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晨泳的林先生最近发现脚底隐隐作痛,细看之下发现脚底长了一颗表面粗糙的“疣”。每当走路时,摩擦都会引发疼痛不适。
究竟“疣”是什么?它和鸡眼有什么区别?如果长了疣,该如何治疗?《Hello健康》邀請到台湾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为您详解疣的大小事。
为什么会长疣?
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引起。当HPV通过皮肤上的小伤口侵入后,通过复制和分化,导致局部皮肤角质层增厚,因此被称为“病毒疣”(Verruca vulgaris)。目前已知HPV有超过100种,不同病毒会引起不同的皮肤表现。
病毒疣的特征
病毒疣外观呈凸起的圆顶状丘疹,表面粗糙,有高低不平的角质棘状突起。部分年长者称其为“疣仔”。
病毒疣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变。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病毒疣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 寻常性病毒疣(Verruca vulgaris):外观呈肤色或深咖啡色,表面粗糙的硬丘疹,通常出现在手掌、手背或手指,数量可从单颗到多颗不等。
- 扁平疣(Flat wart):外观看似扁平,但表面光滑,呈肉色或咖啡色的小丘疹,常见于脸部。扁平疣通常成片状生长,数量较多,较少单独出现。
- 足部疣(Plantar warts):足部疣多长在脚底,因站立时身体重量压在疣上,表面通常较为平滑。由于长时间受压,足部疣可能深入皮肤,周围会出现一圈白色硬化皮肤。疣表面常有小黑点,这是病毒疣内部血管阻塞和硬化的表现,因此在鞋内摩擦时会感到明显疼痛。
- 生殖器疣(Condyloma acuminatum):通通常长在男性生殖器或女性阴道内,疣体会逐渐长大,呈现类似花椰菜的外观,俗称“菜花”,属于高度传染性的性传播疾病。
鸡眼≠病毒疣
不少人常把“疣”与鸡眼混淆,但鸡眼是由于皮肤长期受压形成的角质硬结,不具传染性。脚底长疣时,刮除过厚角质层后会看到密集的小黑点,这些黑点是血管硬化的表现,是区分疣和鸡眼的重要标志。
病毒疣会传染吗?如何预防病毒疣?
“接触传染”是病毒疣的主要传播途径。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或接触沾染病毒的物品,如毛巾、门把手、鼠标、拖鞋、游泳池或温泉等潮湿地面,都可能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
唐豪悦医生指出,病毒疣的潜伏期平均为2至4个月,平时难以防范。免疫力低下的群体,如爱滋病或癌症患者,尤其容易感染!
此外,免疫力较低的儿童若接触到携带病毒疣的人,也容易被感染。
为了减少接触病毒的机会,以下三点建议应时刻遵守:
- 避免使用公共拖鞋、毛巾
- 避免在公共场所赤脚行走
- 保持脚底干爽
病毒疣会自然痊愈?如何治疗?
儿童的病毒疣通常会在几年内自然消退,但有些疣不仅不会消失,还可能传播到身体其他部位。因此,建议一旦发现身上有疣,应尽早治疗,避免传染。同时请遵循皮肤科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外用药膏,以免增加伤口感染风险。
唐豪悦医生表示,病毒疣的主要治疗方法有以下2种:
- 冷冻治疗:利用液态氮的极低温使表皮组织坏死,适用于单发性病毒疣。一般需接受4至6次疗程才能痊愈,优点是较少留下疤痕。
- 外用药剂:水杨酸是治疗病毒疣的常见外用药,能软化感染组织,帮助去除疣体。部分疣体角质较厚,建议先修剪厚皮,再使用水杨酸药膏、药水或贴布进行治疗。对于多发性病毒疣,则可采用三氨醋酸治疗,但治疗时间较长,通常需数周至数月才能完全消除病毒疣.
部分人会尝试民俗疗法治疗病毒疣,虽有可能康复,但病毒疣本身有一定几率自行消退,难以确定是否因民俗疗法所致。鉴于病毒疣具传染性,建议积极接受治疗,主动咨询皮肤科医生。
病毒疣是否会复发?
病毒疣是否复发主要取决于个人免疫力和接触感染的频率。一般来说,常见于手部和足部的普通病毒疣复发率较低。如果免疫力正常,且手脚没有湿疹或伤口,即使接触带病毒的人或物品,感染的风险也不高。
然而,生殖器疣传染性较强,若治疗未能完全消灭病毒,复发的可能性很高。建议治疗完成后定期回诊追踪检查。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