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龄族群

老化是所有人都必经的过程,而「健康到老」更是最重要的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老化是发展并维持「生活机能」之过程,而有正常的生活机能,便能够造就幸福的老年。更丰富的相关资讯都可在「银发族健康」类别中搜寻得到。

常识

中高龄族群

65岁以上打这3种疫苗!老年长者预防肺炎链球菌、流感

每逢季节交替之际,天气变化大,长者一不注意便容易感染季节性疾病,例如流感、肺炎等;接种疫苗,除了有助于建立完整保护力,也能降低感染与重症风险。 《Hello健康》特别整理出3种适合65岁以上长者接种的疫苗,相关接种注意事项与价格,协助您评估适合自己或亲友长辈的疫苗类型,尽早施打最安心。 65岁以上打疫苗3大推荐与介绍 年满65岁之长者,人体对气温变化的抵抗力也逐渐下降,诸如冬、秋冬或春夏交替的时期,皆是老人感染流感的高峰期。当流感高峰来临时,也建议年满65岁之长者可考虑选择接种以下3类疫苗,降低常见传染病的威胁: 过了65岁后,人体对气温变化的抵抗力也逐渐下降,皆是长者感染流感的高峰期。当流感高峰来临时,也建议年满65岁之长者可考虑选择接种以下3类疫苗,降低常见传染病的威胁: 1.肺炎链球菌疫苗:价格、多久打一次、可获政府资助 疫苗简介:肺炎链球菌疫苗可分为2种,13价结合型肺炎链球菌疫苗(PCV13),内含13种血清型,能终生免疫,主要适用于小朋友和追加接种者;23价肺炎链球菌多醣体疫苗(PPV23),内含23种血清型,产生抗体较迅速,主要适用于高危险群及65岁以上老人。 建议成人施打时程:65岁以上长者建议接种1~2剂,依照疫苗接种历史,又可分为以下5种情形: 一、从未接种过:接种1剂PPV23或PCV13;或先接种1剂PCV13,间隔1年后再接种1剂 PPV23。 二、 65岁后接种过1剂以上PPV23:间隔1年后可再接种1剂PCV13。 三、 65岁前接种过1剂以上PPV23:满65岁后与前一剂PPV23间隔至少5年再接种1剂PPV23;或间隔至少1年接种1剂PCV13;或间隔至少1年接种1剂PCV13,且与前一剂PPV23间隔至少5年,可再接种1剂PPV23。 四、65岁前接种过PCV13:满65岁后与PCV13至少间隔1年后再接种1剂PPV23。 五、65岁前接种过PCV13与1 剂(含)以上PPV23:满65岁后与前一剂PCV13间隔1年以上,且与前一剂PPV23至少间隔5年,再接种1剂PPV23。 费用:13价肺炎疫苗约为S$63;23价则约 S$100 – S$150。目前新加坡卫生部提供全额补贴23价肺炎疫苗给满65岁以上长者接种。 接种副作用:少数人会发生注射部位疼痛、红肿,多于接种后2天内消失,极少会有发烧、倦怠等严重副作用。建议民众接种完成后,留院观察后30分钟再离开。 注意事项:若正在发烧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建议等待病情稳定再行施打。 2.季节性流感疫苗:多久打一次、可获政府资助 疫苗简介:流感疫苗为死病毒制成的不活化疫苗,施打后并不会因此罹患流感。目前新加坡提供三价流感疫苗及四价流感疫苗施打,而四价相较三价多1种B型疫苗株,效力更佳。 建议成人施打时程:每年施打1剂。 费用:Healthier SG 注册者可获政府资助施打疫苗。 接种副作用:可能会有注射部位疼痛或红肿,少数人则会出现发烧、头痛、肌肉酸痛、恶心、皮肤搔痒、荨麻疹或红疹等症状。为预防严重过敏反应,民众接种应于诊所或附近停留30分钟,以便获得立即性的医疗协助。 注意事项:对蛋或蛋白过敏者,应事先告诉医生,并在施打后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另外,有服用抗凝血药物或凝血功能异常者,施打后则须加压注射部位超过2分钟,观察是否有血肿或是持续出血。 3. 带状疱疹疫苗:价格、副作用 疫苗简介:带状疱疹疫苗是一种活性减毒疫苗,让毒性降低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进入人体,以使人产生抗体。 建议成人施打时程:50岁以上,不论先前是否有带状疱疹病史,建议施打1剂。 费用:目前60 岁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和免疫系统受损的成人可获政府资助施打疫苗。 接种副作用:接种部位可能出现发红或肿胀局部反应,偶尔也会引发头痛、手臂或腿部疼痛。 注意事项:接种前曾服用特定抗病毒药物,需接种后14天,才能重新服用药物。另外患有严重免疫系统缺失、接受水痘疫苗、孕妇或使用抗疱疹药物者,则建议先向医生谘询是否应该施打。而在施打后4周,由于体内仍有病毒,不应捐血。 多数疫苗副作用应于数天内改善,但若迟迟未愈,或有持续发烧、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气喘、眩昏、心跳加速等不适症状,应尽速就医厘清病因。 (影像授权: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中高龄族群分类

