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类别涵盖父母最关心的各类育儿议题,从宝宝照护到青少年成长,依不同阶段如“0-1 岁婴儿期"、"5岁学龄前期”、“6~12 岁儿童期”以及“青少年时期”提供实用资讯。同时也包含儿童健康相关知识,协助爸妈从容应对育儿挑战,聪明陪伴孩子在各阶段健康成长、不再手忙脚乱。

常识

亲子教育

新生儿肾盂扩张别紧张:定期追踪与超声波检查即可安心

新生儿若患有先天性肾脏或泌尿系统异常,出生时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因此父母往往难以及时察觉。其中一种常见状况是肾盂扩张,也就是宝宝肾脏中负责储存尿液的“肾盂”出现轻度扩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扩张是暂时性或轻微的,可随着宝宝成长、泌尿系统成熟而自然恢复正常。不过,如果扩张持续存在或程度较严重,可能会影响尿液排出,进而造成肾功能受损;在少数情况下,甚至可能发展成肾脏萎缩或肾衰竭。 因此,当宝宝被诊断出肾盂扩张时,爸妈无需过度紧张,但应配合定期追踪检查,确保宝宝的肾脏发育健康、功能正常。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新生儿肾盂扩张的成因、检查方式与治疗选择。 什么是肾盂扩张? 肾盂(Renal Pelvis)位于肾脏内部,形状就像一个小漏斗,主要功能是收集肾脏制造的尿液,再将尿液排送至输尿管,接着流入膀胱储存,最后经由尿道排出体外。 当尿液无法顺利排出体外,而在肾盂内出现滞留或倒流的情况时,就会导致肾盂扩张。这也是我们常听到的“水肾”、“肾积水”或“肾肿大”。简单来说,它的情形就像水管堵塞:当前端(如输尿管或膀胱)出现阻塞、尿液无法排出时,后方的“水管”——也就是肾盂——就会因为尿液堆积而逐渐膨胀。 为什么新生儿会出现肾盂扩张? 新生儿发生肾盂扩张的比例约为1%–2%,其中以男婴较为常见。这种情况可分为 “生理性” 与 “病理性” 两种类型: 1. 生理性肾盂扩张(Physiological Dilation) 有些宝宝在胎儿时期,因为肾脏组织较大或尿液生成较多,再加上出生初期排尿次数较少,容易让部分尿液暂时滞留在肾盂中。这种情况多属于先天性良性变化,并不代表肾脏有疾病。医生通常会以“肾盂扩张”来形容这种现象,若扩张程度较明显,则可能称为“水肾”或“肾水肿。 大多数新生儿的肾盂扩张会随着成长与泌尿系统发育逐渐改善,无需进行手术治疗。不过,为了确保肾脏功能发育正常,医生会建议家长让宝宝定期接受肾脏超声波追踪,持续观察肾盂大小变化,直到确认恢复正常为止。 2. 病理性肾盂扩张(Pathological Renal Pelvis Dilation) 若新生儿的肾盂扩张持续存在或扩张程度较明显,医生会考虑属于病理性原因,多半与泌尿系统结构发育异常或尿液排出受阻有关。以下是常见的几种类型: 输尿管阻塞(Ureteric Obstruction):当宝宝的输尿管因先天狭窄或发育不全而造成尿液流通不畅,就可能出现阻塞。狭窄的位置通常位于:肾盂与输尿管交接处,或膀胱与输尿管交接处。 膀胱输尿管逆流(Vesicoureteral Reflux, VUR):指尿液在膀胱排尿时,部分倒流回输尿管甚至肾脏的情况。这属于先天性泌尿系统异常,若未及时处理,长期的尿液逆流可能导致肾脏发炎或受损。 输尿管复制(Duplicated Ureter):属于较罕见的先天性疾病,患者的单侧肾脏会有两条输尿管,容易合并出现尿液逆流、输尿管囊肿或水肾等问题。需由小儿泌尿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进一步处理。 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此病较少见,肾脏内会形成多个囊状结构,影响肾脏正常功能。在超声波影像上可能会被误认为肾盂扩张,因此需由儿科肾脏科进一步检查确认。 新生儿肾盂扩张该如何治疗? 多数新生儿的肾盂扩张属于良性(生理性),通常不会影响肾功能,也无需立即治疗。家长只需按照医生的建议,让宝宝定期接受肾脏超声波检查,追踪肾盂的大小变化。在追踪过程中,医生会评估:肾盂是否逐渐恢复到正常大小;是否有持续扩张或出现加重迹象;以及有合并尿路感染或肾功能异常。 若超声波检查显示肾盂仍持续扩大,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更密集的追踪,并安排其他影像学检查,例如:泌尿道造影以及核医学扫描。 对于轻度或中度肾盂扩张,只要肾功能正常、无感染风险,医省通常会建议持续观察、定期复查。若为病理性肾盂扩张,无法以药物改善;一旦出现肾功能受损或反覆泌尿道感染,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外科手术(例如:解除输尿管阻塞或矫正返流)。 新生儿肾脏超音波检查不能少! 孕期进行的产前超声波检查,除了观察胎儿的生长发育外,也能评估肾脏的大小、形状与尿液生成状况。若在孕期发现胎儿有肾盂扩张的迹象,医生通常会建议家长在宝宝出生后,安排追踪性的肾脏超声波检查,以确认肾脏发育是否正常。新生儿的肾盂扩张属于轻度或暂时性,通常会在数个月至一岁内,随着泌尿系统发育成熟而逐渐改善或恢复正常。 不过,新生儿的症状往往不明显,若肾盂扩张持续存在或恶化,可能会影响肾功能,甚至引发泌尿道感染。若未及时处理,严重者可能导致:肾功能下降或肾萎缩、肾脏衰竭、代谢异常与发育迟缓等。因此,家长务必要按时带宝宝回院复查,定期接受肾脏超音波与相关评估,以确保宝宝的肾脏功能健康、发育正常。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亲子教育分类

