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被害妄想症:了解其症状与对生活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听到别人说:“你是不是有被害妄想症?”甚至自己也可能偶尔产生“是不是有人要加害我”的念头。一般来说,偶尔出现这种想法是正常的,通常不会影响生活。但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且程度严重,就可能与被害妄想症(Persecutory Delusions Disorder)有关。

被害妄想症:了解其症状与对生活的影响

被害妄想是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的一种类型,常常伴随其他精神疾病一同出现。接下来,《Hello健康》将为您介绍被害妄想症的常见症状、可能原因,以及治疗方式。

被害妄想症的症状

被害妄想症患者常常觉得自己被人监视、跟踪,或有人企图加害。部分患者甚至会因为这些想法而报警,但事实上,这些情况往往是没有根据的。即使家人或朋友解释实际情况,患者通常仍会坚持自己的信念。

患者可能会有以下常见说法:

“有人一直跟着我。”

“我的电话被窃听了。”

“邻居想加害我。”

“公司有人在密谋对付我。”

被害妄想症患者在描述情况时,往往带有模糊或不具体的表达,例如会说:

“他们要来抓我了。”

但却无法清楚说明“他们”是谁。有些患者甚至会到警局报案,即使警方确认没有安全威胁,他们仍坚信这是“政府的阴谋”,并以此说服自己。

此外,患者常常感到孤立无援,认为没有人理解或愿意帮助自己,甚至会因亲友未能采取行动而产生愤怒或不满。

有人要害我!秒懂被害妄想症多恐怖

被害妄想症的原因与征兆

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与日后精神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被害妄想症也不例外。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被害妄想症的产生,但研究显示,多种因素可能共同作用而引发相关症状,包括遗传、脑部化学物质失衡、长期压力或重大生活事件。

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情况:

  1. 过度担忧和反刍思考(Ruminations):被害妄想症患者常表现出持续性的担忧,总是“担心东、担心西”。研究发现,妄想症患者的担忧频率往往与焦虑症患者相近。长期处于高度焦虑状态,可能会增加发展为被害妄想症的风险。因此,有效减轻焦虑与学习管理压力,是预防妄想症的重要步骤。
  2. 缺乏自信与负面思维:容易出现妄想的人,通常会觉得自己脆弱、难以融入群体,或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一等。研究发现,个体对自我的负面想法,往往可以预测其是否更容易发展为被害妄想症。此外,被害妄想症患者也常对自己过于挑剔,对自身评价严苛,这进一步加重了孤立感与不安感。
  3. 人际敏感度过高:研究显示,被害妄想症患者在人际互动中往往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面对批评或拒绝时,他们容易反应过度,甚至在日常交流中,也可能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语或行为,误以为带有恶意。此外,焦虑与抑郁程度越高,患者的人际敏感度也往往随之升高,进一步加重心理压力与不安感。
  4. 失眠与被害妄想症的关系:研究指出,失眠者发展出妄想意念(Paranoid ideation) 的风险比一般人高出约3倍。长期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情绪与专注力,也可能增加产生被害妄想的机会。因此,改善睡眠品质与治疗失眠,是降低罹患被害妄想症的重要环节。保持规律作息、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以及在必要时寻求医生协助,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5. 不理性与过度下结论:根据 2014 年发表在《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的研究,有被害妄想症状的人往往较为武断和冲动,容易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擅自下结论。例如看见路人拿起手机,就误以为对方在拍摄自己、看见一群人在笑,就以为他们在嘲笑自己。研究也指出,这类患者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表现通常较差,认知功能下降,并且难以忍受不确定性,这些都可能加重他们的妄想倾向。

有人要害我!秒懂被害妄想症多恐怖

如何治疗被害妄想症

妄想症状常出现在多种精神疾病中,因此治疗方式会因个别病情而有所不同。若患者曾有创伤经历或长期失眠,通常需要优先处理这些问题。同时,减轻焦虑 对病情改善也十分关键。

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

  •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处方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s)、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s)或情绪稳定剂(Mood stabilizers),以帮助缓解症状。
  • 心理治疗: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能有效减轻焦虑与反刍思考,进而降低被害妄想的发生率。
  • 生活与功能支持:部分患者的妄想症状可能严重干扰日常生活,需要专人协助以维持基本功能。
  • 住院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因不信任专业人士而抗拒治疗,或症状过于严重,此时可能需要短期住院照护,以确保安全并提供稳定治疗。

同理被害妄想症患者,协助分辨真实与幻想

照顾被害妄想症患者往往十分辛苦。即使亲友明白患者的想法并不符合现实,也仍需要耐心聆听他们的叙述。有时患者甚至会怀疑亲友也想伤害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反驳或告诉患者“这只是幻想”,可能反而造成反效果。更合适的方式是以同理心陪伴,并用关心的语气表达,例如:“我知道你压力很大……” 这样能让患者感受到理解与支持。

同时,照护者也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习如何进行现实测验(Reality Testing)。透过引导,帮助患者练习分辨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哪些可能是妄想,从而逐步恢复对现实的判断力。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免责声明

Hello 健康不提供个人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常见的精神疾病及如何协助他们 – 台湾卫生福利部 https://www.mohw.gov.tw/dl-1750-d5723dda-3568-4e11-b364-a7212527656b.html Accessed June 15, 2022

认识妄想症 https://www.mind.org.hk/zh-hant/mental-health-a-to-z/%E8%AA%8D%E8%AD%98%E5%A6%84%E6%83%B3%E7%97%87/%E7%94%9A%E9%BA%BC%E6%98%AF%E3%80%8C%E5%A6%84%E6%83%B3%E7%97%87%E3%80%8D%EF%BC%9F/ Accessed June 15, 2022

为什么会出现妄想症? https://www.mind.org.hk/zh-hant/mental-health-a-to-z/%E8%AA%8D%E8%AD%98%E5%A6%84%E6%83%B3%E7%97%87/%E3%80%8C%E5%A6%84%E6%83%B3%E7%97%87%E3%80%8D%E6%9C%89%E7%94%9A%E9%BA%BC%E7%9A%84%E6%88%90%E5%9B%A0%EF%BC%9F/ Accessed June 15, 2022

妄想症起因多 药物心理双管齐下 https://www.jah.org.tw/form/index-1.asp?m=3&m1=8&gp=361&m2=362&sid=14&id=1458 Accessed June 15, 2022

隐藏在银发下的危机 认识老年精神疾病 https://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ID=4896 Accessed June 15, 2022

现行版本

2025/09/02

文: 周士閔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Jeff Ong 更新


相关文章

忘记,还是害怕想起?——心理防卫机制与潜意识的自我保护

冥想的好处多!8大益处助你减压健脑|每天10分钟就能感受变化


由 賴建翰醫師 审核,身心科,博士身心醫學診所。由 周士閔 撰写。更新于 2025/09/02。

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