更多 中高龄族群 相关文章

老化

老人跌倒骨折事小,住院卧床才是危机!认识骨质疏松和骨科罕病

骨科问题,随着年龄渐渐增长,肌肉量的流失与骨密度的降低,是老年人主要的健康危机。我们都晓得老年人跌倒、骨折很致命,但真正致命的其实不是骨折本身,因为后续的住院治疗、长时间卧床养病,才是各种疾病的开端,甚至导致频繁出入院的恶性循环,大幅提高老人死亡率。所以,平时除了注意安全外,鼓励长者都要规律运动、甚至是在有专业教练指导下进行重量训练,才能够避免骨质和肌肉快速流失;另外,除了骨质问题,以下更介绍易发于高龄族群的骨科罕病-“原发型变形性骨炎 ”(Primary Paget Disease)。 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骨质疏松在银发族中很常见,尤其是女性,其疾病名称源自于拉丁语,代表“多孔的骨骼”,一般健康的骨骼像蜂巢状,存在着小小孔洞,而罹患骨质疏松症会使骨骼的孔洞增大、骨密度降低、骨骼变薄,进而削弱了支撑力量。大多数银发族常等到发生骨折,才知道自己有骨质疏松,所以,骨质疏松症也被称为“无声的疾病”。 若要预防骨质疏松症,建议银发族们要适量运动并补充足够的钙质和维生素D,才可以延缓肌肉和骨质的流失、维持骨本、甚至提高骨密度;建议有机会也可以到医疗院所检查自己的骨密度。 以下是骨质疏松的2个主要征兆,如果有这些症状,请谘询医生: 银发族妇女突然面临压迫性骨折(Compression Fracture)引起的突发性背痛。 明显变矮了。 2. 原发型变形性骨炎 变形性骨炎是在银发族中第二常见的骨骼疾病,仅次于骨质疏松症,不过在亚洲人当中较少见。 骨骼是活跃的组织,随着新骨组织的形成和老旧骨组织的吸收,不断反覆循环置换,而这个过程称为骨重塑(Bone Remodeling)。然而,变形性骨炎患者的骨头在重塑过程中会出现异常,事实上,变形性骨炎是一种慢性病,由骨骼代谢紊乱引起,新骨生长过量且生长在不被需要的地方,但是旧的蚀骨却被过度吸收,扭曲了正常的骨骼结构,并可能导致新骨骼变软或不规则,引发疼痛和骨折。大多数患者因为没有出现任何症状,并不知道自己患有变形性骨炎,又或许因为症状和关节炎,以及其他疾病相似,而导致误诊而延误病情。 在少数情况下,患者的骨骼会发展成恶性骨肿瘤,而情况严重的佩吉特氏病患者则需要靠手术改善症状。如果家里长辈突然出现排便或膀胱功能异常的话,应立即寻求医疗诊治,因为这可能是由于骨骼变形造成的脊椎和神经损伤所引发的状况,可能是变形性骨炎的征兆。


