恐惧或抗拒,避免点药失败,也能让整个检查过程更顺利、轻松。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1~5 岁学龄前分类

更多 1~5 岁学龄前 相关文章

学龄前重要阶段

宝宝语言发展阶段全解析:从牙牙学语到开口说话,家长须注意4大迟缓征兆

宝宝的语言发展是许多家长十分关注的重要成长指标。事实上,许多婴儿在1岁前 已能牙牙学语,发出“妈妈”或“爸爸”的声音;到了18个月大,通常可以说出约20个词语。从1岁到3岁,正是孩子语言能力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本文将带您了解3岁前宝宝语言发展的主要阶段,并分享4个语言发展迟缓的警讯,帮助家长更有信心地陪伴孩子开口说话,掌握成长关键期。 宝宝语言发展:学说话进程5阶段 1岁前:多数约9个月大的婴儿 已能发出 “妈妈” 等重复音或单字,但尚未理解其意义。接近 1 岁 时,宝宝会开始注意声音来源,并逐渐辨认常见物品的名称,例如“瓶子”、“球”等。 12~18个月:进入此阶段后,宝宝会模仿更多词语,能说出一至多个字,通常是具体事物的名称。他们也开始理解日常常听到的字词含义。家长可在此阶段鼓励宝宝练习短句,例如“要水”、“抱抱”,以帮助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19~24个月:约1岁半至2岁的幼儿,会以惊人的速度学习并记忆新词汇,并能将词语组合成简单句子,如“爸爸吃”、“要奶”等。此时他们也能辨认物品,并听懂简单的指令。 25~30个月:在此阶段,宝宝的词汇量可达200个字或以上,并能使用简短句子表达需求,例如“我要玩”、“不要睡”。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会明显提升。 31~36个月:当孩子接近3岁时,语言能力更趋成熟,不仅能辨认颜色、大小,也能区分“你”、“我”等人称代词,逐渐能更清楚地表达想法与情绪。 宝宝语言发展迟缓的征兆 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速度都有所不同,稍微比同龄人慢并不一定代表异常。但若家长发现孩子在对声音或沟通反应方面有明显差异,建议及早进行专业评估与咨询。以下是可留意的几个警讯: 12个月前:很少使用手势沟通,例如指方向或挥手说再见。 18个月前:倾向以手势而非声音表达需求,在模仿声音或词语方面有困难。 2岁前:难以理解简单指令,如“拿球给我”,仅能模仿部分词语或行为,但无法清楚表达需求,可能反覆发出某些声音或词语,或出现异常声调(如尖锐或鼻音过重)。 2岁后:若家长听不懂2岁孩子超过一半或3岁孩子超过四分之一的说话内容,应提高警觉,一般来说,4岁以上的孩子,其语言表达应大致能被成人理解。 宝宝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 宝宝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可能来自多个层面,常见包括以下2类: 口腔与协调问题:若大脑中负责言语控制的区域受影响,可能导致嘴唇、舌头及下颚协调困难,影响发音清晰度。此外,若孩子有口腔结构异常(如上颚、舌头或舌系带(Frenulum)过短等问题),也可能造成发音不顺或发声受限。 听力问题:部分孩子因先天性听力障碍或中耳感染,导致无法顺利模仿和理解语言,从而影响语言学习进度。若出现口吃(Stuttering)的情况,家长也不需过度担心,这可能是因为孩子的思维与语言理解发展速度快于表达能力,他们往往急于表达想法,却还在学习如何组织语言。 在孩子学说话的阶段,家长的陪伴与互动极为重要。建议家长: 多花时间与孩子说话,语气平稳柔和; 保持眼神交流与肢体互动; 让孩子有时间完成表达,避免频繁打断。 这些日常互动都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有效方式。 若家长发现孩子有语言发展迟缓的征兆,建议尽早带孩子前往儿科或语言治疗门诊进行专业评估。早期发现、早期介入,能有效改善语言能力,降低未来在学习与沟通方面的困难风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