更多 亲子教育 相关文章

呼吸道疾病

2岁以下婴幼儿需警惕:认识 RSV 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症状与治疗

过去曾有报导指出,一些月子中心或托婴机构出现婴儿群体感染事件,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呼吸道融合(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简称 RSV)的传播。一般来说,RSV感染在婴幼儿中相当常见,几乎所有2岁以下的孩子都曾感染过一次RSV。在多数情况下,症状较轻,类似普通感冒,并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不过,家长必须特别留意,RSV的传染力极强,部分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免疫力较弱者或患有心肺疾病的孩子)可能出现较严重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喘鸣或肺炎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本文将带您进一步了解:什么是RSV呼吸道融合病毒;常见感染症状;以及家长在治疗与照护方面应注意的事项。 RSV病毒症状与风险:类似感冒,却可能引发肺炎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感染之一,也是导致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和肺炎(Pneumonia)的主要原因。RSV 感染的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包括:流鼻涕、咳嗽、发烧、食欲减退等症状。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症状可能迅速恶化,出现以下更严重的表现:呼吸困难急促或急促、胸口或肋间明显下陷(呼吸时胸壁凹陷)、呼吸声出现喘鸣或哮声、皮肤或嘴唇发青(缺氧征兆)等。在严重感染时,RSV还可能引起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或肝肾功能的并发症。尤其是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早产儿、或患有慢性心肺疾病与免疫系统较弱的孩子,属于高风险族群,必须特别留意。部分研究也发现,严重RSV感染的孩子,日后罹患气喘的风险较高。 每个孩子感染RSV后,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病程长短都可能不同。一般而言,症状会持续约3至8天,但若孩子的免疫力较弱,病情可能会持续数周。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状况,若症状逐渐加重,应尽快带孩子就医。以下是家长需特别留意的警示征兆: 孩子明显疲倦或活动力明显下降 拒绝进食或喝奶 出现脱水征兆(例如尿量减少或嘴唇干裂) 唇色、舌头或指甲发紫(可能是缺氧) 咳出黄绿色痰液 呼吸急促或有困难 出现耳部感染症状(如拉扯耳朵、哭闹不安) 发作性喘息或已有气喘(Asthma)病史者症状加重 RSV 病毒主要为接触感染 并非飞沫 RSV病毒在新加坡全年皆有可能传播,但通常在雨季或人群密集的环境中较容易流行。由于本地气候湿热,人们常长时间待在室内,若外出后携带病菌返家,便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免疫力较弱的婴幼儿。RSV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感染,或经由体液的间接接触(例如鼻涕、唾液、玩具或桌面等被污染的物品)。与一般流感不同,RSV并非以飞沫传播为主。 预防接触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手部清洁。所有照护者与家人都应勤洗手、避免触摸口鼻或揉眼睛,并尽量避免带宝宝前往人潮拥挤或通风不良的场所,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早产儿较易感染,家中环境也潜藏风险 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资料显示,严重的RSV感染多发生在:早产儿、小于六个月的婴儿以及两岁以下患有慢性心肺疾病的儿童。目前尚无可广泛使用的疫苗能完全预防RSV感染,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与家庭卫生习惯仍是最有效的防护方式。家长应协助孩子正确洗手,并尽量避免接触感冒或有呼吸道症状的人。 在家照顾宝宝时也要特别留意,RSV病毒可透过口水与黏液传播,并可在手上存活长达30分钟以上同时也会残留在玩具、地板、门把、键盘等表面。因此,日常应定期清洁与消毒常接触的物品,并保持居家通风。 若宝宝不幸感染,家长可协助清除鼻腔与口腔中的黏液,以帮助宝宝顺畅呼吸与进食;同时,务必确保宝宝摄取足够的母乳或水分,以防止脱水并促进康复。 防RSV病毒:高风险婴幼儿的防护与政府资助情况 目前新加坡主要透过医院临床评估与医学建议,为高风险婴幼儿提供防护药物Palivizumab(商品名:Synagis)。此药为预防性单株抗体注射剂,可帮助降低严重RSV感染与住院风险。不过,根据卫生部(MOH) 及Agency for Care Effectiveness(ACE-HTA) 的评估报告(2023 年 2 月),Palivizumab尚未被列入政府补贴药物名单,原因是该药成本较高,且在一般风险婴儿中的成本效益有限。 加强免疫力,预防严重RSV症状 除了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与勤洗手外,宝宝自身的免疫力强弱也是预防RSV感染与减轻病情的重要关键。当免疫系统更健全时,宝宝就能更有效地抵抗病毒与细菌的入侵。除了按时接种疫苗与维持居家清洁通风之外,均衡营养对提升免疫力也非常重要。研究显示,在出生13周内以配方奶喂养的宝宝,感染RSV的机率约为纯母乳喂养宝宝的两倍。这是因为母乳中含有天然抗体与免疫因子,能帮助宝宝建立初期免疫防护力。 远离 RSV 病毒感染,只能喂母乳吗? 虽然母乳与配方奶在支持宝宝免疫力方面确实存在差异,但最新研究发现,母乳中的第三大关键成分——HMO(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母乳寡糖),正是母乳宝宝免疫力较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临床研究,当宝宝肠道内缺乏母乳寡糖(HMO)时,病原菌更容易直接附着在肠道黏膜上并进入体内,导致感染。而HMO在肠道中扮演着类似“坏菌清道夫”的角色:它能充当病原菌的“诱饵”,诱使细菌或病毒与HMO结合,再将这些“坏菌”带离肠道,从而减少感染机会。 研究也显示,与一般配方奶喂养的宝宝相比,摄取含有HMO的母乳宝宝,上呼吸道感染风险可降低约66%,而一般常见感染风险则减少约52%。不过,若妈妈因工作或健康因素而无法全程亲喂母乳,也无需过度担心。随着营养科学的进步,许多现代配方奶已添加HMO成分,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配方奶与母乳在免疫支持上的差距。家长只需在选择配方奶时,留意产品是否含有HMO母乳寡糖,就能更安心地支持宝宝的健康成长。


