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泡会造成疼痛,若弄破水泡还可能导致感染;起水泡的原因有很多种,如过度摩擦、烫伤、接触性皮肤炎、湿疹及病毒感染等,都可能引起水泡,其中以摩擦过度最常见,也是最能预防,以下为您整理5个预防摩擦起水泡的小妙招,以及处理水泡的5个方法。
5 招避免手脚起水泡
- 穿吸湿排汗袜、合脚舒适鞋:脚起水泡很常见,为防止水泡生成,穿尼龙制或具吸湿排汗功能的袜子,如果穿一层袜子还是会起水泡,可考虑穿两层,鞋子也必须合脚,避免太松或太紧。
- 勿穿棉制衣服运动:运动时应穿着能吸湿或排汗的衣物,避免棉制衣物,因为棉会吸汗,因此造成反覆摩擦皮肤,形成水泡。
- 覆盖易长水泡部位:可考虑在较易起水泡的部位,例如脚底或大腿,贴上水泡贴(Moleskin),这是一种医疗用的厚胶布,或使用材质软的绷带覆盖,避免摩擦起水泡。
- 涂凡士林减缓摩擦:涂抹凡士林或爽身粉(痱子粉、足粉等),这样做能帮助减少皮肤跟衣物的过度摩擦。
- 感觉异状立刻停止动作:一旦感觉皮肤变红、疼痛等,就应立即停止当下的活动,否则很可能会起水泡。
5 原则安全处理水泡
如果发现起水泡了,尽量别去动它,通常约一两周就能复原,另外,应避免重复原先引起水泡的动作。关于水泡的处理方式,根据美国皮肤科医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DD)建议,可参考以下五个原则。
- 覆盖水泡:用 创口贴将水泡贴上,建议黏贴时将 创口贴中间对准水泡处贴上时留些空隙,不要压太紧,如此可以让水泡通风并减少接触。
- 增加厚度:水泡长在脚底等容易碰触的地方时,可用纱布等具厚度的衬垫,将其剪成中空的甜甜圈形状,对准水泡放上后,再贴上贴布。
- 刺破水泡:原则上尽量避免弄破水泡,因为有感染风险;但是如果水泡太大,或是过于疼痛,可考虑将水泡刺破以减缓不适,但切记先消毒针头,再从旁刺穿,让里面液体流出。详细步骤请参考:
- 保持清洁、保留死皮:水泡破了之后,请用温和的肥皂清洗,再擦上凡士林,另请务必保留水泡皮,因为它能持续保护伤口。
- 若感染应就医:如果水泡复原过程中,出现发红、肿胀、流脓或疼痛加剧的情况,应前往皮肤科就诊,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