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常在草丛、花园或公园活动的人,或家中饲养宠物者,可能都曾遇过一种微小的类蛛形生物——壁虱(Tick,又称蜱虫)。壁虱常附着在人类或宠物的皮肤上,以吸取温血动物的血液为生。在新加坡,壁虱多见于气候炎热潮湿的季节,尤其在春季至夏季更为活跃,壁虱在吸饱血后会自行脱落。多数情况下,被叮咬后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但在部分个案中,可能引发皮肤过敏反应(如红肿、搔痒或皮疹)或细菌或病毒性疾病传播(如蜱传斑疹热或莱姆病等)。
壁虱叮咬无痛感 最长可附着10天
当人被壁虱(tick)叮咬时,大多数情况下不会立即感到疼痛或瘙痒。壁虱会在皮肤上稳固附着,并持续吸取血液。随着吸血量增加,它的体型会逐渐由针尖大小胀大至约弹珠般大小,颜色也会从浅褐转为蓝灰色或灰黑色。若未及时察觉,壁虱可能在皮肤上停留长达10天,直到吸饱血后才自行脱落。
壁虱一般容易被发现,而且多为单独行动。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的资料,壁虱不会跳跃或飞行,而是利用感知猎物的呼吸、体温、体味、湿度与动作来寻找宿主。在人体上,壁虱特别偏好温暖、潮湿且皮肤较薄的部位,例如毛发根部与头皮、腋下、鼠蹊部(groin)或耳后或膝后等隐蔽处。
壁虱可能引发的过敏与疾病传播
在多数情况下,壁虱叮咬后不会造成明显不适或健康问题。然而,对于对壁虱分泌物敏感或过敏的人群,叮咬处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局部搔痒、灼热感或疼痛、伤口红肿、起泡或化脓、皮疹(rash)或皮肤刺激、发烧、头痛、肌肉与关节酸痛、疲劳或无力感及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或过敏性反应。此外,还有一种极为罕见的状况称为 蜱麻痹症(Tick Paralysis)。这种情况是由于壁虱唾液中含有神经性毒素所致。症状通常由下肢麻痹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至身体上半部与头部。一旦将壁虱安全移除,麻痹症状通常会在数小时至数日内逐渐消失。
若被壁虱叮咬后出现前述症状,尤其是儿童或年长者,应立即就医,因为部分壁虱种类可能携带并传播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性疾病。常见的蜱传疾病包括:莱姆病(Lyme disease)、落矶山斑疹热(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 RMSF)、科罗拉多壁虱热(Colorado Tick Fever, CTF)、兔热病(Tularemia)、艾利希体病(Ehrlichiosis)、无形体病 / 边虫病(Anaplasmosis)、焦虫病(Babesiosis)以及红肉过敏综合征(Alpha-gal Syndrome)。这些疾病在初期往往表现相似,常见症状包括:发烧、畏寒、头痛、肌肉疼痛、关节肿胀或僵硬、皮疹或红斑、恶心、腹泻或呕吐等肠胃不适症状等。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就医并说明曾有户外活动或可能被壁虱叮咬的经历,以便医生进行适当的血液检查与早期治疗,防止并发症。
如何安全移除壁虱
若发现壁虱附着在皮肤上,应尽快、但以安全方式将其移除。错误的处理方式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正确的移除步骤如下:
- 使用尖头镊子(fine-tipped tweezers),尽量靠近皮肤表面,夹住壁虱的头部或口器部位。
- 缓慢而平稳地向上拉,避免扭转或压挤,以防止壁虱的口器断裂并残留在皮肤中。
- 若部分口器仍残留,可暂时不必强行取出,皮肤通常会自然排出异物。
- 移除后,将壁虱放入酒精或密封容器中处理,以确保其被杀死并防止再次接触。
- 彻底清洁被叮咬处及双手,可使用肥皂与清水或碘酒消毒。
在成功移除壁虱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步骤以防感染与再叮咬:
- 清洁与消毒伤口:使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洗被叮咬处及双手,并可使用碘酒或酒精棉轻轻擦拭以消毒。将壁虱放入酒精中浸泡或密封处理,以确保其被杀死并避免再次接触。
- 避免错误做法:切勿使用火焰、石油膏(petroleum jelly)或其他化学物质试图让壁虱自行脱落,也不要用手、指捏碎,以免刺激壁虱释放更多唾液或病原体。尽快、安全地拔除才是最有效且安全的做法。
- 预防被壁虱叮咬的措施:前往草丛、树林或公园等户外区域前,穿着浅色长袖衣物与包覆性鞋子,以便更容易察觉壁虱。在皮肤与衣物上喷涂防蚊或防蜱虫剂(repellent),以及户外活动结束后,尽快洗澡并更换衣物,同时检查皮肤与头皮是否有壁虱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