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长期位居新加坡主要死因之一,而癌症的种类与分期又相当复杂。若患者及其家属能对癌症的分类方式与分期规则有更多认识,不仅能更清楚理解病情,也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并在疗程中主动提出疑问,与医生沟通讨论。
那么,癌症的种类与分期是如何划分的?当家人或亲友被诊断罹患癌症时,又该如何提供妥善照顾与支持?本文将为你解析。
癌症分类:依原发部位命名
癌症的命名方式,主要取决于癌细胞首次发生癌化的位置、组织或体液。
需要注意的是,癌症并非单一疾病,而是指一系列细胞突变所引起的疾病。即使癌细胞发生转移,其名称仍会以原发部位为依据。例如:若肾脏癌(Kidney cancer)扩散到肺部,医学上称为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kidney cancer),而不会被归类为肺癌。
根据美国史丹佛大学医疗保健(Stanford Health Care)的资料,癌症可依照最初发源的位置、组织或体液,大致分为以下5类:
- 癌(Carcinoma):起源于上皮细胞,如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
- 肉瘤(Sarcoma):起源于结缔组织,如骨骼、肌肉或脂肪。
- 白血病(Leukemia):起源于造血细胞,主要影响血液与骨髓。
- 淋巴瘤(Lymphoma):起源于淋巴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癌(CNS cancers):起源于脑部或脊髓组织。
此外,癌症也常依具体身体部位来区分,例如:鼻咽、食道、皮肤、肺、胃、胰脏、胆囊、膀胱、乳房、卵巢、子宫内膜、子宫颈,以及前列腺等。
- 上皮癌(Carcinoma):起源于皮肤、器官表层、腺体或其他上皮组织,约80%至90%的癌症都属于此类。常见类型有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默克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等。
- 肉瘤(Sarcoma):起源于结缔组织,如脂肪、肌肉、肌腱、骨头和软骨等。常见类型有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骨肉瘤(Osteosarcoma)、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伊文氏肉瘤(Ewing’s sarcoma)等,其中以高发于青少年的骨肉瘤最为常见。
- 淋巴瘤(Lymphoma):起源于淋巴结或淋巴腺,可分为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 血癌(Leukemia):又称白血病,起源于造血组织,主要是骨髓细胞。常见类型有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等。
- 骨髓瘤(Myeloma):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发生癌变,可分为浆细胞瘤(Plasmacytoma、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癌症分期有助拟定治疗方向
当医生确诊患者罹患癌症后,需要进一步评估肿瘤大小、扩散程度及侵袭范围,以便决定最适合的治疗方式。
- 早期癌症:多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要治疗方式。
- 晚期癌症:往往需要结合化疗、放疗或其他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
因此,癌症分期(Staging)在临床上扮演关键角色。
癌症分期的三大目的:
- 评估病情:帮助医生清楚掌握患者癌症的发展状况。
- 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以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或评估是否适合参加临床试验。
- 统一医学语言:让医疗团队、医院与研究机构能够以共通的标准讨论病例,提升治疗与研究的准确性。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的资料,癌症分期通常会在治疗前进行。但根据医疗需求或患者情况,仍可能需要进行再分期(Restaging)。常见的分期方式包括以下四类:
- 临床分期(Clinical staging):作为评估治疗方案的重要步骤,可依据依据身体检查、血液检测、影像学检查、内视镜检查,以及切片检查结果。
- 病理分期(Pathological staging):以手术为首个治疗方式时使用,可依据手术前与手术中的检测结果,能获得比临床分期更精确的资讯。
- 治疗后分期(Post-therapy staging):适用于在手术前需先进行新辅助治疗(如术前化疗或放疗)的情况,其目的是评估癌症对治疗的反应,再决定后续治疗方向。
- 复发分期(Restaging):当癌症复发或再次扩散时使用,其目的是重新评估癌症的范围与分期,以规划后续治疗。
虽然癌症分期方式有多种,但在临床上,通常会根据以下几个关键项目进行评估:
- 肿瘤的位置:癌症最初发生的部位。
- 肿瘤类型:癌细胞的种类及组织来源。
- 肿瘤大小:肿瘤体积与侵袭范围。
- 淋巴结转移:癌细胞是否已扩散到邻近淋巴结。
- 远处转移:癌细胞是否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如肺、肝、骨骼)。
- 肿瘤等级(Grade):癌细胞的异常程度、成长速度及扩散潜能。
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的说明,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癌症分期方式是TNM分期系统。多数医疗中心与医院的病理报告,也会以TNM系统来描述癌症的分期状况。
癌症分期系统怎么看?