其他健康问题

孩子挑食又不肯吃饭?4个常见原因与家长对策

孩子出生后最先学会的能力之一,就是进食。虽然他们还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但已经能展现出对食物的喜好——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也会拒绝不想吃的食物。这种偏好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孩子来说,世界充满新鲜事物,他们的口味也会随着阶段而改变。可能这个星期只喜欢吃某一种食物,下星期又换成另一种,这是探索世界的一部分。然而,如果孩子持续拒绝进食或明显食量减少,家长就需要多加留意了。孩子长期不吃饭,可能与生理、心理或环境因素有关。本文将带您了解孩子不愿进食的常见原因,并分享家长可采取的应对方法,帮助孩子恢复健康的饮食习惯。 孩子不吃东西的4种常见原因 许多家长都会担心孩子是否吃得够、营养是否均衡。其实,孩子偶尔吃得少、挑食或不想吃饭,是成长过程中的常见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与身体发育节奏及生活习惯有关,以下是4个常见原因: 成长速度变化影响食欲:孩子的身体在不断成长,但成长速度会随着阶段而变化。当身体发育暂时放缓时,他们所需的能量也减少,因此食欲可能变得较低。 活动量与兴趣改变:随着年纪增长,孩子开始更喜欢活动与玩耍,有时他们宁愿继续玩游戏,也不愿意坐在餐桌前吃饭。 身体能量需求减少:相较于婴儿时期,幼儿阶段的成长速度较慢,因此摄取的食物量也自然减少。这是一种生理上的正常调整,不代表孩子不健康。 胃容量较小,容易感到饱足:孩子的胃比成人小得多,进食后容易产生饱足感。因此,少量多餐通常比强迫孩子一次吃完整份食物更有效。 小孩不吃饭?6个实用方法帮您改善 许多家长为孩子不肯吃饭而烦恼,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以下6个建议可协助家长让用餐变得更愉快、自然: 培养孩子自主进食的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吃饭,不仅能提升自理能力,也有助于培养独立性。当孩子能自主进食时,他们会更愿意参与用餐过程,而不需要家长不断催促。 避免威胁或与孩子讨价还价:用餐时间不应成为权力的争夺。若家长以威胁或奖励(例如用糖果当奖品)来引导孩子吃饭,反而会让孩子对进食产生抗拒。让吃饭成为愉快、正向的体验,才是长期有效的做法。 尽量全家一起用餐:孩子往往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当他们看到父母或兄弟姐妹享受健康食物时,也会更愿意尝试新菜色。家庭共餐不仅能促进食欲,也能增进亲子关系。 别急着满足挑食行为:孩子需要时间去适应新口味。若他们第一次尝试某种食物(如绿豆)就拒绝,也别马上放弃。过一两周再重新提供,也许孩子会逐渐接受。 留意液体摄取量:喝太多牛奶或果汁会降低食欲。建议在两餐之间给予牛奶或果汁,并将果汁摄取量控制在每天约½至¾杯。牛奶与天然果汁虽有营养,但若餐前喝太多液体,会让孩子在正餐时吃不下。 减少垃圾食物摄入: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均衡营养,而非高糖、高脂肪的“空热量”食物。家长应尽量减少让孩子摄取零食、汽水或油炸食品,以确保他们获得足够的维生素、蛋白质与矿物质来支持健康成长。


宝宝营养

母乳好?配方奶也不差!了解两者的营养差异与优点

对新手妈妈来说,育儿旅程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就是要选择喂养母乳还是使用配方奶。这是一个需要根据个人状况与医生建议作出的决定,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无论妈妈选择哪一种喂养方式,周围的人总会有不同意见或“热心建议”。但请记得:只要这是妈妈在了解自身情况后所作出的选择,就是对她自己和宝宝最合适、最正确的决定。 以下将分别介绍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的优点,帮助妈妈了解两者的差异,并在充分资讯下,做出最安心的决定。 亲喂母乳的好处 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简称 AAP)建议,宝宝出生后的前六个月应以母乳喂养为主,因为母乳是婴儿最天然、最理想的营养来源,对宝宝与妈妈都有许多健康益处。母乳对宝宝的好处包括: 增强免疫力: 母乳中含有天然抗体,可帮助宝宝对抗病毒与细菌感染,例如耳朵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研究也显示,喝母乳的宝宝对疫苗的免疫反应更好。 更容易消化: 母乳比配方奶更易吸收,因此宝宝较少出现便祕、腹胀或消化不良。 降低婴儿猝死症风险(SIDS):研究指出,纯母乳喂养可将婴儿猝死症的风险降低约一半。 促进智力发展: 多项研究发现,喝母乳长大的孩子在认知与智力测试中表现较佳。 降低日后疾病风险:喂母乳的宝宝在成长后罹患肥胖、气喘、第一型与第二型糖尿病、高胆固醇、淋巴瘤及白血病等疾病的风险较低。 母乳对妈妈的好处包括有助于降低乳癌、卵巢癌、糖尿病、心脏病及骨质疏松症的风险。除此之外,哺乳过程能帮助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 亲喂母乳还能促进母婴情感连结,让妈妈更了解宝宝的需求与情绪反应。 配方奶喂养的好处 虽然母乳被视为婴儿最理想的营养来源,但若因身体状况、生活需求或个人选择而改以配方奶喂养,家长也无需感到压力。事实上,配方奶喂养也有多项优点,能为家庭带来更大的灵活性与便利性。 方便又容易准备:配方奶粉冲泡快速、携带方便,无论在家或外出时都能随时为宝宝准备奶水。对于工作中的妈妈或需分担照顾责任的家庭来说,配方奶提供了更灵活的喂养选择。 家人可共同参与照护:使用配方奶时,妈妈不必再安排挤奶或哺乳的固定时间,也能让伴侣、保母或祖父母轮流帮宝宝喂奶,既能让妈妈获得休息,也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与宝宝之间的互动。 喂奶频率较低:相较母乳,配方奶的消化速度较慢,因此宝宝通常不需要太频繁喂奶,尤其在新生儿阶段,较长的间隔可让家长有更多休息时间。 饮食选择更自由:喂母乳的妈妈需注意饮食,避免摄取可能引起宝宝过敏或胀气的食物。而喂配方奶的妈妈则不必再特别限制饮食,可更安心享受均衡饮食,偶尔小酌也无需担心经母乳传递影响宝宝。 无论最终选择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或是两者混合喂养,最重要的都是——让宝宝吃得饱、营养均衡,并在充满爱与关怀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其他健康问题

