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虫叮咬感染

从大家熟悉的登革热,到屈公病、壁虱、疥疮、恙虫病,甚至较少见的莱姆病、西尼罗病毒等,都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新加坡属于热带气候,全年高温潮湿,有利于各类昆虫滋生,也提高了传染病传播的风险。本分类将介绍各种与蚊虫叮咬相关的传染病知识。

常识

蚊虫叮咬感染

登革热或可“人传人”?6症状与重症风险须注意

新加坡近年来登革热病例持续出现,卫生部与国家环境局提醒公众提高防范意识,尤其在雨季来临期间,更需警惕蚊虫滋生。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病毒感染。一般而言,大多数病患可自行康复,但若发展为重症登革热(包括出血性登革热或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病情可迅速恶化,死亡率可高达50%。《Hello医师》为您一次解说! 登革热新加坡国内现况、确诊病例 根据新加坡国家环境局(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简称 NEA)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第41周,本地共报告3,546起登革热病例。目前共有6个活跃社区感染群(clusters),其中1个被列为红区,即累计病例超过10例。卫生当局指出,虽然2025年的病例数较2024年同期明显下降,但由于近期天气炎热、降雨频繁,仍为伊蚊繁殖及登革病毒传播创造有利环境,疫情风险不容忽视。 目前在新加坡流行的主要病毒型为第二型登革病毒(DENV-2),自 2023 年 9 月起持续为主要血清型。NEA也提醒,5月至10月为登革热高发季节,高温与潮湿环境让蚊虫更易孳生。公众应保持警觉,定期检查与清理家中及周围环境的积水来源,尤其是花盆托盘、排水沟、户外容器等处,以防止伊蚊繁殖。 登革热多数可自行康复,但若出现持续高烧、剧烈头痛、眼后疼痛、皮疹、或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以防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登革热的6大症状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雌性伊蚊(白纹伊蚊或黑斑蚊)叮咬传播。感染登革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4至10天。患者常出现类似症状包括突发性发烧(≥38度)、严重头痛、眼后疼痛、肌肉与关节酸痛、皮肤红疹或搔痒或恶心或呕吐。由于早期症状与流感相似,许多病患在初期较难察觉或区分,往往延误就医。 登革热依病症严重性可分为初期的“典型登革热”,以及较严重的“出血性登革热”、“登革休克症候群”等重症,以下介绍分别3种病症: 登革热的前驱期症状 在发烧前数小时至12小时内,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前驱期症状。这些早期征兆常被忽视,但若能及早察觉,有助于及时就医与防止病情恶化。常见的前驱症状包括头痛或眼后疼痛、食欲不振、背部或身体酸痛、颈部僵硬或疲倦感、脸部潮红或皮肤轻微红疹或荨麻疹样反应。 登革热典型症状 登革热常见症状 突发性的高烧(≥38℃) 头痛 后眼窝痛 肌肉痛 关节痛 出红疹及搔痒(先发生于胸部及躯干,而后扩散至四肢和脸部) 登革热重症警示征象 当登革热患者出现警示征象(warning signs)时,表示病情可能正在恶化,应立即就医并接受密切监测与治疗,以避免发展为重症登革热或休克综合征。 常见的警示征象包括: 异常嗜睡或精神恍惚 烦躁不安、情绪激动 黏膜出血(如牙龈、鼻腔出血) 持续性呕吐 腹部疼痛或按压时疼痛 肝脏肿大(可触及于肋骨下约2公分处) 实验室检验显示血比容上升,同时血小板数快速下降 一般而言,典型登革热的死亡率低于1%,但若发展为重症登革热且未获得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超过20%。 出血性登革热症状 登革热通常在发病后第4至第7天出现明显的病程变化。此阶段,部分病患会暂时退烧,体温下降约1至2天,让人误以为病情正在好转。然而,在退烧后,体温可能再次上升并持续2至3天。 除了典型登革热的常见症状外,部分患者在病程中或恢复期可能会出现出血性表现,包括皮下或皮肤表面出现点状出血、肠胃道出血(如黑便、呕血)、女性患者出现子宫出血或月经量异常增多、尿液中带血(血尿)或在恢复期出现全身性皮疹。 出血性登革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是登革热的严重形式之一,其病程发展与典型登革热不同。若未能及时接受适当治疗,死亡率可高达15%至50%。 目前医学研究认为,出血性登革热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登革病毒株的毒性差异:某些血清型的病毒株(特别是第二型登革病毒,DENV-2)被发现更容易引发严重或出血性病程。 个体遗传因素:不同人群的遗传差异可能影响免疫反应。研究显示,部分群体在感染后较容易出现重症或出血性表现。 