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梅毒的潜伏期与传染风险|症状与治疗完整指南

在网络交友盛行的年代,认识新朋友的机会越来越多,但若忽视安全性行为,就可能让自己暴露在感染性传播疾病的风险之中。

梅毒的潜伏期与传染风险|症状与治疗完整指南

小明就是其中一例。

  • 上个月,他在生殖器发现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溃疡伤口,虽然过一段时间后逐渐愈合,但并没有在意。
  • 没想到这个月,他又在手掌心发现不明红斑,于是赶紧求诊。

经医生检查与检测后,结果证实——小明感染了梅毒。

那么,梅毒究竟是如何传染的?小明该如何治疗与预防?以下为您解析。

梅毒症状是什么?

梅毒(Syphilis)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感染所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感染者会随着细菌侵袭的时间长短,出现不同阶段的症状,例如:

  • 生殖器溃疡
  • 手掌或脚掌出现红斑
  • 类似流感的症状(发烧、喉咙痛、倦怠)

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征。临床诊断除了依据典型症状,还需透过抽血检查来鉴别。当梅毒进入体内后,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若验血结果显示有梅毒抗体,即代表可能感染。

若把性传播疾病比喻成一个“战队”,梅毒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Top Gun”。它在全球以及新加坡,仍属于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尤其在网络交友、社交媒体与交友应用普及的时代,传播风险已不限于特定群体。

在新加坡,梅毒是法定必须通报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根据新加坡卫生部(MOH)与传染病防控局(CDA)的资料,梅毒病例在近年有回升趋势,凸显了持续警惕与防护的重要性。

梅毒4大传染途径

  1. 性行为传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透过无保护性行为(口交、阴道性交、肛交)接触感染者的体液、血液或分泌物而传染。
  2. 血液传播:可透过共用针头传播或接受未经安全筛检的输血而感染。
  3. 母婴垂直传播:梅毒具有垂直传染特性,孕妇可经由胎盘将梅毒传染给胎儿,造成先天性梅毒,严重时可能导致流产、早产或新生儿死亡。
  4. 直接接触传播:若接触到感染者身上带有梅毒螺旋体的溃疡或皮疹(即梅毒硬下疳或二期皮疹),也可能被传染。

梅毒的高风险群体

在新加坡,梅毒属于法定通报的性传播疾病。根据公共卫生资料,以下族群属于较高风险群体

  • 男性:梅毒在男性中报告病例数明显高于女性,尤其是在性行为活跃的族群。
  • 25–39 岁成年人:这是性生活最活跃的年龄层,因此感染梅毒的比例最高。
  • 高风险性行为者:包括有多个性伴侣、从事无保护性行为、或经由交友应用频繁认识新伴侣者。
  • 其他风险族群:共用针头者、男男性行为者(MSM)、以及未接受过梅毒筛检的孕妇。

梅毒在以下群体中尤其常见,感染风险显著提高:

  • 不使用安全套的人:虽然保险套无法100%阻隔梅毒,但仍能有效降低感染机率。同时也能减少感染其他性传播疾病(如 HIV、淋病)的风险。若未使用安全套进行肛交或口交,风险也大幅提高。
  • 与梅毒患者发生性关系者:当与梅毒带原者发生性行为时,病菌极易透过黏膜接触,经由体液与分泌物进入体内而感染。
  • 拥有多个性伴侣或处于开放性关系者:无论是同时拥有多个伴侣,还是频繁更换伴侣,都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由于无法完全确认伴侣的健康状况,部分人甚至可能隐瞒病情,因此维持单一、稳定的性关系较能降低风险。

梅毒的病程

梅毒的病程通常可分为3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的症状表现皆不同,若未接受治疗,疾病可能持续存在,甚至长达十年以上:

一期梅毒

一期梅毒的症状通常会在感染梅毒螺旋体后10至90天(平均约3周)出现,初期先在生殖器或性接触部位出现红斑(macule),约7天后演变成丘疹(papule),再进一步发展成单个小于2公分的无痛性溃疡(ulcer),表面看起来湿润,触感较硬,好像皮肤下埋了一颗纽扣,按压时可能会有液体渗出,液体中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力极强。溃疡通常会在3至6周内自行愈合,因此常让人误以为康复而忽视,延误就医,实际上病菌仍潜伏体内,若未接受治疗将会进入二期梅毒。

第二期梅毒

通常在一期症状消退后约2至12个星期内出现,此时患者全身会出现弥漫性红疹,常见于手掌和脚掌,同时伴随类似流感的症状,如发烧、流鼻水、喉咙痛头痛,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相关表现,包括颅神经麻痹、脑膜炎或记忆力退化等。虽然这些症状在数周后也可能自行缓解,但并不代表痊愈,若未接受治疗,梅毒螺旋体仍会潜伏在体内,进入潜伏期或进一步发展为三期梅毒。

在第一期和第二期梅毒中,大约有25%至60%的患者可能出现神经性梅毒(Neurosyphilis),代表梅毒螺旋体已经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脑部。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包括脑膜炎、中风、听力丧失、失明、瘫痪甚至痴呆。

梅毒隐性期

若第二期梅毒未及时治疗,所有症状会逐渐消失,看似已经痊愈,但梅毒螺旋体其实仍潜伏在体内,这个阶段称为梅毒隐性期,时间长短可从1年至超过40年不等。早期隐性期(感染2年内)患者仍具传染力,而超过2年后的晚期隐性期一般不再具有传染力,但若持续未治疗,仍可能进展到三期梅毒,造成严重并发症。

第三期梅毒

若梅毒在隐性期仍未接受治疗,约有14%至40%的患者会进入第三期梅毒,此时病菌会对身体多种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神经系统受损(如痴呆、瘫痪)、心血管病变(如主动脉瘤、心脏瓣膜病变),以及皮肤或内脏形成梅毒瘤(Gummatous lesion),这些损害通常无法逆转,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什么是梅毒瘤?