别以为小时候胖会长高就瘦!4个方法帮助孩子远离肥胖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胖不打紧,长大后自然会瘦,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新加坡卫生部的观察,儿童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若持续上升,可能会增加日后肥胖及相关慢疾病的风险。在人类的成长阶段中,婴幼儿期和青春期是身体细胞分裂与生长最活跃的时期。若此时摄取的热量过多,身体会产生更多脂肪细胞来储存能量。这些脂肪细胞即使体积变小,也不会完全消失,因此在成年后更容易累积脂肪,形成肥胖体质。 为了预防儿童肥胖,家长应从小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饮食与运动习惯。以下将介绍4个有效预防及改善儿童肥胖的方法,协助孩子维持理想体重与健康成长。 从小开始预防儿童肥胖 儿童肥胖可能增加日后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包括糖尿病(Diabetes)、心脏病(Heart Disease)、气喘(Asthma),甚至某些类型的癌症(Cancer)。因此,家长应从婴幼儿阶段开始,培养孩子健康均衡的饮食习惯。 部分家长在孩子断奶后,因为孩子不爱喝水,就经常以果汁或调味乳取代水分摄取,认为这样同样能补充营养;也有些家长为了安抚情绪,常以零食或甜食作为奖励或安抚方式。这些做法若长期持续,容易让孩子摄取过多糖分与热量,形成习惯性进食行为,体重也会逐渐增加。要有效预防肥胖,关键在于从小建立正确饮食观念,并让孩子学习区分“想吃”与“该吃”的差别。 判断儿童肥胖的标准 评估孩子是否肥胖,医生通常会参考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 BMI)来衡量。其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 ÷ 身高平方(公尺²)。例如:若孩子的身高是160公分(1.6 公尺),体重为55公斤,其BMI值为:55 ÷ (1.6 × 1.6) = 21.5。一般来说,若BMI值小于18.5为体重过轻,介于18.5至24之间为正常范围,24至27属于过重,超过27即被认定为肥胖,而 超过35则属于重度肥胖。 解决儿童肥胖的4种方法 当父母发现孩子体重逐渐超标或有过重倾向时,建议可参考以下4种方法,帮助孩子维持健康体重与均衡成长。 一定要多喝水:喝水非常重要。牛奶、果汁或含糖饮料都无法取代清水。这些饮品往往含有额外热量或人工甜味剂,过量摄取不仅容易导致肥胖,也会增加蛀牙和代谢问题的风险。建议以白开水为主要饮品,让孩子养成定时补充水分的好习惯。 吃营养均衡的食物:即使孩子挑食,也要鼓励他们多摄取蔬菜、水果、全谷类、蛋类及豆制品等营养食材。研究显示,孩子通常需要多次接触新食物才会接受。父母可透过不同烹调方式(如煎、烤、炖、打成泥)来调整口感,让孩子逐步接受各种健康食物。 增加日常活动量:目标不在于强迫孩子“减肥运动”,而是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增加活动量。例如:陪孩子到公园散步、骑脚踏车、玩球类游戏,或减少久坐看电视、滑手机的时间。每周应至少有3次以上中等强度活动,有助维持健康体重与提升心肺功能。 寻求专业医生建议:若孩子体重持续上升,应谘询儿科医生或营养师,由专业评估孩子的成长曲线与饮食习惯。医生会建议如何调整饮食内容与生活作息,并非一味“减重”,而是帮助孩子控制体重增长速度,确保成长过程中的营养均衡与健康发育。


其他健康问题

小孩出汗特别多?了解3大可能原因

一般来说,孩子流汗是身体健康的正常反应,家长无需过度担心。不过,若孩子在凉爽、安静或没有活动的情况下仍然大量出汗,皮肤甚至常常湿湿的,就可能是多汗症(Hyperhidrosis)的征兆。在成长过程中,出汗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尤其常见于婴幼儿和青春期的青少年。然而,若排汗量异常或无明显原因,通常可能与以下三种情况有关,家长可多加留意。 1. 多汗症导致的异常出汗 多汗症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局部性多汗症和全身性多汗症。局部性多汗症是指身体某些部位出汗异常增多,例如手掌、脚掌、腋下或脸部。这种情况通常与家族遗传有关。至于全身性多汗症,则是全身各部位都出现大量出汗的情况,多半是由其他潜在疾病所引起。 根据美国儿童国家健康系统(Children’s National Health System)的资料显示,约有全球2%至 3%的儿童属于局部性多汗症患者。这类多汗症主要是因为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SNS)运作异常,导致身体功能失调,进而影响正常的排汗机制。 全身性多汗症常见的诱因包括感染、慢性疾病,或是影响荷尔蒙平衡的健康问题。例如:糖尿病(Diabetes)、高血压(Hypertension)、郁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甲状腺功能亢进(Hyperthyroidism)等,此外,部分药物也可能刺激汗腺分泌,造成出汗量增加。 2. 紧张或焦虑时出汗 人在紧张或焦虑时会出汗,孩子也不例外。当面对压力或威胁时,身体会启动“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以应对突发状况。随着体内肾上腺素(Adrenaline)迅速上升,汗腺会被刺激,皮肤毛孔随即开始汗。此时也可能伴随其他生理反应,例如心跳加快、肌肉紧绷、手脚颤抖、恶心或想呕吐。 若只是偶尔、轻微的出汗,通常是短暂的生理反应,不必过于担心。但若孩子频繁或严重出汗,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就可能影响身体状况,甚至干扰日常生活技能、社交互动及自信心。家长可以多留意孩子的日常行为,例如:写字时手掌是否容易发痒或湿滑;放学回家后脚部是否有明显异味;在学校与同学互动时是否感到不安或退缩。 3. 酷热天气与辛辣食物引起的出汗 在炎热或潮湿的天气下,孩子容易大量出汗。若家长让孩子穿着过多衣物,体温更难散发,出汗情况也会加剧。此外,辛辣食物会刺激身体的排汗反应,因此家长应留意孩子的饮食,避免摄取过多辛辣食物。无论因天气或饮食导致排汗增多,都应确保孩子摄取足够的水分,以防脱水或晕厥。若孩子出现头晕、恶心或手掌出汗等症状,家长应立即让孩子坐下或平躺休息,并给予适量的液体补充水分,同时密切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


