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的小宏最近在正常距离看电视时常常眯眼,妈妈担心视力可能出问题,便赶紧带他去眼科检查。医生诊断后发现,小宏属于假性近视,需要特别注意,否则可能发展为真正的近视。小宏妈妈不禁疑惑:才5岁,怎么就近视了?所谓假性近视又是什么意思?
《Hello健康》将为您说明儿童近视的常见原因,进一步解释近视若未及时控制会如何恶化、未来可能造成哪些问题,并介绍如何矫正儿童近视,以及透过哪些方式来改善视力。
儿童近视年龄层越来越低,3C 产品过度使用是主要原因
随着 3C 产品的普及,不少家长在家里或外出时,往往不自觉地把手机当作“电子保姆”,让孩子盯着屏幕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这种情况导致儿童近视的机率不断增加,近视发生的年龄也越来越低。
在新加坡,儿童近视的发生同样与用眼过度密切相关。研究显示,近视的情况会在学龄期明显增加。若儿童一旦近视,没有及时矫正或改善用眼习惯,度数往往会逐年上升。
若儿童近视没有及时矫正或改善用眼习惯,度数同样会逐年增加。
研究显示,小学生的近视度数平均每年可能增加约100度;到了中学,增长幅度约50至75度;进入高中后,度数仍会继续上升,只是速度减缓,每年约25至50度。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在5岁就开始近视,却没有接受适当矫正或改善用眼习惯,到了小学毕业时,近视度数可能已经超过600度,高中阶段更可能超过800度。
儿童近视若未及时控制,未来患上眼疾的风险会大幅增加
近视发生的年龄越小,度数加深得越快,成为高度近视的风险也越高。除了近视本身,高度近视患者罹患其他眼疾,甚至失明的风险,都比没有近视的人来得更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近视度数超过500度以上即属于高度近视。常见的并发症包括:
- 白内障:高度近视患者的水晶体较容易出现退化和混浊,进而导致白内障。
- 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的眼压通常较高,罹患青光眼的风险约为正常人的14倍以上。
- 飞蚊症:高度近视患者的玻璃体容易退化,形成纤维状的悬浮物,出现飞蚊症。
- 视网膜剥离: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较容易退化或萎缩,终身发生视网膜剥离的风险比没有近视的人高出20倍以上。
- 黄斑部病变:在近视达800度且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中,大约有5%至10%会合并黄斑部病变。
假性近视是什么?
矫正儿童近视的第一线治疗方式:长效散瞳剂
儿童近视越早治疗,就越能延缓视力恶化。家长需要建立“少输为赢”的观念,从视力矫正和生活习惯调整两方面同时着手。切勿抱有“戴眼镜会让度数加深”或“假性近视只要点眼药水就行,不必改变用眼习惯”的想法,否则近视度数会持续恶化,影响孩子未来的眼睛健康。
目前在临床上,最常用来控制近视的方法是长效散瞳剂,其次是角膜塑型片:
- 长效散瞳剂:常用的药物是阿托品散瞳剂(Atropine),可放松睫状肌,并调节巩膜的生长,从而减缓近视加深。若按照医生指示定期使用,儿童近视度数通常能够保持稳定,或每年仅有轻微增加。常见副作用包括畏光及近距离视物模糊,因此使用后外出应佩戴墨镜或帽子;看书时则可不戴眼镜,或选择双焦或多焦镜片。
- 角膜塑型片:角膜塑型片是一种在睡觉时配戴的硬式隐形眼镜,能减缓近视度数的增加。晚上配戴后,隔天视力通常会有明显改善。不过,它的限制在于:一旦停止配戴,近视度数会恢复原状;价格也相对昂贵,而且需要良好的清洁与护理,否则容易引发眼睛感染。因此,在临床上,医生一般还是以长效散瞳剂为主要治疗方式,角膜塑型片则作为辅助手段。
简单5招,帮助控制近视度数,守护儿童视力
- 用眼30分钟,休息10分钟。
- 每天安排至少 2 至 3 小时的户外活动。
- 2岁以下避免使用电子屏幕,2岁以上每日使用时间不超过 1 小时。
- 阅读时保持充足光线,坐姿端正,并与书本保持35至40公分的距离。
- 每年固定进行1至2次视力检查。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