梅毒瘤是一种肉芽肿,几乎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组织,包括皮肤、内脏甚至骨骼,随着病程进展会逐渐坏死,造成严重损害。

梅毒症状有哪些?会自己好吗?梅毒治疗、潜伏期与传染途径.

如何治疗梅毒?

  • 对于第一期至早期隐性期(感染未满2年)的梅毒患者,若病情尚不严重,长期以来的标准疗法是肌肉注射单剂抗生素苄星青霉素G(Benzathine penicillin G),疗效佳且为首选用药。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可改用口服抗生素,例如多西环素(Doxycycline),疗程一般为14天。
  • 对于晚期隐性梅毒或三期梅毒,治疗方式同样以青霉素为首选,标准做法是维持相同剂量的苄星青霉素G(Benzathine penicillin G),每周肌肉注射一次,共连续三周;若改用口服抗生素,则疗程需延长至28天。药物治疗的目标在于让血液检测结果转为阴性并持续维持稳定,患者需定期回诊以追踪疗效。即使治愈后,也必须避免危险性行为,否则仍有再次感染的风险。
除了出现症状的患者之外,所有曾有密切接触的性伴侣也都强烈建议一同接受治疗,这不仅能避免伴侣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也能预防所谓的“乒乓效应”,即双方互相传染、导致反覆感染的情况。

预防梅毒的方法

  • 进行完整的性病筛检:强烈建议进行完整的性病筛检,因为性传播疾病并不只有梅毒一种,还包括爱滋病、淋病、披衣菌感染等,彼此之间并不会产生交叉免疫。换言之,感染过其中一种疾病,并不代表能避免感染其他疾病。事实上,梅毒患者同时合并其他性病的机率相对更高,因此进行全面性的筛检,才能及早发现潜在感染并及时接受治疗。。
  • 拒绝危险性行为:预防梅毒的首要重点是拒绝危险性行为,包括不使用安全套、与性史不明的对象发生性关系,或频繁更换、多重性伴侣等高风险行为。虽然部分人可能因为寻求刺激而忽略防护,但一旦感染不仅危害健康,还可能带来长期遗憾,因此在享受亲密关系的同时,也必须善用防护措施,保护自己远离性病。
  • 避免共用个人物品:预防梅毒还应避免共用个人物品,尤其是性玩具、针头或其他可能接触体液与血液的针具。由于梅毒主要透过体液和血液传播,共用这些物品会大幅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必须坚持个人专用,并在使用前后做好清洁与消毒,才能有效降低传染的机会。

梅毒会痊愈吗?可以根治吗?

梅毒是可以根治的疾病,但前提是必须及时就医并遵循完整的治疗方案。遗憾的是,不少患者因尴尬或羞于启齿,而选择隐瞒病情,不仅让医生无法作出准确诊断,也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梅毒在早期接受标准抗生素治疗即可痊愈;相反地,若讳疾忌医,任由疾病发展至晚期,梅毒螺旋体会扩散至全身,造成神经、心血管等不可逆的损害,届时将带来极大痛苦。因此,一旦发现可疑症状或有高风险接触史,应尽快就医检查并接受治疗,才是保护自己与伴侣的根本之道。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免责声明

Hello 健康不提供个人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1.台湾传染病统计资料查询系统 https://nidss.cdc.gov.tw/

2.107年传染病统计性别分析(台湾疾病管制署).pdf >梅毒P54~P56

3.Prevalence of syphili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a glob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m 2000–20

Motoyuki Tsuboi, MD. Jayne Evans, MSc .et al.

Open AccessPublished:July 08, 2021DOI:https://doi.org/10.1016/S2214-109X(21)00221-7

4.Choudhri Y, Miller J, Sandhu J, Leon A, Aho J. Infectious and congenital syphilis in Canada, 2010-2015. Can Commun Dis Rep. 2018 Feb 1;44(2):43-48. doi: 10.14745/ccdr.v44i02a02. PMID: 29770098; PMCID: PMC5864261.

5.Holmes KK, Levine R, Weaver M. Effectiveness of condoms in preventing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04 Jun;82(6):454-61. PMID: 15356939; PMCID: PMC2622864.

6.Zhou S, Chanderraj R. What Is Syphilis? JAMA. 2023;329(19):1710. doi:10.1001/jama.2023.2897

7.CCBYNC Open access

Practice Clinical updates

Syphilis

BMJ 2019; 365 doi: https://doi.org/10.1136/bmj.l4159 (Published 28 June 2019)

Cite this as: BMJ 2019;365:l4159

8.MERCK MANUAL. Syphilis

By Sheldon R. Morris , MD, MP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Reviewed/Revised Jan 2023

https://www.merckmanuals.com/professional/infectious-diseases/sexually-transmitted-infections-stis/syphilis

现行版本

2025/09/23

编写者 施冠偉醫師

Jeff Ong 更新

由 施冠偉醫師 撰写,泌尿外科,顧芳瑜泌尿科診所。更新于 2025/09/23。

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