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那么,什么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验血报告中常见的LDL-C正常范围又是多少?如何降低低密度胆固醇,以减少血路堆积,避免心脑血管致命疾病风险?饮食可以改善吗?让《Hello健康》为您详细解答。
低密度胆固醇是什么?
“全球头号杀手”心血管疾病每年夺走2050万人性命,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33%;根据新加坡卫生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新加坡十大死因中,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19.7%和5.6% ,仅次于癌症,成为国内疾病负担第二大的疾病。多油多盐及久坐、少运动、抽烟、酗酒等原因,是造成后天性心血管疾病成因,其实有75%至90%机会可以预防。
胆固醇有70%由肝脏合成,因具脂质特性,须透过脂蛋白包覆获得亲水性,才能在血液中流动,被传送至身体各处及器官,维持正常生理机能。脂蛋白可分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 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density lipoprotein, IDL)及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
所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olesterol,LDL-C),也就是抽血报告常看到的LDL-C,俗称“坏胆固醇”;在正常生理机能情况下,低密度脂蛋白会将血液中的胆固醇传送至身体各器官使用,但若过多而无法完全利用,就容易堆积在组织和血管壁,血管内膜增厚而形成粥状斑块,使得血管硬化狭窄、甚至阻塞,也就是所谓的“动脉粥状硬化”(Atherosclerosis)。
(推荐阅读:胆固醇是什么?看脂蛋白密度分好坏 )
低密度胆固醇过高会导致哪些疾病?
人体血液中脂肪含量过高,就会引发高血脂症,其中一项指标就是低密度胆固醇过高。因动脉粥状硬化是一种慢性过程,低密度胆固醇(LDL-C)不断累积,发生在不同部位会引发不同的疾病:
- 发生在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可能导致心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致命疾病,也就是动脉粥状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其中最致命的三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疾病、周边动脉疾病及中风
- 发生在脑部:例如脑动脉或颈动脉,可能导致中风。
- 发生在四肢血管:会引发周边动脉阻塞疾病。
低密度胆固醇正常值是多少?
低密度胆固醇是动脉粥状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致病因子,根据国际上超过20篇研究发现,每降低1 mmol/L (39 mg/dL) 的LDL-C,可降低1%至22%的心血管事件风险,也就是说,目前国际高血脂治疗趋势都是强调降低低密度胆固醇(LDL-C),愈低愈好。
血脂主要由胆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组成,其中胆固醇又分为低密度胆固醇及高密度胆固醇,一般来说,LDL-C 低密度胆固醇应维持在130 mg/dl (即100毫升血液含有130毫克以上的胆固醇)以下;但若有相关慢性疾病者, 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等,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130 mg/dl,仍应特别小心。
除了LDL-C 低密度胆固醇数值外,高血脂症还包括以下任何一项指标或合并多项数值异常:
- 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高于200 mg/dl(即100毫升血液含有200毫克以上的胆固醇)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过130 mg/dl
- 三酸甘油脂:超过150 mg/dl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俗称好胆固醇,男性低于40mg/dl,或女性低于50mg/dl
为什么低密度胆固醇会过高?
胆固醇是人体必需营养素,其中约70%是由肝脏合成,其余30%才是来自各种含油脂的食物;低密度胆固醇过高即包括以下因素:
- 饮食:高油食物,其中又以动物性脂肪影响最大,平时应尽量避免摄取高胆固醇食物,例如:内脏(脑、肝、腰子等)、蟹黄及鱼虾卵等。
- 吸烟: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 基因:有些人可能有基因异常,或有先天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 疾病:可能因为肾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阻塞性肝疾病等造成胆固醇过高
- 药物:某些药物成分也会使得胆固醇过高
低密度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过高会有什么症状?
低密度胆固醇过高通常没有症状,须透过抽血检查才能得知;因低密度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状硬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形同血管上的炸弹;若发生在不同部位,可能导致不同症状,包括:
- 心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
- 中风。
- 周边动脉阻塞疾病
如何改善低密度胆固醇?
