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您发现脖子出现肿块,并误以为只是粉瘤而未加理会,建议务必提高警觉——这可能与淋巴系统有关,也可能是淋巴癌的早期征兆。
淋巴癌(Lymphoma)是一种源自淋巴系统的癌症,有时也可能由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细胞转移而来。淋巴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抵抗感染与维持体液平衡。
淋巴癌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两者在细胞特性、扩散方式及治疗反应上皆不同。《Hello健康》将带您了解淋巴系统的功能、罹患淋巴癌的常见原因及淋巴癌的6大初期症状与警讯。
认识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Lymphatic System)是人体免疫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抵抗感染、过滤病菌,并协助维持体液平衡。它遍布全身,与血液循环系统紧密相连,对保护身体健康起关键作用。
淋巴系统主要由3大部分组成:
- 淋巴管(Lymphatic Vessels):运输淋巴液的通道,遍布全身。
- 淋巴结(Lymph Nodes):如同身体的“过滤站”,负责清除病原体与异常细胞。
- 淋巴球(Lymphocytes):属白血球的一种,是免疫反应的主力细胞,用以识别和攻击外来病菌。
当淋巴液在体内循环时,会将病原体带回淋巴结进行过滤。若体内发生感染或发炎,淋巴结可能会暂时肿大或发炎,这是正常的免疫反应;一旦感染消除,淋巴结通常会逐渐恢复正常大小。
什么是淋巴癌?
淋巴癌(Lymphoma)是发生在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最明显的征兆通常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这种肿胀可能源于癌细胞自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至淋巴系统,或是淋巴细胞在淋巴结中发生异常增生与癌变所致。
由淋巴组织癌变形成的恶性肿瘤统称为淋巴瘤(Lymphoma),主要分为2大类型:
- 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
-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又可根据受影响的淋巴细胞种类细分为:
- B 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
- T 细胞淋巴瘤(T-cell Lymphoma)
- NK 细胞淋巴瘤(Natural Killer Cell Lymphoma)
何杰金氏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差异
在临床上,医生会透过切片检查(Biopsy)来区分淋巴癌的类型。病理医师会观察组织中是否存在一种特殊的异常细胞,称为李特–斯顿伯格细胞(Reed–Sternberg Cell,简称 RS 细胞)。
- 若检体中发现 RS 细胞,则诊断为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
- 若未发现 RS 细胞,则属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何杰金氏淋巴瘤常见于颈部、胸部或腋下区域,患者多为较年轻族群(约 30 岁左右)。整体而言,预后情况较佳,但发病人数相对较少。
相较之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没有特定好发部位,可出现在身体各处。患者多为年长者(约 60 岁以上),其病情发展与预后良好与否取决于肿瘤的恶性程度及扩散速度。
根据新加坡国家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re Singapore, NCCS)的数据,新加坡人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风险约为何杰金氏淋巴瘤的9倍。同时,依据新加坡癌症注册处(Singapore Cancer Registry)的统计(2017–2021 年),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并未进入男女前五大癌症死亡原因,但仍是最常见的淋巴癌类型。
淋巴癌的初期症状与警讯
淋巴结肿大是淋巴癌最常见的早期征兆之一。在淋巴癌初期,患者可能出现头颈部、腋下或腹股沟的淋巴结肿大。这些肿块通常为无痛性,且不会发红或发热;若出现发热、红肿或触痛,则较可能为淋巴结发炎所致,而非癌变。
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的淋巴结位置较浅,可通过触诊或自我检查发现异常。但若肿大的淋巴结位于身体深部(如胸腔或腹腔内),则无法以外观或触摸察觉,需要透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 或 MRI)进一步确认。
淋巴癌的6大常见症状
由于淋巴瘤可发生在身体不同部位,患者出现的症状也会有所差异:
- 脑部淋巴瘤:可能影响记忆力、专注力与思考能力。
- 腹部淋巴瘤:可能导致下半身水肿或出现腹水。
- 皮肤淋巴瘤:可能引起皮肤红肿、发痒、出现斑块或结节。
- 鼻腔淋巴瘤:可能导致鼻塞、发烧等症状。
除了局部症状外,淋巴癌常见的6大全身性症状包括:
医生常提醒民众,可记住“烧、肿、痒、瘦、汗、咳”六字口诀,作为自我观察身体变化的简单方式。若发现 颈部、腋下或腹股沟 有明显肿胀,或症状与上述情形相符,应尽早就医检查,以便及时诊断与治疗。
为什么会罹患淋巴癌?淋巴癌的成因说明
与多数癌症相同,淋巴癌(Lymphoma)并无法归因于单一原因,但若属于某些高风险族群,或长期接触特定化学物质、病毒感染与免疫系统异常,其罹患淋巴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以下为已知的主要相关因素: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
- 人类嗜T淋巴球病毒第1型与第2型(HTLV-1、HTLV-2)感染者
- 人类疱疹病毒第4型(Human Herpesvirus 4, HHV-4),又称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者
-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者
-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接受器官移植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
- 长期暴露于化学药剂或有害物质者,例如农药、除草剂、溶剂等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