续发性感染(再度感染):当个体在首次感染后,因另一血清型登革病毒再次感染时,体内原有的抗体可能无法有效中和新病毒,反而增强病毒入侵能力(称为“抗体依赖性增强反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从而增加重症风险。 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的4大症状 当出血性登革热患者因大量血浆渗出,导致体内循环血量不足时,可能出现登革热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这是一种严重且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需立即接受紧急医疗处理。 常见的休克征象包括: 四肢冰冷、皮肤湿冷 脉搏加快但微弱 血压下降 神志不清或反应迟钝 若未能及时就医或接受适当治疗,死亡率可高达50%。因此,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休克迹象,应立即送院急救,以防止器官衰竭与死亡。 登革热重症的高风险群体 并非所有感染登革病毒的患者都会出现重症,但若属于以下族群,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登革热(Severe Dengue)的风险会显著提高: 曾感染过登革热者:若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体内原有抗体可能反而增强病毒入侵能力(抗体依赖性增强反应),增加重症风险。 年长者:老年人免疫功能较弱,且常伴随其他慢性疾病,身体对感染的耐受力较低,病情容易恶化。 患有慢性疾病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肾脏病或其他免疫系统疾病等患者,其身体调节能力较差,若感染登革热,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或休克情况。 登革热的传播方式:蚊传人与垂直传播 登革热并非经由一般人际接触(如咳嗽、拥抱或共餐)传播,其主要的感染途径如下: 蚊传人(主要传播途径):当病媒蚊叮咬感染者后,病毒会在蚊体内复制,并在8至12天后具传染力。此后,蚊子再叮咬其他人时,就会将病毒传入人体血液中,引发感染。 人传人(垂直传播):孕妇若感染登革热,病毒可能在孕期或分娩时经由胎盘传染给胎儿,称为“垂直传播”。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或胎儿死亡。 登革热潜伏期 一般而言,典型登革热的潜伏期约为3至14天,最常见为4至7天。 登革热的治疗与照护 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与支持性照护(supportive care)为主。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提供适当的处理与观察建议。患者在恢复期间应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多休息与补充水分:保持充足睡眠与体液,有助于防止脱水及促进身体恢复。 遵从医师指示用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安全的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含阿司匹林或布洛芬的药物,以防出血风险增加。 感染初期(发病5日内)避免被蚊虫叮咬:此阶段体内病毒量较高,若被蚊子叮咬,可能会使病毒经蚊虫传播给他人。 做好防蚊措施:包括使用防蚊剂、穿着长袖衣物、安装纱窗及清理积水,防止登革热再感染(续发性感染)。 登革热的传播蚊种 在新加坡,引起登革热传播的主要病媒蚊为: 埃及斑蚊:喜欢在室内阴暗处繁殖,例如花盆托盘、储水容器、花瓶或废弃瓶罐等。 白线斑蚊:多在住家周围、花园或公园等户外积水处繁殖。 登革热病毒的4种类型 登革热病毒总共有四种类型,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型,共4种血清型别,每一型都具有感染致病的能力。当一个人首次感染某一型登革病毒后,身体会对该型病毒产生长期免疫力。然而,对其他型别的登革病毒仅会产生短暂或部分的免疫保护。 因此,即使曾经感染过登革热,仍有可能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若再度感染,发生重症登革热或出血性登革热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登革热高峰期 高峰期为10~11月份:登革热病例通常会在每年5月至10月期间上升。这一时期天气炎热且多雨,环境潮湿,非常有利于伊蚊(Aedes mosquito)繁殖与病毒传播。。 日出后的1至2小时内、日落前的2至3小时内:蚊子叮咬高峰期为日出后的1~2小时内,以及日落前的2~3小时内,在这两个时段,雌性伊蚊最活跃,叮咬人类以吸取血液产卵。然而,即使在白天的其他时间,蚊子仍可能活动与觅食。 登革热检测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式包括: 登革热快速抗原检测(NS1快速检测):医疗机构可使用登革热NS1快速检测试剂(Dengue NS1 Rapid […]