常见疾病症状

了解儿童呕吐的4个主要原因,及早预防不适

大多数情况下,呕吐并不是严重的问题,通常不用吃药也能自行好转。不过,如果是孩子呕吐,情况就会比较复杂。为了预防孩子出现呕吐的状况,父母一定要了解正确的治疗和预防方法,才能让孩子更快恢复健康。 引起呕吐的4大常见原因 许多疾病都会出现呕吐的症状,不过最常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病毒性肠胃炎(Viral gastroenteritis):这是一种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肠胃感染,常见病毒包括轮状病毒(Rotavirus)。除了呕吐外,还会出现腹泻、轻微发烧、食欲不振等症状,感染时间可能从几天持续到几周不等。 晕车(Travel / Motion Sickness):晕车是常见的情况,程度可轻可重,尤其容易发生在平时较少搭车的孩子身上。这是因为人体的平衡系统感受到移动,但视觉和身体感知不一致,导致大脑接收到混乱讯号而引发不适。 消化问题:像是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食物过敏或乳糜泻(Celiac disease / 麦麸不耐症)都可能造成呕吐。有时孩子只是因为吃太饱,也会出现短暂呕吐的情况。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食物中毒的症状与肠胃炎类似,但通常较为严重。严重程度取决于孩子摄入的食物中含有多少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 除了以上常见原因外,儿童呕吐也可能由以下较少见的4种原因引起: 头部受伤 偏头痛(Migraine) 肺部、耳朵、胃或泌尿道感染 阑尾炎(Appendicitis) 治疗与预防方法 当孩子呕吐后,最重要的是帮他们补充水分。不过要注意,不要一次让孩子喝太多水,应让他们一口一口慢慢喝。最理想的做法是使用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 ORS),或者尝试一些天然的止吐方法,例如姜茶或蜂蜜水(仅适合一岁以上的孩子)。请避免让孩子喝含糖分过高的饮料,以免加重肠胃不适。如果是还在哺乳阶段的宝宝,可以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但增加哺乳次数,让宝宝慢慢补充水分。至于年纪较大的孩子,若超过8小时没有再呕吐,就可以慢慢恢复正常饮食。不过由于肠胃仍较敏感,建议避免油腻或太甜的食物。另外,让孩子侧躺休息也能避免呕吐物呛入呼吸道,帮助他们恢复得更快。 Hello Health Group 不提供任何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宝宝营养

换奶粉后宝宝一直哭?掌握这6个重点让转换更顺利!

