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有过惧高症(Acrophobia)的体验?例如,当走在吊桥上往下一望,因高度而感到强烈恐惧;或是在热门打卡景点,站在视野开阔的悬崖边,不经意地往下看时,突然觉得晕眩并想立刻离开。许多人会把这种感觉当作玩笑,说自己“有惧高症”。但究竟这是否真的属于惧高症呢?以下就让《Hello健康》带您进一步认识惧高症。
产生惧高症的原因
- 曾经的创伤:部分惧高症与过去的负面经验有关。例如,个人曾经从高处跌落,目睹他人从高处坠落,或在高处时经历过恐慌反应,这些事件可能造成心理创伤,进而引发对高度的恐惧。(延伸阅读:创伤后压力障碍(PTSD):成因、症状、诊断与治疗)
- 家族遗传:如果直系或近亲家属曾被诊断患有惧高症,个人出现惧高症的风险也会相对提高。
- 环境影响:成长环境也可能影响惧高症的形成。例如,如果照顾者或身边重要的人在面对高度时表现出强烈恐惧,孩子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相同的恐惧反应。
- 演化因素:有研究认为,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对高度的敏感性,以降低从高处坠落的风险,从而提高生存与繁衍的机会。
站在高处往下看会头晕、冒冷汗?惧高症的8大常见症状
从演化角度来看,人类对高度本能上就带有一定的畏惧与警觉,因此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在高处感到不安。然而,要达到“惧高症”的诊断标准,关键在于症状是否伴随明显的生理反应,以及过度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恐慌)。以下将惧高症的症状分为生理层面与心理层面两类进行说明:
生理层面
- 心跳加快、出汗增多
- 头晕、反胃或恶心感
- 身体发抖或颤抖
- 感觉失去重心,需要抓住周围的物体以保持安全
心理层面
- 出现恐慌反应
- 强烈害怕被困在高处
- 持续感到焦虑与不安
- 担心未来可能再次处于高处情境
4种常见方法治疗惧高症
一般而言,轻度的惧高症通常不需特别治疗,除非它已经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若惧高症妨碍了您参与某些活动或工作,例如高空弹跳、跳伞或滑翔伞等,以下4种方法可能有助于克服惧高症带来的困扰:
1. 暴露治疗(Exposure therapy)
患者会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透过观看照片或影片,逐步适应高处的情境,例如从高楼往外望、高空走钢索、攀岩或走过吊桥等。随着训练的推进,患者会进一步亲身体验站在高处的感觉,例如站在阳台或大楼顶层。透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惧高反应会逐渐减轻,患者也能慢慢学会克服惧高症。
2. 认知行为治疗(CBT)
适合尚未准备好进行暴露疗法的患者,特别是情况较严重或心理障碍较大的个案。透过与治疗师的合作,患者会逐步学习重构自己对高处的负面联想,包括创伤记忆、相关回忆或不合理的想法。虽然认知行为治疗的部分阶段仍可能涉及患者接触或想象高处情境,但过程通常不会像暴露疗法那样直接或具冲击性。
3. 虚拟实境(VR)
近年来研究显示,虚拟实境技术在惧高症治疗上可能具有帮助。《柳叶刀·精神病学》(The Lancet Psychiatry)的研究发现,接受 VR 治疗的患者在惧高症状上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
VR 的优势在于,患者能够透过虚拟情境体验多种高处环境,例如站在高楼顶端、悬崖边、电线杆上,或是在高空走钢索,而无需承担真实坠落的风险。同时,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适或无法承受当下的强度,也可以立即停止治疗。
4. 放松与正念训练
惧高症患者可透过瑜伽、深呼吸练习或冥想,帮助身体肌肉放松,舒缓紧绷的神经,从而减轻焦虑与恐慌反应。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