更多 蚊虫叮咬感染 相关文章

蚊虫叮咬感染

警惕壁虱叮咬 可能引起皮肤过敏与感染性疾病

对于经常在草丛、花园或公园活动的人,或家中饲养宠物者,可能都曾遇过一种微小的类蛛形生物——壁虱(Tick,又称蜱虫)。壁虱常附着在人类或宠物的皮肤上,以吸取温血动物的血液为生。在新加坡,壁虱多见于气候炎热潮湿的季节,尤其在春季至夏季更为活跃,壁虱在吸饱血后会自行脱落。多数情况下,被叮咬后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但在部分个案中,可能引发皮肤过敏反应(如红肿、搔痒或皮疹)或细菌或病毒性疾病传播(如蜱传斑疹热或莱姆病等)。 壁虱叮咬无痛感 最长可附着10天 当人被壁虱(tick)叮咬时,大多数情况下不会立即感到疼痛或瘙痒。壁虱会在皮肤上稳固附着,并持续吸取血液。随着吸血量增加,它的体型会逐渐由针尖大小胀大至约弹珠般大小,颜色也会从浅褐转为蓝灰色或灰黑色。若未及时察觉,壁虱可能在皮肤上停留长达10天,直到吸饱血后才自行脱落。 壁虱一般容易被发现,而且多为单独行动。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的资料,壁虱不会跳跃或飞行,而是利用感知猎物的呼吸、体温、体味、湿度与动作来寻找宿主。在人体上,壁虱特别偏好温暖、潮湿且皮肤较薄的部位,例如毛发根部与头皮、腋下、鼠蹊部(groin)或耳后或膝后等隐蔽处。 壁虱可能引发的过敏与疾病传播 在多数情况下,壁虱叮咬后不会造成明显不适或健康问题。然而,对于对壁虱分泌物敏感或过敏的人群,叮咬处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局部搔痒、灼热感或疼痛、伤口红肿、起泡或化脓、皮疹(rash)或皮肤刺激、发烧、头痛、肌肉与关节酸痛、疲劳或无力感及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或过敏性反应。此外,还有一种极为罕见的状况称为 蜱麻痹症(Tick Paralysis)。这种情况是由于壁虱唾液中含有神经性毒素所致。症状通常由下肢麻痹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至身体上半部与头部。一旦将壁虱安全移除,麻痹症状通常会在数小时至数日内逐渐消失。 若被壁虱叮咬后出现前述症状,尤其是儿童或年长者,应立即就医,因为部分壁虱种类可能携带并传播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性疾病。常见的蜱传疾病包括:莱姆病(Lyme disease)、落矶山斑疹热(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 RMSF)、科罗拉多壁虱热(Colorado Tick Fever, CTF)、兔热病(Tularemia)、艾利希体病(Ehrlichiosis)、无形体病 / 边虫病(Anaplasmosis)、焦虫病(Babesiosis)以及红肉过敏综合征(Alpha-gal Syndrome)。这些疾病在初期往往表现相似,常见症状包括:发烧、畏寒、头痛、肌肉疼痛、关节肿胀或僵硬、皮疹或红斑、恶心、腹泻或呕吐等肠胃不适症状等。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就医并说明曾有户外活动或可能被壁虱叮咬的经历,以便医生进行适当的血液检查与早期治疗,防止并发症。 如何安全移除壁虱 若发现壁虱附着在皮肤上,应尽快、但以安全方式将其移除。错误的处理方式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正确的移除步骤如下: 使用尖头镊子(fine-tipped tweezers),尽量靠近皮肤表面,夹住壁虱的头部或口器部位。 缓慢而平稳地向上拉,避免扭转或压挤,以防止壁虱的口器断裂并残留在皮肤中。 若部分口器仍残留,可暂时不必强行取出,皮肤通常会自然排出异物。 移除后,将壁虱放入酒精或密封容器中处理,以确保其被杀死并防止再次接触。 彻底清洁被叮咬处及双手,可使用肥皂与清水或碘酒消毒。 在成功移除壁虱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步骤以防感染与再叮咬: 清洁与消毒伤口:使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洗被叮咬处及双手,并可使用碘酒或酒精棉轻轻擦拭以消毒。将壁虱放入酒精中浸泡或密封处理,以确保其被杀死并避免再次接触。 避免错误做法:切勿使用火焰、石油膏(petroleum jelly)或其他化学物质试图让壁虱自行脱落,也不要用手、指捏碎,以免刺激壁虱释放更多唾液或病原体。尽快、安全地拔除才是最有效且安全的做法。 预防被壁虱叮咬的措施:前往草丛、树林或公园等户外区域前,穿着浅色长袖衣物与包覆性鞋子,以便更容易察觉壁虱。在皮肤与衣物上喷涂防蚊或防蜱虫剂(repellent),以及户外活动结束后,尽快洗澡并更换衣物,同时检查皮肤与头皮是否有壁虱附着。


