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入睡时身体突然一抖?当心睡眠抽动对健康的影响
根据统计,约70%的人都有过睡觉时身体突然抖动的经验──明明快要入睡,却突然不自主地抽动一下,整个人被惊醒,睡意全消! 另一个常见情境是:在安静的午休时,突然听到“砰”的一声桌椅震动,那可能就是有人发生了入睡抽动(Hypnic jerk),医学上称为临睡肌抽跃症。 本文将带您认识这种常见却神秘的睡眠现象,了解它的成因、症状,以及对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 睡觉突然抖一下惊醒,是什么原因? 超过七成的人都有过睡觉抽动的经验,但其成因仍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过晚运动会提高发生机率,因为运动使肌肉紧绷,入睡时难以放松;也有人认为,睡眠不足或失眠可能导致抽动,而压力过大与咖啡因摄取也是常见诱因。 较为确定的是,睡觉抽动通常发生在睡眠周期的第一阶段,即介于清醒与深度睡眠之间的过渡期。抽动部位因人而异,可能只发生在腿部、手部,也可能是全身。并非每次抽动都会惊醒本人,有时若无旁人提醒,当事人甚至不会察觉。类似于睡眠呼吸中止症,若情况轻微,往往需靠他人观察才能发现。 一般来说,伴随惊醒的入睡抽动,常常伴随坠落感,同时出现急促呼吸、心跳加快或出汗,最后因强烈的坠落意象而突然惊醒。 如何改善睡觉抽动? 若您有睡觉抽动的情况,可以先检视是否与常见因素有关,例如肌肉紧绷、压力过大或睡眠不足。 如果发作频率低,且没有明显影响睡眠品质,其实不必过于担心。但若睡觉抽动导致您难以入眠,甚至影响伴侣的休息,则可尝试以下方法来改善: 调整运动时间:晚上剧烈运动可能影响睡眠品质。建议改为清晨运动,如晨跑或健身,不仅避免晚间肌肉过度紧绷,也能避开下班后的健身房人潮。 培养规律作息:平日睡眠不足,周末“补眠”并不能有效恢复体力。长期疲劳会增加睡眠问题的风险,包括入睡抽动。应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 营造适合睡眠的环境:睡眠时应尽量保持环境昏暗,避免光源干扰。若是午睡,环境条件可能无法完全掌控,但也要避免睡得过久,以免影响晚间睡眠. 睡前放松,减少焦虑:睡前可选择静态的放松活动,如喝一杯温牛奶、冥想、阅读或静坐。避免使用电子产品,以免蓝光抑制褪黑激素(melatonin)分泌,干扰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