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运动后手指变肿?3 招快速消肿

运动后除了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改善心情外,有时也会带来一些身体不适。例如运动时若不小心,可能会发生轻微的撞伤或扭伤;在炎热环境下运动则容易因流汗过多而出现头晕或脱水。此外,也有不少人会在运动后出现手指肿胀,甚至握拳时无法完全握紧。

运动后手指变肿?3 招快速消肿

究竟为什么运动后手指会肿胀?《Hello健康》将为您解析运动后手肿的 3 大原因,并分享 4 个预防小贴士,帮助降低手指肿胀的发生率。

运动后手指肿胀的3大原因

运动后手肿其实并不少见,常见的原因大致有3种:

1. 与血液循环相关

运动时,身体各器官和肌肉对能量的需求增加,大部分血液会优先流向这些部位,使得手指等末梢部位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温度下降。为了补偿,手指的血管会扩张,让更多血液流入以提升温度。

同时,身体为了散发运动产生的热能,也会将血液引导至靠近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加速散热,因此手指肿胀常伴随出汗增加一并出现。

长时间走路可能导致手指肿胀

2. 手部缺乏活动

由于手指肿胀常见于长时间步行或散步后,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因为走路时双手位置低于心脏,又没有大量使用手部肌肉,导致血液回流减少、积聚在双手而引起肿胀。相较之下,双脚虽然距离心脏更远,但在走路过程中会持续运用腿部肌肉协助血液回流,因此较少出现脚部肿胀的情况。

3. 电解质失衡

人体体液中含有钠、钾、等电解质,当电解质过多或不足时,都会造成电解质失衡,引发水肿(Edema)。

盐分是电解质的重要来源,若饮食中过咸,容易造成血液中钠含量过高,引起水肿;但在运动时,人体会大量出汗排出盐分,同时需要不断补水,如果摄入过多清水反而会稀释血液中的钠,导致低血钠(Hyponatremia),进而出现手部浮肿。

尤其在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中,这种情况更常见,例如马拉松跑者在短时间内必须补充大量水分,血液中的钠浓度可能因此偏低,导致水进入细胞,出现水肿,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水中毒“,造成昏迷、中枢神经损伤,甚至死亡。

4 个简单方法,预防运动后手指肿胀

大部分运动后手指肿胀的情况通常会在半小时内自行消退,不会留下后遗症。但若肿胀迟迟不退,就应尽快就医,检查是否与痛风或关节炎等疾病有关。以下是 4 个预防运动后手指肿胀的小技巧:

  • 注意盐分和水分的补充:运动前、中、后都应适度补充水分,但要避免在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以免引发“水中毒”。若进行长时间慢跑或大量流汗的人群,也可适量饮用运动饮料,帮助补充盐分,避免因电解质失衡而导致水肿。

适度活动手臂与手指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手指肿胀

  • 不定时活动双手:在散步或步行时,可以不时让双手前后画圆,或是反复握拳、放松,这样能适度活动手部肌肉,帮助促进末梢血液循环,减少手指肿胀。
  • 不要戴戒指:运动时若配戴戒指或过紧的手套,可能会加剧手指肿胀的不适,戒指甚至在手指肿胀时难以取下。此外,戒指在运动过程中也可能意外刮伤自己或他人,例如在打篮球时刮到手臂或脸部。
  • 凉爽场地优先:天气越炎热,运动后手指肿胀的机率也会增加,因此建议尽量避免在正午时段进行户外运动,尤其是在新加坡这种高温环境,更应优先选择室内运动场地。这样不仅能降低手指肿胀和中暑的风险,还能避免长时间曝晒在强烈紫外线下,减少晒伤或皮肤癌的风险。

免责声明

Hello 健康不提供个人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Hand swelling during exercise: A concern? https://www.mayoclinic.org/hand-swelling/expert-answers/faq-20058255. Accessed December 16, 2019.

Hand swelling during exercise: A concern?(BeaconHealthSystem) https://www.beaconhealthsystem.org/library/faqs/hand-swelling-during-exercise-a-concern?content_id=FAQ-20058255 Accessed June 24, 2022

Post Ambulatory Swollen Hands (POTASH): An Autobiographical Case Report(PubMed)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649981/

Post ambulatory swollen hands (POTASH) revisited: post ambulatory hand swelling in a half marathon participant(eScholarship)https://escholarship.org/uc/item/4h15t5cg

现行版本

2025/08/28

文: 于承宇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Jeff Ong 更新

由 賴建翰醫師 审核,身心科,博士身心醫學診所。由 于承宇 撰写。更新于 2025/08/28。

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