蚊虫叮咬感染

疥疮传染性极高!认识成因症状,6招预防疥虫上身

什么是疥疮? 疥疮(Scabies)是一种由疥虫(Scabies mite)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皮肤疾病。疥虫体型极小,仅约 0.3 毫米(mm),肉眼几乎无法看见。它们会在皮肤表皮层钻入隧道,并在其中产卵与排泄,导致皮肤出现过敏、剧烈搔痒、水泡或皮疹等症状。若患者因瘙痒而不断抓挠皮肤,可能造成伤口感染与皮肤溃烂;严重时,细菌可经由伤口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Sepsis)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一旦出现持续性瘙痒、尤其是夜间加重的症状,或怀疑感染疥疮,应尽快就医确诊与治疗,以防病情扩散并传染他人。 疥疮的传染性极高,且分布范围广泛 抵抗力较弱、体质虚弱或年长者尤其需要提高警觉,因为他们更容易感染结痂型疥疮(Crusted Scabies),又称挪威型疥疮(Norwegian Scabies)。一般疥疮患者体内通常仅寄生约10至15只疥虫,但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患者,体内疥虫数量可能高达数百至数百万只。这类严重感染不仅症状更明显、治疗更复杂,也具有极高的传染风险,容易在家庭成员、疗养院或医院等密闭环境中快速传播。 疥疮(Scabies)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并在全球范围内皆有分布。由于疥虫不会飞、也无法跳跃,只能依靠爬行的方式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人身上,因此必须经过约10至15分钟以上的密切接触才有较高的传染机会。若家人、伴侣或同住者中有人确诊疥疮,其他人应特别留意长时间的肢体接触与共用寝具、衣物或毛巾等情况。不过,一般的握手或短暂拥抱通常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不太容易造成感染。此外,在人群密集且接触频繁的环境——如安养院、宿舍、托儿中心或监狱等场所——更容易发生疥疮的群体感染(Outbreak)。 6个预防疥虫上身的方法 虽然疥疮的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但只要落实良好的个人与环境卫生习惯,仍可有效预防感染。以下是6个预防疥虫上身的方法: 保持良好的个人清洁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与寝具,避免皮肤长时间潮湿或不洁。 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衣物与床铺;若家中有人感染,患者的房间与用品应彻底清洗与消毒。 患者与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家人或伴侣)都应同时接受治疗,以防止交叉感染与复发。 外出住宿时,选择有良好卫生管理、每日更换床单与被套的旅馆,避免入住清洁标准不佳的环境。 尽量做到一人一床;若多人轮流使用同张床铺,务必在使用前后更换干净的床单与寝具。 避免他人睡在自己的床上或使用个人寝具与衣物,衣服、毛巾、床单等贴身用品也不要互相借用,以减少感染风险。 搔痒是疥疮最主要的症状 感染疥疮后,搔痒是最主要也是最典型的症状。除此之外,患者的皮肤上还可能出现红疹、细小水泡或明显的疥虫通道(细小孔洞),这些症状多分布在手指缝、脚底、膝盖、手腕内侧等皮肤较柔软或皱褶较多的部位;在婴幼儿身上,症状有时甚至会出现在头皮、脸部或颈部。若搔痒持续时间较长,皮肤可能出现如黄豆大小的疥疮结节(Scabies Nodules),常见于生殖器、阴部或腋下等部位,触摸时可感到轻微硬块与瘙痒。多数情况下,医生会根据这些典型皮肤特征即可确诊疥疮。若症状不典型或需进一步确认,医生可能会取少量皮肤样本进行显微镜检查,以直接观察疥虫、虫卵或排泄物来确认感染。 疥疮有时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皮肤疾病,主要是因为此病在一般人群中较少见,而其症状也常与其他皮肤问题相似。尤其在年长者当中,疥疮的典型皮疹与搔痒反应不一定明显,常被误认为是老年性搔痒症(Senile Pruritus)或单纯的皮肤干燥。 根除疥虫:衣物需要用热水洗 治疗疥疮并不困难,只要遵循医生的指示,按时使用处方药物(如外用乳膏或口服药),大多数患者都能完全康复。 但要彻底清除疥虫并预防再次感染,除了个人治疗外,环境清洁与接触者同步治疗同样重要。患者使用过的衣物、床单、被套及毛巾,应以热水(摄氏60°C以上)清洗,并彻底烘干或曝晒。无法水洗的物品可放入密封塑料袋中约1星期,让疥虫在没有宿主的情况下自然死亡。只有在个人治疗与环境卫生同步落实的情况下,才能有效根除疥虫,防止复发与再次感染。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