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什么是“破窗效应”?用破窗理论看3个日常现象,别再盲目跟风当加害者

当您走在街道上,看见角落堆满了一包又一包的垃圾,但奇怪的是,那里的确没有垃圾桶,也不是指定的垃圾收集点。路人经过时,却顺手把喝完的饮料杯也丢在那一堆垃圾旁。

什么是“破窗效应”?用破窗理论看3个日常现象,别再盲目跟风当加害者

这种“积非成是”的乱丢垃圾行为,正是破窗效应在生活中的体现。环境中的小小破坏若未及时处理,往往会让更多人模仿,导致情况逐渐恶化。

本文将带您了解破窗效应这一心理因素,并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一理论,避免在无意识中跟风,成为加害者的一部分。

什么是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又称破窗理论)由美国犯罪学家詹姆斯·威尔森(James Q. Wilson)与社会学者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

其核心概念是:当环境中的小破坏未被修复时,会给人一种“无人管理”的印象,进而引发更多破坏或不良行为例如,一栋建筑物若有一扇窗户被打破,却没有人及时修理,那么不久之后,其他窗户也可能被接连破坏,甚至进一步引发乱丢垃圾、入室盗窃,甚至纵火等更严重的行为。

破窗效应提醒我们:当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出现后,如果没有及时改善或纠正,这些现象很可能逐渐被社会默许,最终扩大并恶化

破窗效应-脏碗盘愈来愈多,没人想清洗

生活中常见的3种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常被用于解释社会现象,但其实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找到它的影子。以下是3个常见的例子:

  1. 越来越多的脏碗盘:如果餐盘用后没有及时清洗而堆在水槽里,其他人可能也会跟着把脏盘子放进去。久而久之,水槽里的碗盘越积越多,直到有人受不了,被迫清理。
  2. 越来越乱的衣橱:原本井然有序的衣橱,因为赶时间随手把衣服塞进去,下一次收衣服时,看到衣橱已凌乱,便觉得无所谓,继续随便塞。结果衣橱越来越乱,难以收拾。
  3. 越来越脏的厕所:若厕所环境肮脏,使用者往往更不会注意清洁。未丢进垃圾桶的纸巾不会被捡起,地上的污渍只会越来越多。相反地,整洁的厕所更能促使使用者维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什么是破窗效应?别再盲目成为加害者

理性思考,拒绝成为破窗效应的推手

在学校里,我们或许都曾看过这样的情境:班上有一名同学被排挤,而被排斥的理由可能只是因为个性与众不同,或行为比较特别。事实上,真正与他有直接接触并感到不适的人,可能只有少数,但多数人却因为“别人都在排挤”,便随之跟风,与他保持距离,甚至加入排斥行列。

这种“人云亦云”式的从众心理,在社交媒体上也十分常见。例如,当有人爆料某人做了坏事,网友们往往会在未查证的情况下,跟风进行人肉搜索或言语攻击。但事后才发现,被指控者其实是无辜的。

破窗效应提醒我们:如果不经思考就随波逐流,小问题可能会被放大,最终演变成更严重的伤害 因此,理性判断与独立思考,是避免成为加害者的重要步骤。

如何阻止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与从众心理有相似之处,都是人们因看到他人的行为而跟随模仿的现象。要避免破窗效应的蔓延,关键在于个人的态度与选择。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就能在面对环境中的不良行为时,主动给予提醒、指正或协助改善。如此一来,就不会轻易受到负面行为或偏激舆论的影响,从而成为问题扩大的帮凶。

免责声明

Hello 健康不提供个人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What Are Your “Broken Windows?” Here’s a List of Mine.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the-happiness-project/201302/what-are-your-broken-windows-here-s-list-mine
How A Theory Of Crime And Policing Was Born, And Went Terribly Wrong. https://www.npr.org/2016/11/01/500104506/broken-windows-policing-and-the-origins-of-stop-and-frisk-and-how-it-went-wrong

现行版本

2025/09/02

文: 于承宇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Jeff Ong 更新


相关文章

忘记,还是害怕想起?——心理防卫机制与潜意识的自我保护

冥想的好处多!8大益处助你减压健脑|每天10分钟就能感受变化


由 賴建翰醫師 审核,身心科,博士身心醫學診所。由 于承宇 撰写。更新于 2025/09/02。

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