在从母乳过渡到配方奶,或是在更换不同品牌配方奶粉的过程中,有些宝宝可能会出现哭闹、情绪烦躁、厌奶或腹泻等情况。这其实是宝宝身体在适应新配方营养成分时的正常反应之一。不同品牌或类型的奶粉,其蛋白质结构、脂肪比例、甜度与添加成分略有差异,宝宝的肠胃系统需要时间来调整与适应。 那为什么有些宝宝在换奶时特别容易哭闹?父母又该如何帮助他们顺利过渡?《Hello健康》为您整理出6个有效改善宝宝换奶粉哭闹的方法,帮助爸妈在调整奶粉时,更安心地陪伴宝宝度过这一阶段。 为什么宝宝换奶粉会哭闹? 宝宝在换奶粉的过程中出现哭闹或情绪不安,通常与消化适应与口味差异有关。以下是4种常见情况: 从母乳转为配方奶:部分宝宝从母乳过渡到配方奶时,会因为味道或口感不同而排斥新奶粉,也可能因为肠胃尚未完全适应,出现胀气或便秘。 母乳喂养不足,需要部分以奶粉补充:若母乳量不足、需要混合喂养,宝宝可能因交替喂食而短暂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 调整奶粉配方或品牌:不同品牌或阶段的配方奶中,蛋白质结构、乳糖含量及脂肪比例各不相同,宝宝的肠胃需要时间去适应。 尝试减少肠胃不适或过敏反应:若原有奶粉让宝宝出现腹泻、胀气或湿疹等问题,医生可能建议更换为低敏或水解配方奶粉。但更换初期,宝宝仍可能因新配方的成分或味道不同而哭闹。 在换奶的过程中,若宝宝对新奶粉感到不适,例如消化不良、胀气、腹泻或口味不合,就可能出现哭闹、烦躁或睡眠不安的情况。 与年纪较大的孩子或成人不同,婴儿的消化系统仍在发育中,无法像成人那样通过多样食物来平衡营养或缓解不适。在宝宝满6个月、开始接触副食品之前,母乳或配方奶几乎是唯一的营养来源,因此换奶粉对他们的身体适应性影响更为明显。 多数宝宝在换奶后哭闹,可能是因为对牛奶蛋白敏感,或无法耐受乳糖所造成的肠胃不适。部分家长会尝试改用部分水解蛋白(Partially Hydrolysed Formula)或低乳糖配方奶粉(Low-lactose Formula),但若症状仍未改善,就需要进一步由儿科医生评估是否属于乳糖不耐症或牛奶蛋白过敏。 6个有效改善换奶粉哭闹的方法 方法 1:除非出现不适,否则不建议随意换奶 若宝宝对目前饮用的配方奶适应良好、排便正常、情绪稳定,且没有出现腹泻、湿疹或胀气等不适症状,家长应尽量维持同一品牌与配方,避免因亲友建议或市场宣传而频繁更换奶粉。婴儿的肠胃系统仍在发育中,频繁更换奶粉可能会让宝宝难以适应新的蛋白质或乳糖比例,反而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哭闹。 方法 2:循序渐进地更换奶粉 新生宝宝的肠胃系统与味觉比成人更敏感,若突然更换奶粉,容易引起腹胀、腹泻或拒奶等反应。因此,建议家长在换奶时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宝宝的肠胃有足够时间去适应新的配方。可采用以下逐匙混合换奶法: 初期: 3匙原奶粉(A)+ 1匙新奶粉(B) 中期: 2匙原奶粉(A)+ 2匙新奶粉(B) 后期: 1匙原奶粉(A)+ 3匙新奶粉(B) 整个换奶过程一般建议持续5至7天,依照宝宝的消化与情绪反应再调整速度。若宝宝反应良好、排便正常,可适当缩短更换周期,甚至逐餐过渡。但若宝宝对旧奶粉已出现过敏或腹泻等不适,可在医生指导下直接更换为新配方奶粉,以避免持续刺激肠胃。 方法 3:注意喂奶姿势与方式 宝宝胀气是常见现象,但有时并非奶粉问题,而是与喂奶方式不当有关。若姿势或奶瓶使用方式不正确,容易让宝宝吞入过多空气,造成胀气、溢奶或呕吐。以下是常见喂奶时的错误方式: 平躺喂奶:容易导致奶水倒流,引起溢奶或呛咳。 奶嘴未完全含妥:空气随奶水一起进入胃中,引发胀气。 奶嘴孔过大:流速太快,宝宝来不及吞咽,容易吐奶。 请选择流量适中的奶嘴孔,让奶水呈稳定、连续滴落状态。喂奶时让宝宝身体呈约45度角倾斜,头部略高于身体。必须确认奶嘴已被宝宝完整含住,避免空气进入。喂奶结束后,轻拍宝宝背部帮助排气(拍嗝),可有效减轻胀气与不适。 方法4:保持奶瓶清洁与冲泡卫生 宝宝在换奶期间出现腹泻或便秘的情况并不少见。由于配方奶相较母乳更浓稠、较难消化,有时会让宝宝排便次数减少或便便变硬。父母无需过度担心,可先观察几餐的状况,若宝宝精神良好、饮食正常,通常会在数天内自行改善。 不过,若宝宝持续拉肚子或排便异常,原因未必与换奶粉有关。有时是因为奶瓶或冲泡环境不够卫生,致宝宝摄入细菌,引发肠胃不适。家长冲泡奶粉前,务必洗净或消毒双手。奶瓶、奶嘴与瓶盖应彻底清洗并高温消毒,奶瓶、奶嘴与瓶盖应彻底清洗并高温消毒,仅使用干净、煮沸或过滤过的温水冲泡奶粉,奶粉冲好后应立即喂食,若放置超过2小时,应丢弃。若外出时应携带密封良好的已消毒奶瓶,避免接触受污染的表面或空气。 方法5: 仔细观察婴儿反应 当宝宝不愿喝奶,或一含奶就哭闹,原因未必是奶粉的问题。有时宝宝只是想要被抱、肚子还不饿,或感到疲倦想睡要判断宝宝的生理或心理需求,需要父母细心观察与日积月累的照护经验。建议家长可记录每次喂奶的时间与奶量,以确保宝宝不会饿过头,也不会喂食过多。若宝宝暂时不饿,常会出现推开奶瓶或转头避开的反应。 另外,当宝宝哭闹时,也应先观察是否因为太热流汗、太冷发抖或尿布湿了等身体不适,这些情况都可能是主要原因,并不一定与换奶粉有关。 方法6:换奶粉前先咨询医生 建议父母在更换配方奶前,应先谘询儿科医生或家庭医生。医生会根据宝宝的整体健康状况、年龄及消化情况,评估是否真的需要更换配方奶,并协助挑选较适合宝宝体质的奶粉类型。此外,医生也能判断宝宝的哭闹,是否与肠绞痛、感冒或其他疾病有关,以避免家长自行更换奶粉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不适。 需特别注意的是,若宝宝在换奶后出现严重不适,例如过敏反应、粪便带血或严重腹泻等,请务必尽快带宝宝就医,让医生进行评估与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影响宝宝健康。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婴儿期的照顾

