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一年四季阳光充足,不少人一晒太阳就皮肤发痒、起红疹,天气越热症状就越明显,彷佛只要一照到太阳,皮肤就开始作怪。其实,这很可能是“光敏感”。《Hello健康》为您介绍什么是光敏感、常见类型、症状以及治疗方式。
光敏感是什么?是晒太阳的关系吗?
光敏感是指皮肤对阳光中的紫外线产生过敏反应。紫外线主要分为 UVA、UVB 和 UVC 三种,其中 UVA(长波紫外线,波长 320–400nm) 能穿透至皮肤真皮层,是造成皮肤老化、光敏感及增加皮肤癌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大多数光过敏都是因太阳照射所引起,但也有少数人对 人造光源 过敏,例如日光灯、卤素灯等室内常见灯具,因为这些光源同样会释放紫外线。
晒太阳皮肤痒又起疹子?光敏感症状一次看
光敏感常见症状包括:
- 皮肤发红或肿胀
- 出现红疹
- 皮肤发痒
- 起水泡
- 斑点或斑块
- 严重时可能出现脱皮
光敏感是因紫外线导致的过敏反应,因此多出现在容易晒到太阳的部位,如脸部、颈部和四肢。而一般皮肤过敏则可能出现在身体任何部位,症状通常类似荨麻疹,不会出现脱皮现象。
光敏感可分为2类:光过敏反应和光毒性反应
根据临床症状和成因,光敏感可分为两种类型光毒性(Phototoxic)与光过敏(Photoallergic)。
1. 光过敏
光过敏(Photoallergic reaction),又称 日光性皮肤炎,是一种迟发性过敏反应。当紫外线照射改变某些化学物质的结构后,会引发皮肤过敏。
此反应通常在曝晒后24–48小时 才出现。第一次接触时可能没有症状,但再次接触紫外线时,就会出现皮肤发炎、发痒等情况,有时甚至会扩散到未直接曝晒的部位。不过,这类反应一般不会留下色素沉淀。
2. 光毒性
光毒性反应(Phototoxic reaction)是指皮肤接触到一定浓度的感光物质(如呋喃香豆素)后,再暴露在紫外线下,导致皮肤细胞受损。
这类反应通常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就会出现,症状局限在曝晒的部位,看起来像严重的晒伤,可能出现红斑、水泡,并且常会留下不同程度的色素沉淀。
为什么皮肤会对紫外线过敏?
造成光敏感的原因一般可分为4类:
- 体质因素:有些人天生对紫外线异常敏感。
- 疾病相关:某些常见皮肤疾病如青春痘、酒糟鼻、异位性皮肤炎、日光性荨麻疹、红斑性狼疮,或少见疾病如柯凯因氏症候群(Cockayne Syndrome)、布隆氏症候群(Bloom Syndrome),都会让皮肤对紫外线更敏感。
- 药物相关:使用具光敏感性的药物可能引发光过敏或光毒性反应。常见药物包括A 酸(Retin-A)、利尿剂(Hydrochlorothiazide)、镇静剂(Chlorpromazine)、口服抗生素(四环霉素)、降血糖药(Chlorpropamide)、非类固醇消炎药(如 Piroxicam、Naproxen)。
- 食物相关:某些食物含有感光成分,如柠檬、橘子、葡萄柚、九层塔和芹菜。皮肤容易晒伤的人应避免过度食用,或避免将果汁直接涂抹在皮肤上,以减少光敏感反应。
晒伤还是光敏感?皮肤长疹子怎么处理
不论造成原因为何,当出现光过敏或光毒性反应时,应尽量减少皮肤曝晒阳光,包括减少外出、穿着防晒衣物及涂抹防晒乳,以避免症状恶化。
若光敏感是由药物引起,则需停止使用相关药物;若因其他疾病治疗必须继续服用,可与医生讨论是否能减量或更换药物。
光毒性反应通常类似晒伤,可透过冷敷、润肤液及口服止痛药来缓解,但应避免使用局部麻醉止痛药,以免引发接触性过敏。
光过敏反应则以治疗接触性过敏的方式处理,可使用类固醇药膏来减轻痒感与发炎情况,必要时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给予口服类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