癌症的分期方式有多种,而其中最广泛使用的就是 TNM 分期系统。目前大多数医疗中心和医院的病理报告,都会以 TNM 系统作为描述依据。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的说明,TNM系统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 T(Tumor):肿瘤的大小及范围
- N(Node):癌细胞是否已扩散至邻近的淋巴结
- M(Metastasis):癌细胞是否已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
TNM的分期
原发部位肿瘤(Tumor,T)
TNM分期系统中的T(Tumor),用于评估原发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扩散至邻近组织。其细分如下:
- TX:无法评估原发肿瘤,或无相关资讯。
- T0:未发现原发肿瘤的证据。
- Tis:癌细胞仅位于原发部位表层,尚未侵入深层组织;此阶段称为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 T1、T2、T3、T4:代表肿瘤大小与扩散程度。数字越大,表示肿瘤越大,或肿瘤已扩散至更多邻近组织。
淋巴结(Node,N)
TNM分期系统中的N(Node),用于评估癌细胞是否扩散至邻近淋巴结,以及扩散的程度。细分如下:
- NX:无法评估邻近肿瘤的淋巴结,或无相关资讯。
- N0:邻近淋巴结未发现癌细胞。
- N1、N2、N3:表示癌细胞已扩散至邻近淋巴结,依照位置、大小与数量区分。数字越大,代表受影响的淋巴结数量越多,或癌细胞扩散程度越大。
远端转移(Metastasis,M)
TNM分期系统中的M(Metastasis),用于评估癌细胞是否扩散至身体远端器官或组织。细分如下:
- MX:无法评估癌细胞是否有远端转移。
- M0:未发现远端转移。
- M1:癌细胞已转移至远端器官或组织(例如肺、肝、骨骼等)。
虽然TNM分期系统已是全球普遍采用的癌症分期方式,但在不同癌症中,分期符号的实际意义可能会有所差异。
例如:
- 鼻咽癌:T1–T4的定义主要依据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的程度,而非肿瘤大小。
- 骨髓癌:并未使用TNM分期,而是根据血清指标与染色体异常,划分为I、II、III期。
此外,不同癌症的分期细致程度也不同:
- 有些癌症分期较为简化。
- 有些癌症则会进一步细分,例如加入a、b、c分类(如T3a、T3b),以更精准描述病情。
在TNM系统中,若分期符号前有其他字母,通常代表不同的分期设定:
- c(Clinical,临床分期):例cT1,表示通过影像、检查等临床手段评估的分期。
- p(Pathological,病理分期):例pN2,表示通过手术与病理报告确认的分期。
- y(Post-therapy,治疗后分期):例ycT1,表示经过术前化疗/放疗后再评估的分期。
- r(Recurrence,复发分期):例rpN2,表示癌症复发后的再分期。
数字分期
第0期癌症
又称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CIS),指体内已出现一群异常细胞,但这些细胞尚未扩散或侵犯到邻近组织。原位癌本身不算是癌症,但若不处理,未来可能会逐渐癌化,发展成真正的癌症。
第1期、第2期、第3期癌症
这三个阶段都已属于癌症,区别在于肿瘤大小、癌细胞数量及扩散范围。随着分期数字增加,肿瘤体积更大,癌细胞的数量更多甚至癌细胞可能已扩散至邻近的组织或淋巴结。此阶段仍属局部或区域性癌症,尚未转移至身体远端器官,若能及早接受合适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治愈率与控制率仍相对较高。
第4期癌症
癌细胞已从原发部位扩散至身体远端器官或组织(如肺、肝、骨骼、脑部)。
在癌症分期中,除了第0–IV期的划分,医生也可能采用以下补充说明
- a、b、c细分:例如第3b期,用于更精准描述肿瘤大小或扩散范围。
- 原位癌(In situ):异常细胞仅停留在表层,未扩散至邻近组织。
- 局部(Localized):癌细胞仍局限在原发部位,没有扩散。
- 区域性转移(Regional):癌细胞已扩散至邻近组织、淋巴结或器官。
- 远端转移(Distant):癌细胞扩散到远端器官或身体其他部位。
- 资讯不足(Unknown):目前资料不足,无法确认癌症所处阶段。

如何照顾癌症病人?
郑鸿钧医生指出,不同分期的癌症病人,照护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通常第1–3期的癌友多数仍能自理生活,但在化疗或放疗过程中,常会因副作用(如疲倦、恶心、食欲差)而感到不适。建议亲友应多陪伴与倾听,给予情感支持;若病人出现心理压力,也可寻求专业医生协助。而需要卧床的癌友家属则需特别注意日常照顾,建议家属学习如何正确帮病人翻身,预防因长期卧床而引发的 褥疮(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
郑鸿钧医生提醒,许多病人一听到第四期癌症就以为等同于癌末,其实两者并不相同。郑医生补充:“随着医疗不断进步,第四期癌症患者的存活时间,已较过去大幅延长。但这并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仍需规律回诊、保持愉快和乐观心态,并积极了解相关癌症知识,才是长期抗癌的关键。” 他进一步举例,有位乳癌患者确诊第四期后,至今已与乳癌共存超过25年,生活依旧稳定。
这说明,只要病人能遵循医嘱、配合治疗与照护,重拾正常生活并非不可能。
对于癌末阶段的癌友,照护方向会与早、中期不同。当病人决定终止积极治疗时,医院可提供安宁缓和治疗,目标是 减轻不适、缓解症状、维持生活品质。癌末病人往往会因面对死亡产生焦虑与恐惧,此时亲友能做的最重要事情就是 陪伴、倾听与关怀。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家属与亲友的支持与陪伴,能给予病人极大的安慰,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到尊严与温暖。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