高龄营养

吃这些就对了!老人补钙预防骨质疏松

钙(Calcium)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之一,身体需要钙来维持骨骼强度,并执行其他重要的功能,但是人随着年纪增长,流失钙的速度也会加快,一旦不小心伤到骨头,情况可能就很严重,所以老人是很需要补钙的。除了吃补品之外,老人也可以从食物中摄取钙,维持骨骼健康。 老人肾脏退化骨质会减少 钙质大部分储存在骨头及牙齿里,强化其结构和硬度,肌肉要动起来、神经要在大脑和身体各部位之间传递讯息,都需要钙。此外,钙也能帮助血管将血液送到全身,并有助于身体生成荷尔蒙(Hormones,也称激素),以及影响身体各项功能的酵素。 年纪较大的人骨质会较少,原因之一是老人一般来说胃口较差,也可能是因为生病而胃口不好,造成他们进食变少,吸收的钙量也跟着减少;另一个原因是老人的肾脏功能退化,留住钙质的效率降低,造成更多钙质会藉着尿液排出体外。 缺钙提高骨质疏松风险 短期来说,钙质摄取不足时,身体并不会出现很明显的症状,因为身体会从骨头里取出钙质,以维持血液中钙的浓度;若长期没有补充适量的钙,可能会造成骨量减少,提高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的风险。骨质疏松症会使骨头厚度变薄、密度减低,变得更脆弱,遇到小碰撞或是摔跤,就可能造成骨折,骨头部分可能会完全断裂。 骨质疏松症会影响全身的骨头,屁股、脊椎及手腕等部位的骨头较常受伤,因骨质疏松症而造成的脊椎骨断裂,会使身高变矮、身体姿势改变。如果缺钙情形更严重,可能会出现手指刺痛、抽搐、身体失去知觉、心律不正常等症状。 从食物中摄取钙 有年纪的人需要补钙,51~70岁的男性,每天建议补充1,000毫克的钙,51~70岁的女性,每天建议补充1,200毫克,而71岁以上的人则不论男女,都建议每天摄取1,200毫克的钙,老人平时要多补充钙质,这样才能尽量避免骨质出现问题,造成身体的伤害。除了吃补品这个选择之外,也可以从下列的一般食物中摄取钙: 牛奶、起司、优格。 菠菜、秋葵、羽衣甘蓝(Kale)、绿花椰菜(Broccoli)、无花果、青江菜、黄豆、白豆、橘子。 沙丁鱼、鲑鱼、河鲈(Perch)、虹鳟(Rainbow Trout)。 大部分谷制食物如面包、面食、未经过营养强化的麦片等等,含钙量较少。 有些食物可能有加入钙质,如早餐麦片、燕麦、果汁、豆腐等等,可以查看包装标示的成分是否有钙质。


中高龄族群

年纪大睡不好?老人失眠原因、治疗与预防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MOH)和新加坡睡眠医学学会(Singapore Sleep Society)的数据,约有 10% 至 15% 的新加坡成年人患有慢性失眠症所苦。而新加坡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失眠经验者高达 18%,其中包括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和早醒等问题。 这些数据显示,睡眠问题在新加坡的老年人口中相当普遍。 老人睡眠品质不好的情形 美国的研究人员观察 16~83 岁的男性受试者,发现他们从中年到 80 几岁之间,平均每增加十岁就减少了 27 分钟的睡眠时间。老人睡不好的常见情形如下: 躺上床到睡着的时间增加 真正睡着的时间变短 睡眠中醒来的时间增加 躺在床上的时间愈来愈长 对夜间的睡眠品质愈来愈不满 日间嗜睡的状况愈来愈明显 午睡的时间愈来愈长 老人睡眠障碍的原因 以现在的文献以及研究来说,我们无法确定是否老人需要比较少的睡眠,不过对老年人来说,要睡得饱似乎没那么容易。老人获得充足睡眠能力之所以降低,可能包含以下原因: 昼夜节律睡眠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 disorder):患者的睡眠周期与正常人不同。 原发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如睡眠相关呼吸失调(Sleep-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周期性腿部抽动症(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简称 PLMD)、不宁腿症候群(Restless leg syndrome)。 生理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Hyperthyroidism)、关节炎(Arthritis)。 精神疾病:如忧郁症(Depression)、焦虑症(Anxiety)。 多重用药(Polypharmacy):老年人容易罹患多重疾病,可能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各式各样的副作用都可能影响睡眠。 失智(Dementia):失智症可能会对大脑负责调节睡眠的区块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睡眠卫生(Sleep hygiene)指的是提升睡眠品质的行为,而失眠通常是由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不良习惯所引起的。 失眠的诊断 研究显示,40% 的失眠患者同时并发精神相关的症状,以焦虑症为大宗,忧郁症次之,大约 90% 的忧郁症患者同时也会出现睡眠障碍。失眠可说忧郁症的症状之一,同时失眠也可能引发忧郁症。另一方面,就生理上而言,失眠的症状可分为: 难以入睡,不容易睡着。 睡眠容易中断,晚上一直会醒来。 即使睡眠时间足够,仍觉得睡不饱。 提早醒来。 有些患者只有上述一、两种症状,有些全部都有,因人而异。若每周失眠超过三个晚上,导致白天生活作息及情绪受到影响,且情况持续超过三个月,就是临床所谓的失眠症。 (为什么都尽量让自己躺在床上七、八个小时,还是累累的?也许你该看看:总觉得没睡饱?认识慢性疲劳症候群) 老年人失眠的治疗 并不是靠吃药才能解决所有问题,失眠也有非药物疗法,如下: 睡眠限制 许多失眠症的患者被医师要求“做功课”,也就是每天写“睡眠日记”,记录睡眠的时间和清醒的时间,还有每晚入睡所需的时间等等。而睡眠限制(Sleep restriction)就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睡眠日记,要求他限制睡眠时间的长短,直到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有所进步为止,睡眠效率即为每晚睡眠时间与每晚在床上醒来的时间两者之间的比率。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可帮助老年人找出他们对睡眠负面的态度和错误的信念,然后以更明智、更积极的心态取而代之。 光照治疗 对于早睡早起的老年人来说,晚上“定时暴露于强光下”(Timed […]