- 调整饮食:减少摄取高油、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等食物
- 烹调:避免炸、煎,改以清蒸、水煮及清炖等料理方式
- 减重:可改善新陈代谢疾病及降低心血管风险
- 戒烟: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导致血管壁被破坏,导致胆固醇堆积
- 运动:避免久坐、成人每天建议运动30分钟、每周运动累积达150分钟
- 定期检查:因低密度胆固醇不易有明显症状,透过定期检查是最理想的追踪方式
饮食如何降低低密度胆固醇?
- 减少高油食物:包括水饺、锅贴及卤汁,或鸡皮、猪皮等高脂肪含量肉类,以及高油点如蛋糕、冰淇淋等
- 避免加工肉类:例如香肠、热狗及培根等
- 避免动物性脂肪内脏:例如脑、肝、腰子等,
- 避免饱和脂肪酸:如奶油、棕榈油、椰子油等,改选择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苦茶油及亚麻子油等
- 适量摄取坚果种子类等食物: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但每天应以一小把为限
- 多吃蔬菜水果:因富含膳食纤维及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建议每天至少三份蔬菜及两份水果
- 全谷类:建议以燕麦、糙米等取代白米等主食
低密度胆固醇70与55新标准代表何意义?
在新加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指标。新的临床标准将 LDL-C 控制目标设定为低密度胆固醇数值70与55,作为有“非常高”和“极高”风险的病人观察指标。
低密度胆固醇的治疗目标因人而异,须依据年龄、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抽菸、生活型态与家族史等因素综合评估:根据最新《2024台湾血脂管理临床路径共识》,即透过将心血管风险分级,订出不同低密度胆固醇预估值的管理目标,将低密度胆固醇分成以下五个控制标准:
- 控制在130 mg/dl 以下:即低风险,仅有一项心血管风险因子
- 控制在115 mg/dl 以下:即中风险,包含二项心血管风险因子
- 控制在100 mg/dl 以下:为高风险,即包含患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及低密度胆固醇在190 mg/dl 以上之患者
- 控制在70 mg/dl 以下:升为“非常高风险”,包括以下疾病及临床状况:
-已确诊冠状动脉疾病合并任一临床状况,包括一年内曾经历心肌梗塞、两次以上心肌梗塞病史、多条冠状动脉阻塞、急性冠心症合并糖尿病、周边动脉疾病
-周边动脉疾病合并任一临床状况,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包括急性冠心症、周边动脉疾病、缺血性脑中风、暂时性脑缺血等
- 控制在55 mg/dl 以下:列为“极高风险”,包括以下疾病及临床状况:
-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动脉粥状硬化心血管疾病,包括急性冠心症病史、接受血管再通术、缺血性脑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动脉硬化相关疾病、周边动脉血管疾病
当患者开始接受治疗后,应在6至8周内检测低密度胆固醇,如果治疗达标,只须维持每六个月持续追踪与治疗;若治疗未达标,则须视情况增加药物剂量、更换或合并不同机转的药物种类。
如何管理低密度胆固醇及血脂健康?
随着年纪增长,饮食及生活型态不佳,低密度胆固醇会堆积在血管内,使得血管内壁增厚、形成动脉粥状硬化,甚至可能因斑块脱落,造成血栓,引发中风及心肌梗塞等致命疾病。我们的血管就像水管一样,阻塞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长期累积胆固醇斑块,慢慢堵塞所造成的。因此,健康关键在于维持血脂标准,降低低密度胆固醇数值,才能长时间维持血管畅通。
由于血脂水平无法在家自行检测,建议有高血脂或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个体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 要回诊:每三个月回诊,了解自己的低密度胆固醇数值
- 要治疗:遵照医生指示服药,降低低密度胆固醇数值
- 要追踪:定期检验或回诊追踪,确保低密度胆固醇持续达标
- 要改变:应改变饮食及生活型态,减少低密度胆固醇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