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里,贝儿为了救父亲而被关押,最后却爱上了野兽,并解除了他的魔咒。这样的浪漫情节,其实也隐藏着一种心理学现象,叫做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也有人称之为“人质情结”。它指的是受害者对加害者产生好感,甚至认同对方的想法,进而反过来帮助加害者。《Hello健康》将带您认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由来、常见症状,以及可能的治疗方式。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什么?典故来自这里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个词,源自 1973 年瑞典的一宗银行抢劫案。当时,两名歹徒持枪抢劫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并挟持了4名银行职员。经过100多个小时的对峙,歹徒最终向警方投降。然而,事件结束后,这些银行职员不但没有憎恨歹徒,反而和他们建立了友谊,甚至对警方产生敌意,拒绝出庭作证。自此之后,这种心理现象就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患上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爱情观:伤得越深,就越沉迷?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不仅会发生在绑架案的人质或集中营囚犯身上,也可能出现在一般的恋爱关系里。在一段关系中,如果对方常说:“如果你爱我,你就会怎样怎样”、“我真的很爱你,但是……”——这些听起来像是甜言蜜语,其实却是借着“爱”的名义,来控制另一半。
我们身边或许也有类似的情况:伴侣常用言语羞辱、以分手威胁,或用冷暴力(不理不睬)来施压。但只要对方送个小礼物,或说一句暖心的话,原本想离开的一方立刻又打消念头,甚至还会对朋友说:“其实他对我很好啊!” 这样的爱情观,就可能属于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人质情结,也可能出现在你我身上
童年曾经历家庭暴力的人,确实更容易出现“人质情结”。不过,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并不只限于这一类人,它也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美国知名法庭心理学家史蒂芬·诺顿(Steven Norton)就指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并不是正式的医学诊断,而是一种用来解释特殊心理反应的名词。
出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人,通常会有以下7种常见症状:
- 对加害者抱持正面看法。
- 当警方或政府机关提供协助时,不愿意配合。
- 不想逃跑,或逃跑的意愿很低。
- 只相信加害者好的一面。
- 觉得站在加害者那一边,可以降低自己受伤的风险。
- 对加害者产生同情,甚至认为加害者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想要去拯救他。
- 对加害者极度忠诚,不愿意离开,甚至拒绝接受治疗。
如何治疗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并不是无法改变的。透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患者是有机会走出来的。以下介绍 6 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 心理教育:让受害者认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相关知识,包括症状和可能的成因。
- 委婉劝说:避免太直接指出加害者的危险特质,以免受害者急着为加害者辩护。
- 苏格拉底式提问(Socratic Method):透过提问,引导受害者思考自己的处境、感受和想法,并让他们表达对未来的看法。
- 不带批判的倾听:以同理心聆听,不批评、不轻视,也不急着给意见。重点是帮助受害者重新建立做决定的信心。
- 调整认知失调:受害者在长期被操控的关系中,容易出现认知混乱。治疗要协助他们看清现实,并鼓励他们相信自己。
- 找出原因:探索受害者的内在需求,厘清他们在这段暴力或操控关系中,真正寻求的是什么。
如果您发现身边有人疑似正经历暴力事件,或出现上述症状的亲友,不妨协助他们寻求心理咨询或专业治疗。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