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传染病管理局(CDA)最新通报,截至 2025 年 8 月 2 日,今年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病例达17 宗,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两倍(2024 年同期为 8 宗),已超过 2024 年全年共计 15 宗的数字。
其中,至少13宗病例涉及近期赴疫情地区旅行,另有3宗本地零星感染,但这些病例之间无流行病学关联,显示目前尚未出现社区大规模传染。
为何病例激增?风险在哪里?
CDA 指出,新加坡本地存在传播基孔肯雅热的主要媒介——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加上境外输入的病例,使得本地传播风险提高。与登革热类似,基孔肯雅热透过蚊虫叮咬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皮疹与头痛;不同的是,其关节痛可维持数周甚至数月,虽鲜少致命,但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防范小贴士:减少蚊虫叮咬,防患于未然
CDA 鼓励公众提高警觉,配合以下防蚊措施:
- 请妥善清除积水,避免蚊虫滋生;
- 外出前使用有效驱蚊剂及穿着长袖衣物;
- 若曾赴疫情地区,返新后若出现症状(如发热、关节痛),应尽快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
- 医务人员接诊时应报告疑似病例,以协助当局掌握疫情动态。
当局伙伴行动:加码防蚊与监测力度
国家环保局(NEA)表示,一旦CDA通报疑似病例,将加强现场蚊虫监控与灭蚊行动,并利用约 72,000 个 Gravitrap(蚊子陷阱)监测病媒蚊密度,全力降低潜在传播风险。若疫情风险进一步提升,当局将视情况启动更多公共卫生对策。
病例低于往年高峰,但防控不可松懈
尽管目前病例数仍远低于近年大规模疫情(如 2008 年的 718 宗,以及 2013 年的 1,059 宗),但是在气候环境与全球旅行频繁的背景下,新加坡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若你有相关旅行史,并出现类似登革热症状,应及时就医,让医生帮忙筛查,以免延误治疗与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