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认识海洋弧菌:高致死率细菌与5大预防措施

您可能在新闻中听过海洋弧菌(Vibrio vulnificus)的名字——这种细菌以感染迅速、致死率高而闻名。当人类感染后,伤口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红肿、坏死、甚至需要截肢的严重并发症,若延误治疗,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认识海洋弧菌:高致死率细菌与5大预防措施

在新加坡和周边沿海地区,公众普遍喜欢进行水上活动或食用海鲜,而这些行为恰好是海洋弧菌感染的常见途径。该细菌多存在于温暖的海水与未煮熟的海产中,尤其是生蚝、鱼类和虾类。

若想了解这种高风险细菌如何入侵人体、会引发哪些症状,以及如何预防与治疗,以下内容将为您详细介绍海洋弧菌的特性、传播途径与防护重点。

海洋弧菌的特性与感染症状

海洋弧菌(Vibrio vulnificus,又称创伤弧菌)是一种常见于温暖海水环境中的细菌。在气温较高的季节,海水温度上升有利于细菌繁殖,加上人们增加水上活动与食用海鲜的频率,因此感染风险随之提高。

海洋弧菌感染人体的主要途径包括:

  • 食用未完全煮熟的海鲜(尤其是生蚝、螃蟹、鱼类等)
  • 带有伤口接触海水
  • 被海洋生物刺伤或割伤

感染后的症状进展通常极为迅速,在24至48小时内便会出现明显不适,例如:

  • 发烧
  • 恶心、呕吐
  • 腹泻
  • 寒颤或全身发冷

严重时,细菌可能引发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造成皮肤与软组织坏死、溃烂。即使患者迅速就医,仍可能需要清除坏死组织或截肢以挽救生命。

不过,海洋弧菌并非容易感染所有人。高风险群体包括:

  • 癌症糖尿病或肝病患者(因免疫力较弱)
  • 经常接触海水或处理海鲜的工作者(如渔民、厨师、港口工人等)

对于上述群体,若皮肤有伤口或免疫系统受损,应避免直接接触海水与生鲜海产,以降低感染风险。

海洋弧菌的治疗方式

若在感染初期发现,使用抗生素通常是治疗海洋弧菌(Vibrio vulnificus)感染的首选方法。医生会依据感染严重程度,开具适当药物以控制细菌扩散。常见的治疗组合包括:

  • 第三代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s),如Cefotaxime或Ceftazidime
  • 搭配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或多西环素(Doxycycline)

若感染已导致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或败血症(Sepsis),仅靠药物已不足以控制病情,需立即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清除坏死组织,防止感染蔓延至其他部位。严重时可能需进行多次清创手术,甚至截肢以挽救生命。

如何预防海洋弧菌感染

海洋弧菌感染的致死率可高达60%,因此,预防胜于治疗。以下5个方法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您与家人的健康:

  1. 避免食用生食:对海洋弧菌常存在于生蚝、生鱼片、贝类及未煮熟的海鲜中。若属于高风险族群(如肝病、糖尿病或免疫力较弱者),应避免食用生食,改以彻底煮熟的海鲜为主,因为海洋弧菌无法在高温烹煮下存活。即使健康状况良好,也应选择信誉良好、食材新鲜的餐厅,减少感染细菌或寄生虫的风险。
  2. 伤口未愈合者避免接触海水:海水中含有多种细菌。若皮肤有伤口、擦伤或割伤,应避免下海或进行水上活动。若因工作需接触海水,应使用防水胶布或防水手套保护伤口,以降低感染风险。
  3. 保持良好健康与免疫力: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降低感染风险。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及避免酗酒有助预防慢性疾病(如肝病、糖尿病),从而保持免疫系统强健,不易成为海洋弧菌攻击的目标。
  4. 处理海鲜时戴手套:在清洗或烹调海鲜时,容易被鱼鳞、贝壳或虾壳刺伤。建议佩戴防水或厚质手套处理海产,以防止细菌经由微小伤口入侵。
  5. 妥善清洁与照护伤口:若不慎被海洋生物刺伤或伤口曾接触海水,应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洗伤口然后消毒并包扎。观察是否出现红肿、发热、疼痛或恶心等感染迹象。

若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免责声明

Hello 健康不提供个人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Vibrio vulnificus & Wounds. https://www.cdc.gov/vibrio/wounds.html. Accessed November 20, 2019.

Vibrio vulnificus Health Education Kit Fact Sheet. https://www.fda.gov/food/health-educators/vibrio-vulnificus-health-education-kit-fact-sheet. Accessed November 20, 2019.

Vibrio vulnificus Infections and Disasters. https://www.cdc.gov/disasters/vibriovulnificus.html. Accessed November 20, 2019.

现行版本

2025/10/10

文: 于承宇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Jeff Ong 更新


相关文章

破伤风:症状、感染原因与预防疫苗全解析

疥疮传染性极高!认识成因症状,6招预防疥虫上身


由 賴建翰醫師 审核,身心科,博士身心醫學診所。由 于承宇 撰写。更新于 2025/10/10。

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