老化

老人尿失禁的5大类型及原因!这样运动和生活调整改善症状

人一旦上了年纪,许多身体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尿失禁是其中一项较常发生的状况,除了寻求医生的协助,也可自行在日常生活中做些努力来改善。以下将逐一说明什么是尿失禁,以及造成的原因、类型和改善方法。 关于尿失禁的原因 尿失禁是指,尿液在不知不觉中就流了出来。人在尿尿的时候,膀胱的肌肉会收缩,将尿液挤到尿道里,同时尿道的肌肉会放松,让尿液排出体外。当膀胱内及其周围的肌肉没有正常运作时,可能就会漏尿。尿失禁基本上就是因为膀胱的肌肉,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放松了,才导致漏尿。 老人尿失禁的5个原因 有许多原因会造成尿失禁,例如尿道感染、膀胱壁发炎、阴道感染或发炎、便祕、水喝太少,喝过多的茶和咖啡,也可能影响膀胱的功能。若是尿失禁的情况持续较长的时间,则可能是因为以下因素: 膀胱较无力或是过动。 骨盆底层肌肉较弱、无力。 因疾病例如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糖尿病(Diabetes)、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造成控制膀胱的神经受损。 男性因摄护腺肥大造成尿液阻塞,久了之后膀胱一直累积尿液,使膀胱的肌肉渐渐失去能力,无法正常控制排尿,才造成尿失禁。 骨盆区的器官如膀胱、直肠、子宫下垂,移位到阴道。当骨盆器官移动了,膀胱和尿道就会无法正常运作,造成漏尿。 老人尿失禁的5种类型 尿失禁可以分为5种类型,有些人只是偶尔漏尿,有些人会不断滴出尿液,有些人则是失去控制膀胱和肠子的能力。5种尿失禁的类型如下: 应力性尿失禁(Stress Incontinence):当腹部的压力(用力)增加,大过膀胱收缩的压力时,就会发生,例如咳嗽、打喷嚏、笑、爬楼梯、搬重物等动作,都会增加腹部压力。这是最常见的类型,问题在于膀胱的控制。 急迫性尿失禁(Urge Incontinence):又称为膀胱过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病人会突然急着上厕所,但在到厕所之前就忍不住尿出来了。造成的原因包含中风(Stroke)、失智症(Dementia)、多发性硬化症、摄护腺肥大(男性)、骨盆底层萎缩(女性)、便祕等等。 满溢性尿失禁(Overflow Incontinence):此类型较少见,患者会经常有尿意,并常常只溢出一点尿,造成的原因为尿道系统受到阻碍,或者膀胱收缩功能差而导致,造成的原因为摄护腺肥大、便祕、粪便阻塞、因中风造成神经受损、糖尿病等等。 功能性尿失禁(Functional Incontinence):许多膀胱功能正常的老人,也可能会尿失禁,原因是其他残疾造成的,例如患关节炎的病人不容易脱裤子上厕所,或是行动不便的病人去厕所要花很很多时间,造成来不及如厕而溢出尿液。神经方面的疾病、中风并发症、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等病症,也会造成功能性尿失禁,病患会有尿意,但大脑就是无法出现或执行去上厕所的指令。 混和性尿失禁(Mixed Incontinence):有时病人会有一种以上的尿失禁类型,患失智症、神经方面的疾病,或中风的病人,都可能出现急迫性和功能性尿失禁。 老人尿失禁治疗及改善方式 现今有比较多治疗尿失禁的方法,不过要用哪一种疗法,还是要取决于病人的尿失禁类型,以及严重性,基本上要先尝试最简单、最安全的治疗或改善方式。其中一种治疗方式为生物反馈(Biofeedback),用感应器让病人感应到身体发出的讯息,这项疗法可以帮助患者重拾膀胱和尿道肌肉的控制力。其他患者可在生活中尝试的方法包括如下: 骨盆肌肉运动:或称凯格尔运动(Kegel exercise),此运动会活动到控制尿液流出的肌肉,让这部位更强壮,可使患者将尿液暂时憋在膀胱里更久一点。 安排解尿时间:在设定的时间去上厕所,例如每个小时上一次,再来可以慢慢延长间隔的时间,这种方式可帮助患者控制好膀胱,搭配生物反馈疗法及凯格尔运动,可以使患者更好控制住急迫性及满溢性尿失禁。 改变生活型态:减重、戒菸、戒酒、少摄取咖啡因(茶、咖啡、汽水)、避免搬重物、避免便祕、喝水及少喝饮料、睡前少喝水等等,都有助于控制尿失禁。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