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的饮食与良好的消化功能,是婴儿成长与发育过程中最关键的两大因素。大多数婴儿在父母喂哺后,透过肠道正常的蠕动,都能顺利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不过,有时婴儿的肠胃蠕动并不总是那么顺畅,这虽然可能只是暂时性的现象,但也有可能是较严重消化问题的征兆。
宝宝常见的消化问题包括:呕吐、胃食道逆流、腹泻、便秘与胀气。这些状况若能及早辨识、正确处理,大多数都能顺利改善。本文将为父母介绍婴儿常见的消化问题与其症状,帮助您判断问题轻重与何时需要就医,并分享3个舒缓宝宝不适的实用方法,让爸妈更安心地照顾宝宝的肠胃健康。
婴儿呕吐
婴儿呕吐最常见的原因,是因肠道受到细菌感染所引起。在发病初期,宝宝通常会出现呕吐的症状,随后可能伴随发烧或腹泻(Diarrhea)。多数情况下,婴儿肠道感染的症状会持续约2至3天,
接着会在几天内逐渐痊愈。若家长发现宝宝尿布的尿量明显减少,或唾液分泌变少,可能表示宝宝出现脱水现象。此时应以母乳喂哺为主,若宝宝暂时不愿意喝母乳,可每15分钟给予一大汤匙的电解质口服液,以补充流失的水分与电解质。
在极少数情况下,婴儿呕吐可能与消化道结构异常有关。例如,有些婴儿因胃出口肌肉肥厚,使牛奶无法顺利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导致持续性呕吐,这种情况称为 幽门狭窄(Pyloric Stenosis)。幽门狭窄通常发生在出生约3至5周的婴儿身上。目前其确切成因尚不清楚,但一旦经医生确诊,便需通过幽门肌切开手术来改善症状。(延伸阅读:孩子突然呕吐?先别慌,这样做最安全!)
婴儿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若每次喂哺宝宝后,宝宝持续出现呕吐、呛奶或似乎被噎住的情况,这可能是胃食道逆流(GERD)所造成。一般来说,婴儿胃食道逆流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改善,最常见于4至12个月大的宝宝。这种情况是由于胃内的食物或胃酸倒流至食道,造成食道受到刺激。回流的食物中含有胃酸,可能引起食道黏膜红肿、发炎与疼痛。若情况严重,胃酸甚至可能被吸入气管或肺部,导致呼吸不适或其他并发症。
婴儿拉肚子
病毒感染是造成婴儿腹泻或拉肚子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中以轮状病毒(Rotavirus)最为常见。在新加坡及热带地区,轮状病毒感染全年皆可能发生,但在气候潮湿、病毒活跃期间,感染的机会会相对增加。6至24个月大的婴儿是最容易受到此类病毒影响的群体。当病毒流行时,家长应确保宝宝摄取足够的水分,以防止脱水。若医生需要进一步确认感染的原因,可能会安排进行粪便检验,以协助判断感染来源。
如果宝宝的腹泻持续超过2至3周,但没有感冒或发烧症状,则可能是对牛奶过敏所致。常见征兆包括:水样便、肠绞痛、排便时感到不适或紧绷、皮肤出现红疹或过敏反应。若宝宝出现严重的牛奶过敏反应,请务必尽快谘询儿科医生,让医生评估并提供合适的药物或营养替代方案,以帮助宝宝安全恢复健康。
婴儿便祕
婴儿便祕或大便干硬是常见的消化问题之一,尤其常见于开始添加固体食物后的宝宝。因此,约 一岁左右的婴儿最容易出现便祕的情况。许多家长会给宝宝饮用牛奶,但若摄取量过多,牛奶中的脂肪与蛋白质可能让大便变得较黏腻、难以排出。若家长发现宝宝大便干硬或排便困难,可以尝试在饮食中加入少量富含纤维的米糊或米精;而若宝宝的大便偏黏稠,则可适当减少牛奶的摄取量。若经过饮食调整后情况仍未改善,建议家长尽快带宝宝就医,让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或使用药物帮助排便。
缓解宝宝消化问题的3种方法
由于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因此较容易出现各种消化不适。虽然部分情况可以透过简单方式舒缓,但若家长有任何疑虑,及时谘询医生仍是最安全、最妥当的做法。以下提供3个日常方法,爸妈可尝试帮助宝宝减轻肠胃不适、促进消化:
1. 尿布不要包得太紧:在为宝宝更换或穿上尿布时,请确保尿布松紧适中。过紧的尿布可能压迫腹部,影响肠胃蠕动,造成宝宝不适。
2. 喂食时少量多次,放慢速度:哺喂宝宝时,应控制每次食量较少,并放慢喂食速度,同时可增加哺喂次数。少量多餐有助于宝宝的消化吸收,也能预防食物回流至食道。
3. 协助宝宝拍嗝排气:喂食过程中,请让宝宝暂停并拍嗝,帮助排出吞入的空气。待宝宝打嗝后再继续喂食,可减少胀气、溢奶与不适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