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什么我一睡觉脚就会一直抖?白天都好好的,一到晚上脚就开始动个不停,害我每晚都睡不好,只能靠安眠药入睡。”
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肢体抽动症(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 PLMD)。患者在睡眠时,四肢会不由自主地反复抖动,一晚可能发生几十次甚至上百次,严重影响睡眠品质。
究竟什么是周期性肢体抽动症?《Hello健康》带您了解这种睡眠障碍的成因、常见症状及改善方法,帮助您重新找回好眠。
什么是周期性肢体抽动症?有哪些症状?
周期性肢体抽动症(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简称 PLMD)属于一种睡眠障碍。患者在睡眠期间,四肢——尤其是腿部——会出现不自主的抽动,这种情况仅会在睡觉时发生,白天一般不会有症状。
每次抽动通常持续约0.5至2秒,间隔5至90秒 就可能再度出现。如果每小时抽动次数超过15次,医生通常会诊断为周期性肢体抽动症。
有些患者一晚只会出现几十次抽动,影响不大;但也有人一整晚频繁抖动上百次,导致睡眠被不断打断,容易浅眠、精神不振、白天疲倦或嗜睡。长期下来,甚至可能出现失眠问题。
此外,脚部持续抖动也会影响床伴的睡眠品质。许多患者正是因为伴侣被抖醒多次、无法入睡,才被劝去求医。
常见的抽动部位和动作包括:
- 脚掌大拇指内缩或外弯
- 脚背或脚踝内缩、外弯
- 膝盖突然伸直或踢腿动作
有时臀部或手臂也会出现抽动或弯曲。若尚未接受医生诊断,却常有以下情况——如浅眠、睡觉时频繁脚抽筋、踢被子、或身体不自觉晃动——都可能是周期性肢体抽动症的早期迹象,建议尽早就医评估。
周期性肢体抽动症(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 PLMD)属于睡眠障碍的一种,患者的四肢(大多为腿部)会在睡眠期间发生不自主抽动,且仅于睡觉时发作,白天则无任何症状。
患者脚部每次抽动时间为0.5~2秒,每5~90秒便可能抽动1次。若每小时抽动超过15次以上,即可确定患有周期性肢体抽动症。
何时该就医?该看哪一科?
经诊断为周期性肢体抽动症后,医生可能会根据个人状况,处方肌肉松弛剂、安眠药、褪黑激素或多巴胺促动剂等药物,以帮助改善睡眠品质,并减轻腿部不自主抽动的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肢体抽动症?
造成周期性肢体抽动症(PLMD)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原发性疾病(无明显病因、自行发生),也可能是继发性疾病(由其他疾病或药物所引起)。
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研究显示,约有一半的年长者出现周期性肢体抽动症。不过,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在儿童或其他年龄层的成年人身上。
常见的致病原因包括:
- 遗传因素:有家族病史者,发生周期性肢体抽动症的风险较高。
- 铁质不足:当大脑缺乏铁质时,会影响多巴胺的分泌,进而导致肢体不自主抽动。由于年长者较容易出现贫血或铁质不足,因此风险也相对较高。
-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抗抑郁剂、三环抗抑郁剂、锂剂及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等,可能诱发肢体抽动。
- 不宁腿综合征:约有八成不宁腿综合征患者同时患有周期性肢体抽动症,但两者并非同一种疾病。不宁腿综合征除了在夜间,也可能在白天发作,并伴随腿部刺痛或酸麻感。
- 其他睡眠疾病:如嗜睡症、快速动眼期睡眠障碍(REM Sleep Disorder)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也可能与周期性肢体抽动症有关。
5个方法让双脚“乖乖听话”,一觉到天亮
若周期性肢体抽动症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通常在原发疾病获得治疗后,腿部抽动的症状也会逐渐改善。
但若属于原发性周期性肢体抽动症(与遗传、生活习惯或年龄有关),则需要透过生活调整及药物治疗来减轻症状。
以下5个建议,有助于改善脚在睡觉时不停抽动的问题,让您重拾安稳好眠:
- 补充铁质:缺铁是导致周期性肢体抽动的常见原因之一。建议多摄取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红肉、海鲜、紫菜、菠菜等,以帮助提升体内铁质水平。
- 规律运动:适度运动与泡脚能放松腿部肌肉,减少夜间抽动。建议每周运动2至3次,每次至少30分钟,睡前也可泡脚,帮助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
- 避免摄取咖啡因与酒精:咖啡因与酒精都会干扰睡眠,也可能加重肢体抽动。建议睡前避免饮用咖啡、茶、酒精或能量饮料。
- 学会舒缓压力:过度压力可能导致自律神经紊乱,影响睡眠品质。可在睡前聆听轻柔音乐、练习深呼吸或进行冥想,帮助放松身心,让大脑分泌多巴胺,提升睡眠质量。
- 维持充足睡眠:养成固定作息,每天在相同时间入睡与起床,并确保每晚睡足7至9小时。同时,睡前30分钟应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让身体逐渐进入放松状态。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