椰子油能舒缓宝宝皮疹与乳痂?新手爸妈必知的护肤指南

椰子油是一种天然、安全又温和的植物油,其中含有丰富的月桂酸、辛酸等天然脂肪酸,具备抗菌、抗病毒与抗真菌的作用,能有效保护宝宝娇嫩的皮肤免受外界刺激。只需少量椰子油,就能在宝宝皮肤表面形成天然防护层,帮助锁住水分、舒缓干燥、减少红疹与脱屑。因此,椰子油不仅是天然的保湿油,更是照护宝宝肌肤的多功能天然护肤品。 以下为您介绍椰子油在宝宝日常护理中的几种实用用法:可用于缓解乳痂、湿疹、尿布疹,或作为沐浴后按摩油,帮助肌肤维持柔软与滋润。 舒缓皮疹,促进皮肤愈合 椰子油富含天然脂肪酸与抗氧化成分,能有效舒缓宝宝的皮疹(Rash),并在皮肤表面形成保护屏障,减少外界刺激、保持患处滋润,从而帮助皮肤更快修复与愈合。与部分药性护肤产品不同,纯椰子油性质温和、较少引发过敏反应,适合宝宝敏感肌肤使用。 此外,椰子油中的月桂酸具备天然的抗真菌与抗菌特性,因此也能辅助改善由酵母菌(Yeast Infection)引起的皮肤问题,如尿布疹或湿疹感染。 改善皮肤干燥部位 一般来说,宝宝的肌肤天生柔软细致,多数情况下不需要额外使用乳液。不过,若发现宝宝皮肤出现干燥、脱屑或粗糙的小区块,可适量使用椰子油来滋润与修复。椰子油能在皮肤表面形成天然的保湿膜,帮助锁住水分,防止干裂。例如:若宝宝的颈部或膝盖肌肤较干,可在清洁后取少量椰子油轻轻涂抹,不但能舒缓干燥,也能减少摩擦与外界刺激所带来的不适。 可作天然清洁液原料 宝宝常在吃饭或玩耍时把自己弄得全身脏兮兮,但其实不一定要使用市售的化学清洁剂。家长可以选择更温和的方式——以椰子油为基底,自制天然婴儿清洗液。您可将少量椰子油、橄榄皂(Castile Soap)与温水混合,调制成温和的天然清洁液,既能去除污垢,也能为宝宝的皮肤补充保湿成分。这种天然配方不含人工香料或防腐剂,对敏感肌宝宝也较为友善。 滋润头皮,帮助改善乳痂 椰子油是一种温和又有效的天然头皮护理油,可帮助舒缓宝宝常见的乳痂(Cradle Cap)问题。家长可在沐浴前,以指腹轻轻按摩的方式,将少量椰子油均匀涂抹在宝宝的头皮上,并让它静置约20分钟。椰子油能滋润头皮,使干硬的皮屑软化、松动,之后再用柔软的婴儿梳或湿布轻轻刷除即可。 此方法既能温和去除乳痂,又能帮助宝宝维持头皮的自然油脂平衡,让头皮更健康、舒适。 作为按摩油,助宝宝放松入睡 婴儿按摩不仅能增进亲子互动,也有助于宝宝放松身心、改善睡眠品质。按摩时若使用适合的天然油品,还能帮助滋润皮肤与促进血液循环。若家长希望避免使用以石油(Petroleum)为基础的按摩油,可以选择椰子油作为天然替代品。您也可将椰子油与橄榄油(Olive Oil)以 1:1 的比例混合使用,质地轻盈、容易吸收,适合宝宝娇嫩肌肤。


婴儿期的照顾

宝宝发育正常吗?从行为模式看出健康成长迹象

随着照顾时间的增加,即使是新手爸妈,也会逐渐摸索出与宝宝相处的节奏。当宝宝哭闹时,爸妈也开始能分辨:他是饿了、累了,还是需要拥抱安抚。虽然宝宝还不会说话,但他们会透过表情、哭声、动作与反应来表达情绪与身体状况。只要仔细观察这些小细节,爸妈就能更了解宝宝的心理状态,判断他们是否健康、舒适又快乐地成长。 以下将带您从六种常见的宝宝行为中,学习如何读懂宝宝的讯号,更贴近他们的需求,也更有信心地照顾小宝贝。 1. 宝宝会回应轻抚或声音 当宝宝在大哭时,若听到父母温柔的声音或被轻轻抚摸身体后能逐渐平静,这代表宝宝已经能感受到照护者的安抚与安全感。这样的反应说明,宝宝开始认得主要照顾者的声音、触感与气味,并愿意以情绪回应作为交流方式。当他们被温柔安抚时,会学会信任、放松,这正是亲子关系建立与情感连结的重要阶段。 2. 宝宝会出现“若有所思”的神情 在刚出生的几个月里,宝宝的生活几乎围绕在喝奶、睡觉和哭闹之间。但随着月龄增长、清醒时间延长,您可能会发现——宝宝有时会突然安静下来、目光专注地盯着某个方向,仿佛在认真思考什么。其实,这种“若有所思”的样子,正是宝宝大脑发育与认知能力提升的表现。他们正在通过视觉与听觉,观察环境、吸收信息并尝试理解世界例如,看着光影变化、追踪移动的物体,或聆听父母的声音,这些都是学习与探索的过程。 3. 宝宝会寻找声音的来源 当宝宝听到声音时,若能转头或移动眼神,尝试寻找声音的方向,这说明他们的听觉功能发育良好,同时也代表他们的大脑正学习辨识声音与空间位置。事实上,宝宝在还在子宫内时就能听见外界声音,但出生后仍需要时间来分辨——哪些声音来自父母、玩具或环境。因此,当宝宝开始主动寻找声音来源,不仅表示听力健康,也显示出他们对环境充满好奇心,并正在透过聆听来认识世界。 4. 宝宝开始与人互动 当宝宝会对人微笑、咯咯笑,或以不同的眼神、表情与肢体动作回应他人时,代表他们正在学习与人建立连结,也意味着宝宝的社交与情绪发展正逐步成熟。一般来说,约1个月大时,宝宝会开始与人进行眼神交流;约2个月大时,会出现社交性微笑;约3个月大时,会发出咯咯笑声;约4个月大时,甚至能大声开怀笑。这些看似简单的互动,其实是宝宝发育的重要讯号,说明他们的大脑正积极发展,并能透过表情与声音表达情绪、回应关爱。 (延伸阅读:宝宝语言发展阶段全解析:从牙牙学语到开口说话,家长须注意4大迟缓征兆) 5. 宝宝会注意图案、颜色与动作 听觉能反映宝宝耳朵的发育状况,而他们对图案、颜色及动作的关注,则代表视觉发展正在逐步成熟。新生儿出生时视力尚未完全发育,大约只有0.2的视力,只能看清楚脸部附近的物体。随着时间推移,在约1个月大时,宝宝的视线能看得更远,到了2个月大左右,他们已经可以追踪移动的物体,并对鲜艳色彩与高对比图案(如黑白图形)特别感兴趣。这些视觉反应显示宝宝的大脑和眼睛协调良好,也代表他们开始以视觉探索世界。 6. 宝宝体重的增加 宝宝体重的变化,是最直接反映健康与营养状态的指标之一。当体重稳步上升,表示宝宝摄取足够的营养与水分,成长发育也在正常轨道上。对于仍在母乳喂养的宝宝,父母可通过观察尿布的湿度与更换次数来判断是否喝得足够。一般来说,若宝宝每天更换约6至8片湿尿布,尿液颜色浅、气味不重,就代表水分摄取充足。 此外,宝宝体重的成长速度会因月龄而异,医生或保健护士会在每次例行检查时,通过儿童成长曲线图评估宝宝的成长是否在健康范围内。 7. 宝宝的作息开始变得规律 当宝宝逐渐长大,您会发现他们不再像初生时那样——随时可能哭闹、要喝奶或突然清醒。相反地,宝宝开始会在固定时间进食与入睡,这表示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更成熟,身体已能感知与适应日夜节奏。拥有规律的作息不仅让宝宝更容易入睡,也能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让爸妈的照护生活更有秩序。 若宝宝已满4个月或以上,但仍经常在夜间醒来、哭闹不定,爸妈可以开始温和地建立生活规律,例如:固定喂奶与小睡时间,睡前保持灯光柔和、环境安静,以轻拍、哼歌或读故事作为睡前仪式。透过重复一致的日常模式,宝宝会逐渐学会区分白天与夜晚,并慢慢养成规律的作息。


其他健康问题

无论有牙没牙,宝宝的口腔都要照顾!家长必知的清洁重点

无论孩子是否已经长牙,家长都应该及早关注孩子的口腔健康,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清洁习惯,才能在成长过程中,保持健康牙齿与自信笑容。儿童的牙齿与牙龈十分娇嫩,若未做好日常照护,容易出现蛀牙、牙龈炎或口臭等问题。其实,只要从日常小细节开始,爸爸妈妈就能帮助孩子守护一口健康的牙齿。 以下整理了儿童口腔照护的重点须知,一起来看看您家是否已经做到这些口腔保健好习惯吧! 定期带孩子看牙医 建议家长每年至少带孩子看牙医一次,及早发现与处理牙齿问题,能有效预防蛀牙、牙垢堆积与牙龈发炎等常见口腔疾病。通过定期检查,牙医也能评估孩子的咬合发育与刷牙习惯,并提供专业的清洁、氟化物涂布或窝沟封闭等预防性治疗。这不仅能保护牙齿健康,也能避免日后更高昂的治疗费用。 培养良好的清洁习惯 从小培养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预防蛀牙与牙龈疾病。即使宝宝还没长牙,家长也应每天用干净的纱布或柔软的湿布轻轻擦拭牙龈,帮助清除奶渍与食物残留。此阶段不需使用牙膏,以清水清洁即可。 当孩子开始长出乳牙后,应改用儿童专用软毛牙刷与含氟牙膏,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早晨起床与睡前各一次。每次刷牙后,记得让孩子吐出牙膏泡沫但不必漱口太多,以保留牙膏中的氟来强化牙齿。当牙齿逐渐长齐时,可开始使用儿童牙线,帮助清除牙缝间的食物残渣。睡前刷完牙后,应避免再进食或饮用除水以外的饮品。若孩子已能吐出漱口水,牙医可能会建议使用儿童专用漱口水来进一步保护牙齿。 预防“奶瓶性蛀牙” 有些孩子习惯在喝牛奶或果汁时入睡,但当这些饮品中的糖分长时间附着在牙齿表面,就会侵蚀牙齿珐琅质,形成所谓的“奶瓶性蛀牙”。这种蛀牙常出现在上排门牙,初期表现为白斑、脱色或细小坑洞,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影响恒牙的生长与排列。 能有效预防奶瓶性蛀牙的方法包括:每天避免让孩子饮用超过120毫升(约半杯)果汁,含糖饮品应仅限在用餐时间饮用,其他时间应提供清水为主。若孩子有抱奶瓶或吸管杯入睡的习惯,请确保瓶中只装清水,避免牛奶或果汁残留在口中。睡前一定要刷牙或清洁牙龈,让孩子带着干净的口腔入睡。 控制奶嘴的使用 奶嘴的确能帮助安抚哭闹或焦虑的宝宝,但若使用时间过长,特别是在孩子开始长牙后,就可能带来反效果。长期吸奶嘴会影响牙齿与下颌的正常发育,导致牙齿排列不整,甚至改变口腔结构与嘴形,如出现前牙外突、开咬或咬合不正等问题。 孩子不爱刷牙?父母要坚持立场 不是每个孩子天生都喜欢刷牙。当孩子拒绝刷牙时,家长应保持坚定立场,让他们明白——刷牙是每天必须完成的事,而不是选择题。为了让孩子愿意配合,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保持耐心,循序渐进:孩子通常在2–3岁时可开始学习刷牙,但直到6岁左右仍可能需要家长协助;到了10岁左右,才较能独立使用牙线。家长可在早晨与睡前陪同刷牙,一边示范、一边鼓励,让孩子从模仿中学习正确方式。 别太晚刷牙:若等孩子太累才开始刷牙,他们的配合度会大幅下降。建议在临睡前20–30分钟就开始刷牙流程,避免孩子因疲惫而抗拒。 让孩子参与选择:5岁以上的孩子可在家长设定范围内,自行挑选牙刷与牙膏的款式或口味。当孩子有参与感时,更容易建立刷牙的兴趣。 把刷牙变成家庭活动:若孩子持续抗拒刷牙,可向儿童牙医寻求协助。牙医能透过游戏化教学与正向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口腔清洁观念。

ad icon广告
ad icon广告
ad icon广告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